艾滋病(AIDS)在我國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專家估計中國大陸2004年底尚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84萬人,感染者年增長約30%~40%。性接觸是HIV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其中同性性接觸的傳播尤為明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對同性性行為的情況了解較少,其相關的防治措施更顯薄弱。
男男性接觸者的定義和同性戀的診斷標準
男男性接觸者是指和男性發生性接觸的男性,包括四部分人:①男性同性戀者,指只能或主要對同性有性愛傾向的男子;②男雙性戀者,指對兩性均持續有性愛傾向的男子;③部分男異性戀者(偶遇性男男性接觸者);④男變性欲者,指對自己性別認同不確定或認為應當是女子的男子。
在2001年4月出版的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同性戀和雙性戀指的是:在正常生活條件下,從少年時期起就開始對同性(或兩性)成員持續表現出性愛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愛行為;對異性雖可有正常的性行為,但難以建立和維持與異性成員的家庭關系。
男男性接觸者的人群數量
1992年我國劉達臨等調查了20000名中國人,發現0.54%的城市已婚者、2.31%的農村已婚者和7.5%的大學生有同性性行為;1995年潘綏銘對北京市大學生抽樣調查發現,既有同性戀心理又有同性性行為者約4%。20012002年鄭煜煌等對湖南多所高校和中專學生的匿名問卷調查,在850名大學生(19~22歲)和670名(17~19歲)中專生中,分別有約10%和約7%的在校生不反對同性愛。根據近年國內已公開的多個調查結果,1998年李銀河提出:我國總人口中約3%~4%為男女同性戀者,估測為3600萬~4800萬;1999年張北川發現,每個男同性戀者平均與5.2個異性戀男性有過性接觸,男男性接觸者有可能達到性成熟期男性人口的10%~15%。
男男性接觸者的性行為特征及其艾滋病危險
根據我國同性戀專家近年的研究和公開發表的資料,我國男男性接觸者的性行為有如下特征:
1.男男關系:我國男男性接觸者首次同性性交平均約18歲,平均累計性伴30人(中位數9~10人),1/2~3/5有過偶遇性伴,1/2~3/5調查時有固定性伴,7/10~4/5曾肛交,9/10曾咬,1/3~2/5曾參加群交(同時與多人性交)。
2.特殊經歷:我國男男性接觸者中1/8~1/6曾“買”過性交,約1/17曾“賣”過性交,1/6曾“拳交”(手掌/拳進入直腸)。1/16~1/12曾有過伴出血的虐戀行為,1/7在20歲以后曾與小于16歲的男孩性交過,1/4的36歲以下者曾與老年男子性交過。部分人性交時曾使用安全套,但無人堅持每次性交都用。
3.男女關系:我國男男性接觸者中1/2曾與女性性交,1/3已婚,其中半數仍經常與其配偶性交。
研究顯示:各種性傳播疾病在男男性接觸者中呈高水平穩定傳播的狀態。我國最早的性傳艾滋病患者就是男男性接觸者;我國的男男性接觸者中1/4曾患過性病,1/10曾檢測過艾滋病HIVI/Ⅱ抗體,其中陽性率為1998年2.5%,1999年17.7%,2000年4.9%,2001年約5.8%。
應加強教育和行為干預
我國針對男男性接觸者的艾滋病干預工作,始于1991年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陳秉中所進行的熱線咨詢。以后多位專家把熱線和散發資料作為干預手段,并通過同性戀中的志愿者積極開展“圈內”的干預工作。2005年6月6日衛生部辦公廳下達文件“高危行為干預工作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提出了對男男性接觸者中艾滋病流行的干預方法:“挑選、發展、培訓同性戀人群中的積極分子,以同伴教育方式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促進安全套的使用,提供有關干預服務的轉介信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湖南省長沙市和衡陽市作為男男性接觸者干預試點單位。
全社會都應以寬容和關心的態度對待同性戀和雙性戀人群,采取科學教育和自我教育(如志愿者活動)相結合的方法,教育他們減少高危性行為,同時以積極的心態融入主流社會。政府部門和法學、新聞、醫衛等均應給予更多的重視與支持,為實現我國控制和預防艾滋病的中長期目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