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結果表明,經過100至200天的持續作戰,一般步兵均已精疲力竭,無力繼續作戰。大部分步兵都活不到那么久。按每天最低的人員傷亡率2%計算,經過150天的戰斗絕大部分步兵都會遭到傷亡。
就步兵的定義而言,他們在戰斗中也是首當其沖的。在古代的軍隊中步兵是最可憐的士兵,他們裝備矛和盾之類的最差武器。他們被派往前線對付敵人的弓箭和長矛并牽制對方的步兵。富有的、通常由貴族擔任的騎兵則在后方等待,有利時則去奪取勝利,失利時則向后撤退。無論勝敗如何,步兵總是傷亡最大。
四千年來,步兵的作用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步兵的編制
班班由9~15人組成,裝備有步槍、機槍和反坦克武器。一個班由一名下士或中士指揮。進攻時,班的正面通常為50到100米。防御時,班的正面可增大一倍(正面和縱深均為200米)。
排排由3~4個班組成(30至50人),由一名軍士或少尉指揮。進攻時,排的正面為100至150米,兩個班在前,一個班在后;防御時,其正面寬度為進攻時的2到8倍(達500米),通常集中幾個班組成環形防御。
連連由3~4個排組成(100至250人)。此外,還有迫擊炮和重機槍等武器以及專門的傳感器材。連由一名中尉、上尉或少校指揮。進攻時,正面為500~1,000米;防御時,正面增大一倍。
營營由3~5個連組成(400至1,500人),有時配有坦克。營還裝備有防空武器和專門的傳感器材。營由一名少?;蛑行V笓]。進攻時,其正面為1~3公里,防御時正面增大一倍。
大部隊大部隊如團、師和集團軍,通常所轄的步兵比例一級比一級小。嚴格地講,它們已不再是步兵部隊。
戰斗工兵大多數軍隊把戰斗工兵叫作“輕工兵”,他們是使用特種武器和工程裝備的專家。他們也要接受步兵訓練,在緊急情況下可充當步兵。戰斗工兵的武器有地雷、特種炸藥、噴火器以及他們專業范圍內可能出現的其他新式武器。他們的任務是迅速構筑特別復雜的防御陣地。工兵還能迅速摧毀敵人的防御陣地,所以他們可以稱得上是一支戰斗部隊。他們特別受步兵的尊重。這主要是因為當要進攻敵人特別堅固的防御陣地、尤其是混凝土加固的“永備”防御陣地時,工兵要在步兵的前方行動。由于戰斗工兵受過專業訓練,非緊急情況下他們通常不作為普通步兵使用。他們不像普通步兵那樣容易補充。
步兵的各種戰術運用
預備隊預備隊不與敵人直接接觸,但要隨時作好戰斗準備。這就使經過激戰的部隊可以獲得一個休整的機會。他們可以睡覺,洗澡,取郵件和寫信,吃熱飯,補充損失的人員和武器裝備以及進行訓練。這些活動通常是在不受敵人火力威脅的地區進行的。預備隊的膳宿條件其實并不比在前線的部隊好多少。
機動在古代,大部分步兵是徒步作戰,而今天一些步兵依然如此。不過,現在大部分步兵部隊都已實現機械化。他們可以乘坐裝甲人員輸送車、卡車或直升機實施運動。乘車運動容易遭受空中或地面伏擊,但卻能創造良好的睡覺機會。老兵很快就能學會這套本領并經常這樣做。車輛駕駛人員也是人,因此精力稍不集中,他們也是會打瞌睡的。長途行軍的機械化部隊的一個特點是,隨著駕駛員日益疲憊,事故發生次數會不斷增加。
遭遇戰在戰爭的最初階段,開進中的部隊經常與敵人發生遭遇戰。這就要求士兵情緒高漲,斗志旺盛。前蘇聯認為這是未來戰爭中最常見的作戰樣式。事實上,前蘇聯軍方把同敵人的任何初次接觸都看作遭遇戰。在任何情況下,步兵不是遭到敵人伏擊,就是在接到警報之后被派往某個方向去伏擊敵人。只有最有信心、最有經驗的部隊才勇于在運動條件下作戰。
工事構筑士兵一旦嘗到步兵作戰的滋味,很快就會產生消極厭戰情緒。但是,即使在非戰斗情況下,步兵每天仍然會有人因中敵人(或己方)的流彈而傷亡。因此,部隊總想預先做好準備以對付敵人更為猛烈的行動。盡管廣泛使用了裝甲輸送車,部隊仍然要挖掘掩體。如有足夠的時間和器材(坦克或裝甲輸送車上裝有一個推土板),裝甲輸送車本身也應挖掘掩體。首先應挖掘掩體,其次是加強偽裝、設置傳感器以及敷設電話線。如果條件許可,還應架設鐵絲網和設置障礙物。加強安全的措施還包括布設地雷場和配置武器,并使雷場和武器在煙幕、霧天和夜暗條件下不致在敵人可能進攻的路線上被敵火摧毀。炮兵觀察員負責校正火炮的射擊,并為隨時實施彈幕射擊選擇最有利的陣地,以便在戰斗緊張時刻能依照最簡潔的命令以一定樣式向指定地區實施射擊。由于敵人常會采用電子戰手段切斷無線電聯系,而且炮火也會將電話線切斷,這一點就顯得特別重要。防御部隊往往被迫使用彩色信號彈來召喚炮火支援。
陣地上的所有部隊必須在條件具備(包括補給品在內)的地方進行演練。必須選定能在陣地周圍和陣地以外活動的、不受敵人火力威脅的隱蔽道路。最后,部隊必須做好應付最壞情況的準備。要選定向另一防御陣地轉移的路線和新陣地的位置。部隊必須進行撤退程序的演練,否則會出現混亂,造成重大傷亡。
進行這些準備工作要求部隊具有一定的熟練技能,但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24小時就可作好充分準備)和人力。在整個準備過程中,所有步兵都要注意防止敵人炮火和狙擊手的傷害。
巡邏對步兵來說,這是最危險、最緊張的任務。步兵以班或排為單位進入敵人占領的地區搜集有關敵人活動的情報。如果己方部隊與敵軍之間有幾公里的間隙,這個地區就會有很多巡邏行動。巡邏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敵人偷襲和準備向敵人發起突然襲擊。遭到伏擊是巡邏時可能出現的最大危險。使用現代電子傳感器(例如使用音響放大器或更新的能分辨人和武器裝備發出的音響和熱量的傳感器),對于防止遭到伏擊多少會有些幫助。如果是在開闊地上巡邏,還可使用戰場雷達。但是,在樹林地或居民地巡邏仍然是很危險的,不是首先被敵巡邏隊發現,就是遭到敵人埋伏;當然,你也可以伏擊敵人的巡邏隊。所有這些行動晝間和夜間均可能發生。不過,晝間的伏擊是在夜間組織好的。敷設地雷和排雷也是在夜間進行。因此,夜間還要排除對方的地雷和餌雷。呆在掩體里就已經夠危險了,出去巡邏當然就更加危險。
防御對方進攻時,你可能從巡邏隊那里得到警報。進攻一開始,你可能會遭到大量炮火的襲擊,也許還有毒氣和核武器的襲擊。幸存者必須立即跳出塹壕,使用反坦克武器打擊敵人并給己方炮兵指示射擊目標。由于你還能得到掩蔽物的掩護,而進攻之敵卻暴露在外,因而你是有可能生存下來的?,F代戰爭的作戰正面很寬。在直徑為100~200米的環形防御地域內,作為排支撐點的一部分,你可能占領10多個掩體中的一個掩體。進攻的敵人不一定在你的正面(敵人知道可以用炮火消滅他們必須繞過的防御部隊)。如果你不幸是在正面抗擊敵人,那么你只能希望所有的防御火力能阻止敵人的進攻。如果敵軍的目的是突破前沿陣地進入后方地域,以便破壞補給和消滅炮兵,那你倒是有可能在敵人突破陣地之后生存下來。
如果敵人的攻勢越來越猛,而進攻者又有同情心,那么守方總是會有人投降的。然而,摧毀的裝甲輸送車中平均總有70%的人員非死即傷。如果進攻遭到抵抗,進攻一方通常不愿要俘虜,尤其當守方的單個士兵或小股士兵想放下武器時更會出現這種情況。進攻部隊不愿分出兵力看守戰俘,因為他們必須集中兵力奪取進攻的勝利。況且他們自己也有許多傷員,比戰俘更需要照顧。正因為這樣,被擊敗的防御者總是力求隱蔽起來或者逃走,而不愿投降。老兵都了解這一點,否則他們也就不成其為老兵了。
另一方面,防御者也有諸多有利條件。首先,他們有掩蔽,通常總能躲在塹壕里,敵人很難看到他們??床灰姺烙邥斐珊畏N后果,進攻者是很清楚的。這往往導致進攻的失利。進攻者往往會看到友鄰進攻部隊遭到火力襲擊的情況。防御者也能看到這一點,因而能增加自己的士氣。由于防御者看不見友鄰的傷亡情況,防御者的士氣不會像進攻者那樣受到影響。防御者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就是在塹壕里姿勢越低越安全。而進攻者要獲得這種安全,沖擊就會失利;臥倒在地是無法沖擊的。因此,只有當部隊受到良好的訓練并且指揮得當,加上防御者已被炮兵火力和其他火力全部殲滅時,進攻才能取得勝利。如果防御者不能保持不間斷的射擊正面,那么就只能將敵人阻止在殘存的陣地前面。這些陣地接著便會被對方的側翼或后方火力所摧毀。保持不間斷的射擊正面并不需要很多兵力,一挺機槍便能控制200多米的正面。
靠防御是永遠不會取勝的,所能得到的只是程度不同的損失。如果你擊退敵人一次進攻,敵人很可能又會發起另一次進攻。如果你能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那么你往往會奉命向敵人發起進攻。你唯一的希望是敵人逃跑你來追擊。即使這樣,敵人最終也會停下來進行抵抗。如果敵人能停下來投降,戰爭即告結束。不過,這種情況每次戰爭只會發生一次。一個機智的指揮官總是力求使防御部隊能在敵人再次發起進攻之前撤走,尤其當他預計到敵人下次進攻會摧毀他的防御時更會這樣做。即使在能夠堅守陣地的情況下也可撤退,適時而成功的撤退能使敵人在已放棄的陣地上浪費大量火力、燃料和精力,從而削弱敵人下一次的進攻力量。
進攻在某些情況下,進攻,尤其是夜間進攻,與巡邏差別不大。但是,進攻是步兵行動中最可怕的戰斗行動。無論計劃多么周密,進攻總意味著你必須站起身來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最好的情況是,炮兵重創防御者,使進攻步兵可以長驅敵陣、捕獲俘虜、爾后繼續前進。但是,進攻中絕少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果通過巡邏和偵察收集到的情報準確無誤,你就能知道敵人多數陣地的位置,但很難知道全部陣地的位置。如果有充足的炮火,你就能摧毀敵人的大部分陣地。如果指揮官的進攻計劃非常周密,就能摧毀敵人的主要陣地,從而保證能輕取其他陣地。這樣,你就能以最小的代價消滅敵人。如果進攻部隊很有戰斗經驗,他們就會組成敢死隊,避開敵人的火力,逐個摧毀敵人的防御陣地。
最重要的條件是作戰技能、準備程度,尤其是情報工作。歷史經驗證明,一次成功的進攻,在它發起之前勝利的結局就已決定。進攻通常會遇到的問題是時間不足,兵力兵器不足,作戰技能不高和情報不充分。即使對作戰技能較差的防御者發起進攻,也應千方百計地減少傷亡。應當記住,防御者可以從較安全的甚至看不見的地方向你射擊。進攻者只有在防御者遭到較大傷亡之后才能將其擊敗。在進攻中,部隊的素質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訓練較差、指揮失當的部隊,往往對任何抵抗之敵都無力發起進攻,而一旦發起進攻,他們的傷亡又會很大。匹夫之勇在進攻中沒有什么用處,它只會使進攻者遭受更大的傷亡。阿以戰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自殺性的進攻也證明了這一點。
追擊一旦敵人潰逃,你必須窮追殘敵,不給他們以整編和重新組織防御的機會。你無法知道敵人何時停下和用什么手段對你進行伏擊。伏擊你的可能是那些不能或者不愿意繼續退卻的頑固分子,也可能是敵人一支足以阻止進攻者的新銳部隊。對追擊的要求是速度。有時追擊速度如此之快以致你往往會跑到逃跑之敵的前面,當然是指在平行路線上超越敵人。理想的做法是組織伏擊,以捕獲較多的俘虜或在比較安全的條件下消滅敵人。成功地實施追擊的決定性因素也在于善于組織巡邏和搜集情報以及不顧疲勞、迅速展開部隊對付敵人抵抗的能力。
士兵的裝備
輕步兵武器首先,步兵有自己的個人武器,這些武器包括手槍(通常無用)、刺刀(用于白刃格斗)、手榴彈和步槍。步槍,特別是新式自動步槍,是最有效的武器。步槍口徑變得越來越小,為5.65毫米,與美國的0.22英寸步槍相同。步槍不同于機槍,機槍配有可裝100多發子彈的彈帶,而步槍則配有裝20發至40發子彈的彈匣。步槍在不到3秒鐘內能自動發射30發子彈。與機槍不同,步槍身管較輕,在幾分鐘內發射100發子彈就會發熱。一名普通步兵通常只能攜帶10個或20個彈匣。真正具有殺傷力的還是重武器。
步兵的“個人火炮”手榴彈的特點被宣傳報道歪曲了。破片手榴彈重約一磅,可以投擲40米遠,在6米的爆炸半徑內殺傷率約為50%,其中受傷人員死亡率不到10%。所以,手榴彈是步兵武器中殺傷力最小的武器之一。從理論上講,手榴彈有3~5秒的導火線。質量檢驗只是例行公事,所以導火線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手榴彈最好用于夜間戰斗或居民地戰斗。有經驗的步兵使用手榴彈是非常小心的。不像在電影里看到的那樣。破片手榴彈爆炸時波及的范圍很小而且無煙,也沒有人能夠用牙齒打開手榴彈的蓋子。
手榴彈不都是破片型的,還有煙幕手榴彈(用于隱蔽)、巨聲手榴彈(在靠近敵人時使用,爆炸聲很大而彈片很小,能在你前面5米處震暈敵人而不必擔心彈片傷害自己)、穿甲手榴彈(用于穿透金屬)、照明手榴彈(用于夜間照明)和信號手榴彈(用于施放有色煙霧,為飛機指示襲擊目標)。
重步兵武器步兵的數人操作武器有機槍、火箭筒、爆破裝置、反坦克武器和迫擊炮。從理論上講,所有步兵都能使用這些武器;但實際上,每個士兵各有專長。尤其是迫擊炮和反坦克導彈,最好由專人使用。所有步兵都應學會使用機槍、火箭筒和反坦克火箭筒。
特種裝備有些裝備若有人監督大多數士兵都可以使用。若有專人照看,普通士兵能夠敷設地雷和餌雷;但這種高效爆炸物若操作不當是非常危險的。部隊都知道,如果有一名內行在場,工作效率就會高得多。其他一些器材,尤其是傳感器以及諸如電臺、電話和發光信號器這樣一些通信器材,一旦發生故障也會帶來很大危險。這種裝備對于保證部隊進行有效的防御特別重要。傳感器能使你知道敵人正在開來以及從哪個方向開來。通信器材能使你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也是步兵與炮兵、空軍和補給支援部隊保持聯系的重要手段。
個人裝備非常普通但又必不可少的個人裝備包括:折疊式圓鍬,刺刀(除刺殺敵人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用處),防毒面具和其他化學防護器材,如藥膏、清毒藥物和專用服裝等。最受歡迎的防護服裝是防彈背心和頭盔。一般的防彈背心長及腰部,重不足10磅,為塑料制品,能防御所有的彈片和大部分子彈。防彈背心天熱穿著不舒服,但老兵仍把它視若至寶。大部分軍隊的頭盔都是鋼制的。較新式的塑料頭盔重量比較輕,防護性能也比較好。另外還有急救包,內裝興奮藥片、阿斯匹林片、抗菌素、繃帶、止痛片和其他限量發放的物品。裝入急救包的東西并非每件都是部隊發的東西,有些物品甚至是不合法的。步兵總想使自己裝備得齊全一些。老兵經常攜帶的手槍或獵槍可以說是規定之外的東西。士兵還經常攜帶晶體管收音機,因為它能使自己了解外界發生的事情。士兵隨身攜帶的還有睡袋、換洗衣服、太陽鏡(隨時用以防備核爆炸弄瞎眼睛)、水壺、一套金屬餐具以及食品(尤其是甜食)。由于現在大多數步兵乘坐裝甲輸送車,部隊的裝備數量也增加了。因此,裝甲輸送車若遭到損失會使士氣受到嚴重影響。
前線的生活
前線的生活條件是很差的。首先考慮的是不要被炮火殺傷。敵人看不見目標就不會射擊,至少不會進行有目的的射擊。這就要求部隊能藏在隱蔽的地方。火炮的射擊比較盲目,但較難防避,因此大多數步兵都愿意生活在地下。在地下生活并不輕松,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須構筑并維修陣地,必須照管好武器裝備。敵人的炮火和天老爺往往會合伙把一切都弄臟,弄壞,弄得幾乎不能使用。
安全問題是個重要問題。隨時都要有20%~50%的兵力處于戒備狀態。他們的任務就是緊握自己的武器準備對付敵人的行動。此外,必須派出巡邏隊。所有這一切都是刻不容緩、生死攸關的問題。
必須建立起日常的工作程序,并對工作進行分工,以便部隊有時間休息和用飯。不過總會有一些緊急情況和其他的干擾(從敵人的進攻到飛來的彈片等)影響那些“不在工作”的士兵休息。
在敵火下生活是無法休息和放松的。大約有10%的傷亡是由于作戰疲勞、睡眠不足、飲食不良、沉悶的生活環境以及經常存在的死亡和傷殘威脅而造成的。如果下雨,你就會淋濕;如果天冷,你就得盡量縮成一團。如遇長時間的潮濕天氣,那你隨時都可能嘗到長期露天生活造成的種種痛苦,如塹壕腳病的痛苦(腳趾腐爛)。如果是熱帶氣候,你可能全身潰爛,還會受到多種熱帶病的侵襲。要避免這些痛苦,就必須經常保持干燥和采取醫療措施,這就要求遵守紀律,要求藥物和干燥衣服能得到保證。保持干凈可以說是無法做到的,因為你就生活在泥土之中。
要解決由于這種生活條件而造成的人體消耗問題,唯一的辦法是定期撤換前線的部隊。理想的做法是兩周在前線,一月在后方。由于不可能有那么多兵力供輪換,四周在前線,幾天在后方的做法往往更普遍一些。
即使敵人不在眼前,戰時的野外生活也是很艱苦的。大部分步兵部隊都必須攜帶大量武器裝備。一個900人的美國機械化步兵營,擁有近100輛車輛,其中大部分是裝甲輸送車。為了保證車輛處于完好狀態,每一履帶車輛每天需用4個人時進行維修保養。此外,機械化步兵營擁有近60挺機槍、60部反坦克導彈發射架、100多件通信器材(主要是電臺和電子傳感器)、發電機、爐子、維修零件、個人武器以及其他工具。在營房里,部隊每人每周只需用20個小時保證武器裝備完好就行了。在野外,運動和作戰還得花費時間。部隊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最后,他們會感到疲憊,裝備也會開始損壞。戰爭的一條不變規律是,在作戰過程中,即使未與敵人進行殊死戰斗,軍隊最終也會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