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在各國家的領袖之間就有著互送武器的傳統。尤其是在古羅馬時期,羅馬的將軍們為了向鄰國炫耀他們武器的精良更是慷慨地向拜占庭和被他們戰勝的對手們贈送盔甲和精致的刀劍,當然造這些武器的秘密是不能隨之奉送的。向友邦和敵人饋贈武器除聯誼的目的外通常還有兩個目的,一:展示自己在造武器方面的精湛工藝;二:特意制造一種威懾力量讓別人感到害怕;就這兩條至今為止也沒有過時,只是由于現在的武器越來越貴,送是送不起了。另外,古羅馬人還特興將戰利品送給自己的盟友以示關系的不一般。在古羅馬的貴族和將領之間互贈武器也是極為流行的,這個傳統一直流行到中世紀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
在歐洲,特別是在西歐和北歐的一些國家,那里的皇族家庭和一些有錢有勢的權貴之家都有著用武器裝飾居所的傳統。我于前年仔細參觀過丹麥哥本哈根的一所歷史悠久的王宮(要知道丹麥的王室是歐洲最古老的)特別注意到在王宮的主接見廳中所掛的繪畫作品里絕大部分是有關軍事題材的巨幅油畫,而在皇宮過道里的墻上也都掛滿了歷次征戰中所使用過的武器。王宮的歷代主人們還專辟一室用來存放歐洲其他王室所贈予的精致武器,在這里,各式刀劍和鎧甲以及制作精美的老式槍械一應俱全,供主人單獨欣賞和玩弄。別的歐洲王室中也有類似的癖好。由于王室和上流社會的人對武器的偏愛,促使那些投其所好的馬屁精們千方百計地從當地和外國,搜羅出于名家之手的有如工藝品般的各種武器及軍事用品以巴結權貴們。
在意大利和瑞士的青山翠谷里,在德國紐倫堡和法國偏僻的鄉下,大約在6—7百年前有著無數個藏著能工巧匠的手工兵器作坊,他們的產量不高,手藝世代相傳,出于他們之手的武器絕大多數制作精良,數不清的各種鎧甲和刀劍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來自于這些連個院門都沒有的鄉鎮企業。這些軍用品有相當一部分并不是用來打仗的,它們被人用高價買走后多數成了賄賂高官及王室成員們的上好禮品。這個風氣到了16世紀的時候發展的了極至,本來王公貴族之間先是互贈坐騎和獵犬的,后來不知是哪一位先帶的頭,在送馬的時候連馬盔甲一塊奉上。據說這種馬用盔甲完整無損地保存到現在的全世界只有5套。這種盔甲每套平均重60——70磅,跟當時人的盔甲一樣,上面刻有精美的紋飾。一旦戰馬穿上這種盔甲,再加上上面騎的人,其總負荷不下于100公斤,如果在戰場上以如此負重被敵手擊倒的話,要是沒有別人的幫助,是無論如何也站不起來的。所以這種馬盔甲的裝飾性顯然要大于它的實用性。幾乎就在同一時期,在歐洲的國王們互贈獵狗的風氣帶動下,狗盔甲又興起來了。
一句話,在古代歐洲,國與國之間互贈軍事禮品的風氣一直很盛,它實質上也是國家間政治交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緩和對立結盟抗敵的作用。在西班牙的王宮里,至今還存放著兩支運動步槍和一只弩,它們是17世紀來自英國的武器。當時英國的詹姆斯六世為了討好西班牙國王腓力普三世,從而達到與西班牙結盟共同抗拒法國的目的。英國的詹姆斯六世國王特愛收集來自異國的軍事禮品,1618年,他派到莫斯科的大使就給他帶來了許多軍事禮品。其中有鑲嵌著鉆石的土耳其弓,蛇皮刀鞘配寶石刀柄的短劍和12只大隼及獵鷹。詹姆斯還非常懂行的告訴別人說那只土耳其弓實際上是出自莫斯科工匠之手,想蒙他,沒門。一向吝嗇的荷蘭人當年在新大陸跟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時候也是慣用武器作為禮品開道的。1759年的交易標準是:印第安人的十六張鹿皮可以跟荷蘭人人換一只滑膛槍,一張鹿皮可換一磅火藥。但沒過多久英國人來了,他們出手顯然要比荷蘭人大方得多。最讓印第安部落首領傾倒的是那些漆有貴族徽章的步槍。盡管這類步槍在伯明翰的工廠里被大量制造,在倫敦市面上只賣一個英鎊一支。可在印第安人的眼中,它們是真正的無價之寶。有時候拿它可換到一個湖或一整片草場,看來軍事禮品的作用的確不可小瞧。到了上一世紀的第2次世界大戰時,這一風氣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世界上除了歐洲人外,阿拉伯人也酷愛和軍事沾邊的禮品。二戰以前,他們那兒除了出馬和寶刀以外幾乎沒甚麼可拿得出手的東西。為了討當地酋長們的歡心,擅長于制造武器的歐洲人可算找到一個可以大顯身手的機會。最讓那些酋長們眉開眼笑的莫不過于是那些精致小巧的手槍和威力強大的機關槍了。但有點讓歐洲人心煩的是,這些阿拉伯人的胃口通常都很大,東西再好一件半件也打發不了他們,他們經常要求歐洲人向他們提供足以武裝起一個團的武器,甚至更多。當時的軍事領袖隆美爾和蒙哥馬利都曾私下抱怨說這些阿拉伯人難打發,因為當時英德兩軍自己的武器還不夠用呢。美國參戰以后這個問題算是得到了解決,畢竟后者財大氣粗,別說步槍輕機槍這類的小玩意,就是坦克裝甲車之類大家伙也不在話下,但是有一條,你得聽我的。不用說,美國人的慷慨是有條件的。
直到最近英國人才向外界展示了當年準備送給斯大林的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挺英國制造的鍍金機關槍,有關人士猜測說可能是因為二戰的提前結束所以才沒送給斯大林。在整個二戰期間,斯大林受到過許多同盟國領袖送來的禮品,其中包括丘吉爾為他特制的軍刀和美國政府送來的鍍金坦克模型。斯大林回贈的禮品也幾乎全都是和軍事有關的特殊工藝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德軍的飛機和坦克殘骸制作的擺件,內容也是和軍事有關的。歐美人自古以來就有用繳獲敵人的戰利品裝飾自己房間的傳統,而相當一部份東方人一看到敵人的東西就惡心。韓國就把當年日本人占領時期的總督府給拆了,這種做法很多西方人并不理解,但大多數的韓國人覺得就應該拆。在歐美國家,前方的戰士把從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送給后方的親人是一件最令人夸耀和眼紅的事情。在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上,有相當一部分士兵是因為搜集戰利品而陣亡的。在西歐和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如此,當年來自諾曼底和沖繩島的土在紐約都是有價無市的寶貝。有人居然還憑著賣這些裝土的鐵盒發了一筆小財。由此可見,和軍事有關的禮品不光那些大人物們喜歡,就是普通老百姓們對他們也有濃厚的興趣。
我國的領導人也在眾多的外交場合中受到過不止幾件的和兵器有關的禮品。前越南領導人曾送給我國領導人一些用擊落的美國飛機殘骸精心制作的禮品,特顯得不一般。而國外的領導人也受到過我國用傳統的景泰藍工藝制造的手槍之類的特殊禮品。
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就是一個地道的軍事禮品迷。聽說當年唯能使他眉開眼笑的禮品必是精致的武器模型或者是真刀真槍。鐵托死后,在他的紀念館里專門辟出一室陳列出這些東西,引起無數人的極大興趣。
前蘇聯的軍事將領們幾乎個個都是軍品迷,拿軍事工藝品送來送去則是常事。在他們眼中,男人們就應該喜歡這些東西,如果要是軍人,就更甭提了。當年的駐德蘇軍經常送給前東德政府一些制作得很精美的軍事工藝品,現在這些東西都成了德國國家博物館里最吸引人的特殊藏品。這些軍事禮品的時代印記相當明顯,其實幾乎所有的軍事禮品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時代的印記,只不過蘇軍占領德國的確是一個令許多人難以忘懷的特殊時期。如今看到這些打著前蘇軍光榮烙印的軍事禮品,我想不光給我,也同樣會給許多人以深邃的聯想和諸多的思慮。而類似于這樣的作用,肯定是別的禮品所難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