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航母是21世紀
海戰最佳的海空平臺
目前世界上的航空母艦主要分三大類,一類是只有美國裝備的大型超級航空母艦,一類是俄羅斯和法國裝備的中型航空母艦,還有一類是搭載垂直起降飛機和直升機(或者僅使用直升機)的輕型航空母艦。另外還有很多帶有大甲板和機庫的兩棲艦艇也具有輕型航空母艦的特點。
如果新興海軍強國裝備航空母艦,就必須按照本身任務的要求研制和裝備適用的類型。中國在航空母艦技術方面尚未真正起步,目前仍然沒有一艘航空母艦或者一架艦載機(不包含艦載直升機)服役,十分缺乏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的生產和使用技術。而大型超級航空母艦過于昂貴和復雜,以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發展趨勢看,在2030年前都是沒有能力建立起這類超級大艦的。而輕型航空母艦雖然生產和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不過這類航空母艦制空和制海能力方面的缺陷使它無法完成爭奪海上艦艇編隊制空權的任務。在馬島海戰中,英國輕型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較難阻止阿根廷戰斗機對英國海軍艦艇的攻擊。英國裝備輕型航空母艦的原因是因為英國海軍在冷戰時期的任務是與美國海軍配合作戰,輕型航空母主要擔負北海地區的反潛攻擊任務,作為美國大型航空母艦的協同補充力量來使用,本身并沒有緊迫的防空壓力。其他國家使用的輕型航空母艦也大都擔負的是反潛和低強度海上作戰任務,這樣的航空母艦是無法滿足我國海軍作戰編隊防空的要求。
我國具有獨立的國防政策,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艦隊編制。按照用途來說,對我國海軍最合適的航空母艦的規格應該是4~6萬噸左右的中型航空母艦。這個規格的航空母艦在建造和使用費用方面低于大型航空母艦,雖然在載機數目和綜合戰斗力方面比大型航空母艦略低,不過對于擔負海上艦隊防空作戰任務還是合適的,而且艦載機也具有相當的攻擊力。裝備中型航空母艦的國家有法國和俄羅斯,無論是法國的“戴高樂”級還是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級,都是使用常規起降戰斗機擔負攻擊和防空任務。這2個型號的航空母艦大體相同,采用的都是攔阻著艦,但是在飛機起飛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戴高樂”級的飛機是依靠彈射器彈射起飛,而“庫茲涅佐夫”級是使用躍升甲板起飛。采用躍升甲板起飛不需要在航空母艦上設置復雜的彈射器,飛機的結構重量比使用彈射器的飛機要低,不過躍升甲板起飛的飛機對起飛條件要求較高,飛機起飛總重量要受飛機起飛性能和跑道距離的限制,與彈射起飛的飛機相比較,對起飛重量有嚴格的要求,以俄羅斯的蘇-33艦載戰斗機為例,艦上起飛的最大重量就比陸地機場起飛要小,為了滿足起飛重量限制的要求,在武器負荷上和燃料裝載量上都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為重要的是,采用躍升甲板起飛無法保證艦載機中重要的預警、電子對抗和加油機起飛的需要,而這些特種飛機也是艦載機作戰力量的核心組成部分。
采用躍升甲板起飛,海面上的涌浪、側風、艦體的縱搖和橫搖對起飛的影響都超過了采用彈射器的航空母艦,使采用躍升甲板起飛的飛機對復雜海況的適應能力比使用彈射器的飛機低。由于彈射器可以提供飛機足夠的初始速度,在安全性上也比躍升甲板起飛高。目前條件下,躍升甲板起飛仍然具有一定的弱點,即使是俄羅斯在研制“庫茲涅佐夫”后續艦的時候也采用了彈射起飛的方式。我國研制航空母艦也應該采用彈射起飛的方式,這樣就可以保證飛機起飛的安全性,提高飛機的綜合作戰能力。
世界主要海軍強國
中型航母的發展歷程
一波三折的前蘇聯/俄羅斯中型航母
發展航母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軍事戰略的制約。在所有的海戰兵器中,唯有航空母艦配屬的艦種最多、艦群威力最大、影響和聲威最顯著,也是最能彰顯一個國家國威、軍威的武器系統。因此,世界少數幾個大國、強國在一個時期中都在不遺余力、以各自的方式和途徑“解讀”航母,都曾有過發展本國航母的曲折經歷。
蘇/俄的航母之路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從航空母艦問世到現在,在頂級海軍大國風光無限的航母,在現代、當代幾次戰爭中聲勢奪人的航母,在蘇/俄卻一而再地遭到冷遇。蘇聯大肆擴軍備戰時期軍費應是不缺,強大的造艦能力和國際一流的飛機制造水平,使得建造和裝備同樣一流的航空母艦也應不在話下。那么,影響其航母發展的唯獨就是其軍事戰略。在奉行全球戰略、同美國爭霸的蘇聯時期,它的陸、海、空軍武器追求的都是強大的火力和殺傷力。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這兩屆政府最為崇尚的武器就是導彈核武器,在海軍中就是核潛艇。在蘇聯看來,有了戰略、戰術核武器,就有了奪取戰爭勝利的“終極武器”,有了裝載各種用途導彈的飛機、潛艇、巡洋艦、驅逐艦,山一樣大的航空母艦不就是一具“活動棺材”嗎?只能讓高速的導彈艦艇打成“蜂眼”。基于此種認識,蘇聯海軍的建設重點就是導彈核潛艇、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后來,雖然在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苦口婆心的游說下,總算建造了六七艘航母,但都是4萬噸排水量以下直升機母艦和短距/垂直起降的中型航母。于不情愿中,蘇聯發展的這些“母艦”,就猶如導彈巡洋艦與航空母艦的聯姻、嫁接、變種,使得“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和“基輔”級垂直起降的飛機母艦顯得不倫不類。即便是航母,蘇聯時期造的航母也如重型巡洋艦一般,那密集的防空、反艦、反潛導彈、深彈、魚雷、艦炮甚至高平兩用機槍,布置得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彈、炮火力強大,或許也是蘇聯航母的一大特點。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終于擺脫了直升機母艦與重型巡洋艦之間的游走狀態,造出了1艘6.75萬噸排水量的常規起降飛機的中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就是這樣一艘正規型的航空母艦,自身的武器裝備同樣了得:在艦艏艉左右分別裝有各1組SS-N-9“長手套”艦對空導彈(共4組、24單元),艦艏還裝備2排12單元SS-N-19“艦毀”垂直發射反艦導彈,此外,還有8座“卡什坦”彈炮合一、6座30毫米炮、2座反潛火箭。看了這些功能齊備的武器系統,誰會說蘇/俄的航母不是一座武庫艦呢?
獨辟蹊徑的英國中型航母
作為老牌軍事強國的英國能夠在相當長的時期稱霸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藐視群倫的皇家海軍。這支幾百年來實力超群的海軍對其國家貢獻多多,在世界范圍內對航母的發展也起了領頭羊的作用。在航空母艦尚在襁褓之中時,英國人的眼光、意識就具有超前性。“皇家方舟”號幾乎成了胚胎中的航母的一個印記,它像諾亞方舟一樣在驚濤駭浪中成全了一個新的生命的誕生!以至多少年后,眷戀“方舟”的英國人用這個名字命名了一代又一代航空母艦,直到1955年建成的“皇家方舟”Ⅲ,成就了英國海軍史上最大一艘中型航空母艦。英國在21世紀初葉,在輕型航空母艦為主宰的傳統海戰僵化、江河日下之時、在海軍武庫母體中孕育著一個躁動的生命、海戰傳統樣式期待著一場新的變革之時,沒有錯過機會、沒有浪費機遇,盎格魯-撒克遜人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無敵”級航母3艘艦都是1980年到1985年之間服役的,雖說幾經現代化改裝,但畢竟役齡已高。英國海軍早在1995年就開始著手“無敵”級后續艦的研究工作,在2003年內已選定負責開發的造船公司,轉入設計階段。該計劃名為CVF(未來中型航母計劃),在廣泛、深入的運籌學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艦載機約40架,共建2艘同級中型航母。艦載航空兵力的具體想定是作戰飛機30架,早期預警飛機4架,EH-101反潛直升機6架。
不過,21世紀的CVF中型航母搭載的作戰飛機,即戰斗機、偵察機、攻擊機的運用方式是像“無敵”級那樣采用短距/垂直起降,還是采用普通的彈射起飛方式,或是利用滑橇甲板起飛、攔阻著艦的STOBAR(短距起飛攔阻著艦)方式,目前還沒有最終決定。
彈射起飛方式的機種可以效仿美國海軍,從F/A-18E/F、F-35聯合攻擊戰斗機的艦載常規起降型,或是法國的“陣風”M戰斗機中選擇,如果采用短距/垂直起降方式,選擇方案則將限定于F-35的垂直/起降型戰斗機。
在關鍵的艦載機方面,英海軍未來中型航母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在航母的技術和運用方面引進了許多新方式。例如,以新型閉式燃氣輪機為核心的綜合電力推進系統,改革維修、修理方式,2艘中始終有1艘處于在航狀態。可以說曾經發明航母這一艦種的英國海軍正在試圖制出電磁彈射器和斜角甲板等現代航母的各種新裝備靈巧配置,在21世紀再次勾畫出新另類中型航母形象。
獨樹一幟的法國中型航母
盡管很長一個時期,作為西歐軍事強國的法國一直是重陸輕海,沒有像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甚至荷蘭那樣,擁有過自己龐大而又強大的遠洋艦隊。但堅實的工業基礎、尖端的科技水平、精湛的制作工藝,使法國無論觸摸到哪個領域,都能濺出耀眼的火花:從陸戰之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到“空中大鳥”“幻影”-2000戰斗機,從“飛魚”式導彈到戰略核武器;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無論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法蘭西人總是如一頭桀驁不馴的高盧雄雞,不肯追隨、低就、依附于任何企圖主宰世界的強國。在航空母艦的研制上也是如此。浪漫的法國人作為海上飛行的首倡者,并沒有占盡發展航母的先機,而是“劍走偏鋒”、鉚足了勁認準搞起了水上飛機和水上飛機母艦,直到1927年5月,法國人才將一艘“無畏”級戰列艦改裝成可載40架飛機的航母。到了1935年,又想把“杜肯”號、“圖爾維爾”號重型巡洋艦改裝成航母艦,但設計再三都很不理想。由此,法國才打消了改裝之念,改走全新設計、全新建造航空母艦之路。然而,費盡周折的首艘“霞飛”號中型航母開工不久,納粹的鐵蹄就踏入法國國土,“霞飛”未成型便被打入冷宮。在經過了二戰后租用英美中型航母的階段過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功能齊備的“克萊蒙梭”號、“福煦”號中型常規動力航母和“夏爾·戴高樂”號核動力中型航母先后問世。“克萊蒙梭”級是法國積幾十年之功、自行設計的、本國理念與英、美經驗相結合的中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是當今世界惟一型采用核動力的中型航空母艦。由此,法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家。至此,法國人終于可以說,在自主發展航空母艦這條道路上,實現了一個完整的輪回。法國人不求數量多、噸位大、速度快,只重開發能力和實用效果,走了一條常規動力與核動力全面發展、注重實效的法式中型航空母艦發展之路,成為坐二望一,僅次于美國航母實力的海軍大國。
“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超過4萬噸,最大航速27節,自給力45天。可搭載40架“陣風”戰斗機及2架預警機,有4座垂直發射的防空導彈系統和2座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法國海軍認為,在設計、性能、靈敏度方面,“戴高樂”號超過了其它航母,它于1998年擔負起法蘭西賦予海軍的威懾、防御、攻擊等各種海上作戰使命。
“戴高樂”號核航母上設計有兩條飛行跑道,飛機靠彈射起飛。彈射器是法美兩國聯合設計的,可將20噸重的飛機推動到每小時260公里的起飛速度,至少每分鐘彈射一架,動力來自核反應堆。甲板上可停放20架飛機和2架預警機,另20架分別存于三層機庫之中,靠兩部升降機提升。“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從1987年開始設計,前后用了6年時間,花費60億法郎。艦體造了8年,總建造費120億法郎。計劃服役40年仍保持領先水平。專家認為,建造新中型核航母,要把所需要的高技術、新裝備全部集中在261.5米長的鋼鐵艦體中,本身就面臨著科學技術的嚴峻挑戰。比如核環境的控制、艦和飛機的匹配、各個新系統的匹配等等。那么,“戴高樂”號核動力中型航母優越性體現在哪里呢?
●它可以同時探測和定位一千個目標,預警機、雷達、作戰飛機、導彈、電子戰及指控系統手段,組成最嚴密、最有效的自動化艦載預警自衛網,足以抵抗連續的多方向的飽和式進攻。
●它可以一晝夜航行千余公里,到全球任何敏感海區執行任務,一體化的核反應堆能夠提供始終保持全速航行的動力。
●它可以憑借先進的自動化指揮中心,同時指揮和協調10多艘戰艦進行防空、反潛、對陸攻擊等聯合作戰。
●它可以利用高智能計算機操縱的防搖穩定系統,保證艦上飛機少受氣象影響而全天候飛行。
●它可以和美國的大型航母相媲美,正式列裝的新型“陣風”艦載戰斗機,其性能大大超過“十字軍戰士”、“超軍旗”艦載機,盡管甲板空間有限,但作戰空域將更加廣闊,空中打擊能力有明顯提高。
●另外,艦上的自動化程度和生活設施得以大大改善。
冷戰的結束,使不少人對航空母艦的作用產生了質疑。有人從導彈的突防命中率高出發,認為航母只會成為“活靶子”。有人從節約經費的角度出發,認為不宜提倡建造航母。可是實際上,美國、俄羅斯、法國等海軍大國都在發展新型航母。連印度、泰國也在積極進行航母編隊的使用。不管人們對航母是貶是褒,當世界上突發重大事件時,總少不了航母登臺表演。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闡述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已被當今的軍事家們伴以航母而靈活應用。無論是起威脅恫嚇之能,還是直接起降飛機轟炸,中型航空母艦在21世紀解決政治、軍事沖突方面,仍大有用武之地。美國人曾論證,若沒有航空母艦,美國擁有上千艘巡洋艦、驅逐艦,也仍將力不從心。蘇聯人曾計算過,1艘“庫茲涅佐夫”號中型航母對抗飛機的作戰效能,相當于75艘驅逐艦的對空作戰能力。許多戰例表明,同樣的軍事行動,派航母編隊要比派其它艦艇編隊和戰斗群奔襲的效果大得多,明顯得多,效費比高得多。
難怪,法國人也為要不要花費巨資建造航空母艦而進行過爭論。最后,還是那種當法國利益在任何地方受到威脅,法國應當顯示存在,而最能達成這種戰略與戰役企圖的戰艦,唯有航母的觀點占了上風。
中型航母的海空利劍:
多用途艦載機
大家知道,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直接體現在艦載機的戰斗力上,艦載機的類型和作戰性能直接影響到航空母艦的作戰效能,確定了航空母艦的規格和類型以后就必須為它選擇合適的艦載機。目前世界上現役航空母艦搭載機有直升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和常規起降飛機這3大類。它們擔負的任務不同,作戰性能和特點也有區別,航空母艦根據搭載機的類型以不同的作戰方式遂行不同的作戰任務。
按照作戰的基本需要,艦載作戰飛機必須要保證對中型航空母艦編隊的持續防空作戰能力和一定的對地、海目標的攻擊能力,在熱點海區航行的時候要保證始終有1架預警機進行空中警戒,在正常情況下維持2~4架戰斗機進行空中巡邏,飛行甲板上可以布置4架戰斗機處于待飛狀態,隨時可以保證這4架飛機在5分鐘內通過彈射器升空執行緊急攔截任務。
中型航空母艦在作戰過程中應該要保證能夠一次出動8~12架戰斗機進行防空作戰或者進行混合編隊以對地、海面目標進行攻擊。飛行甲板面積要在不影響起降的情況下,完成對15架飛機的艦面準備和周轉調度,在保證飛機彈射起飛的同時還可以接收載機著艦。艦載戰斗機作為航空母艦編隊的主要作戰力量,要負責編隊防空、攔截、護航和對地、海面目標進行攻擊的任務,并且具有對處于敵方縱深的重要目標進行遠距離突防攻擊的能力。按照基本的戰術要求,艦載戰斗機在進行護航作戰任務時需要保證具有600千米的作戰半徑(標準空戰負荷、含2分鐘的加力格斗和5分鐘的追擊),在進行防空巡邏時可以在距艦隊300千米處巡航待機最少2小時,在采用高-低-高飛行剖面對地攻擊時,作戰半徑要在800千米以上,這就需要艦載戰斗機具有2200千米的基本航程和6噸的外掛負載能力。
預警機是中型航空母艦艦載機編隊攻防作戰的空中指揮中心,是中型航空母艦編隊整體防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警機用來為航母編隊提供早期預警和指揮引導戰斗機進行截擊、空戰與對地攻擊,可以通過數據鏈對編隊中的各種兵器進行總體協調,提高編隊整體作戰和系統對抗能力。使用預警機可以彌補艦載雷達的低空盲區,提高了對低空或者超低空來襲的飛機和導彈的預警能力,為中型航母編隊增加20~30分鐘的防空準備時間并為艦載防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初始數據信息。預警機是中型航母航空部隊的作戰核心,在現代戰爭中,預警機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中型航空母艦沒有裝備艦載預警機,那么不但無法充分發揮艦載機的戰斗力,而且在編隊對空防御上會存在很大的漏洞,威脅到中型航母編隊的安全。除了作戰使用外,艦載機在海上飛行時缺乏地面參照物進行導航,采用預警機還可以對艦載機進行遠程引導,提高了飛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