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宗教歷史悠久,其教義面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涵蓋了飲食衛生、心理保健、禪道修持等養生主題。正因如此,僧侶中百歲壽星甚多。長壽為何特別青睞于他們?原因大致有三:
戒葷茹素 飲食清淡 中國傳統的養生學歷來有“食素長壽”的說法。現代醫學也認為:植物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脂肪、植物蛋白、纖維素、維生素等,能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食之對人有益。中國的僧侶正是以大米、豆制品、蘑菇、竹筍等為主食。可見,適當的素食有利于人體的健康。當代禪門巨匠、百歲巴蜀高僧禪莊法師在“文革”中含冤入獄,生活極為清苦,但他仍然嚴守戒律,堅持食素。難得改善一次伙食,不過是少得可憐的一塊肉和肉湯,法師仍把肉和湯讓給他人,自己只吃米飯。禪莊法師自覺守戒近百年,百歲時依然儀表端莊。
僧侶的飲食還特別強調清淡,唐代的百歲高僧神秀、當代開封大相國寺的百歲壽星凈嚴法師等一生飲食清淡。直到現在,寺院里的僧侶們還保持著在用膳開始時,先手捧飯碗“過三口淡”(即吃三口淡飯)方才配菜的規矩。
清心寡欲 修習禪定 佛教中把貪、嗅、癡視為三大煩惱之首。“貪”指貪欲,“嗔”指怒,“癡”指無知。只有認識到無知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才能使心靈得到徹底的解脫,長壽也自然與其有緣。西晉117歲的高僧佛圖澄在晚年時,雖榮祿加身,但他一如既往嚴守佛門戒律,每日中午之后不再進食,日日誦經念佛,修身養性,年過百歲依然風姿翩翩,老當益壯。
以茶修道 好勞惡逸 茶文化是僧侶飲食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僧侶們認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禪時可助徹夜不眠;二是滿腹時,可以消滯助化;三是茶為不發(抑制性欲)之藥。《南部新書》記載:唐時洛陽有一個130歲的和尚,唐宣宗問他:如此高壽,有何秘訣?和尚笑道:“無他,只有每天飲茶百碗而已。”
僧侶的長壽和“好勞惡逸”的良好習慣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在新吳(今江西奉新縣)百丈山百丈寺領眾修行,曾制定“禪門清規”,其中就有“行普請法”和“普請”等條,即普遍邀請僧眾集體勞作,自食其力。當代禪宗泰斗、120歲的虛云和尚將百丈懷海禪師這一倡導奉為楷模。1953年,他率眾弟子移居在抗日戰爭中被炮火毀損的云居山。視僧眾各人所長,組成農林隊和建筑隊,從事寺宇的修復。虛云自己也以百歲的高齡親自參加勞作。當年開墾水田60多畝,旱田10多畝,解決了僧眾的口食之需;還蓋成了一座二層樓的磚木結構的藏經樓,建僧寮20多間。懶散放逸在這里成了不齒之舉。
僧侶長壽原因很多,細究起來,恐怕還得牽扯到中國的哲學,包括佛、道、儒思想,傳統養生、周易理論等。可見僧侶的長壽是和中國傳統文化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