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戰爭表明,戰爭形態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造就與其特點相適應的新型軍隊。從當前世界各國的動態來看,未來軍隊建設的目標是建設“小型化、多能化、模塊化、一體化”的軍隊。
小型化 在伊拉克戰爭中,數量相當的美、伊軍隊在戰斗力上表現出質的差異。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提出的“高科技、小規模、高機動”的軍隊改革思想,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信息化武器裝備造價昂貴,訓練經費激增,也從經濟方面對軍隊小型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比如1985年美軍訓練一個兵需要3萬美元的費用,如今則增至近5萬美元。
與此同時,隨著武器裝備作戰效能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小型精干的軍隊同樣具備了完成較大規模復雜作戰任務的能力。如美軍試驗表明,信息化的數字化部隊是相同級別的非數字化部隊作戰能力的3倍,精確制導炸彈命中精度是普通炸彈的120倍。如今需要50人完成的任務,預計到2025年則只需10人即可。
多能化 伊拉克戰后形勢表明,盡管美軍強調要有遂行支援行動的功能,但美軍執行這種任務的能力存在缺陷,這也是導致伊拉克戰后局勢動蕩的重要原因。軍隊建設的多能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隊能在戰爭行動和非戰爭行動中遂行多種任務;另一方面是適應各種強度戰爭中的各類作戰行動。如美軍新近試驗建設的“第一遠征打擊大隊”就是具有多能化作戰能力的部隊,該部隊集陸戰隊和巡航導彈的打擊力量于一身,能夠在世界各地執行任何形式的作戰任務。
模塊化 模塊化建設是聯合作戰成為信息化戰爭基本樣式的客觀要求。如美軍提出“聯合部隊必須規模靈活、按任務編組為模塊部隊”,并設想把戰斗部隊、戰斗支援部隊、戰斗勤務支援部隊統一編成集支援、突擊、火力和保障于一身的作戰群。澳大利亞陸軍鄧思準將則提出了組建小型獨立“戰斗特遣隊”的設想,該特遣隊適于快節奏作戰,機動靈活,能很快地進行攻防轉換。通過模塊化建設,各有關戰斗單位可根據任務隨時進行混編、改制,并可在遭受損失后迅速“重組”。
一體化 信息化戰爭是多維空間一體作戰,軍隊建設也將逐步向陸、海、空、天一體化過渡。同時,未來武器裝備是集目標探測、跟蹤識別、火力控制、作戰指揮、火力打擊、戰場防御、戰場機動和毀傷評估等功能于一體的武器系統,一體化的武器裝備必然要求軍隊實施一體化建設。美國的“總體陸軍”、“總體海軍”和“總體空軍”理論,印度的“遠洋海軍”計劃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建設的快速反應部隊,也大都打破了軍種界限,是多軍種一體化的部隊。
(楊華薦自《科學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