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會有意識地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有的是因為孩子太怕生了,每次家里來客人就會不安和緊張,有必要帶他走出去提高交往能力;也有的是因為孩子的生活太單調了,想讓他多接觸新鮮環境;或是為了挫敗在家中稱王稱霸的“小霸王”的銳氣,讓他接受挫折教育;也有的純粹是因為家中沒人,只有把淘氣的孩子也帶上。
聚會前的考慮
但通常的情形是:孩子在其中只是一個跟隨的角色。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參加聚會本身對孩子是個學習的機會。和在家接待客人一樣,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也是給孩子提供一個人際交往的好機會。出外做客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那就是讓孩子有機會了解自己家以外的環境,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知道在新環境怎樣與人恰當地打交道,體會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快樂,增強孩子對新的社會環境的積極態度和適應能力,
如果父母把每次帶孩子做客當作一個人際交往的教育活動,那么就要在去以前,對自己孩子在當前人際交往中最突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并以此形成具體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如果3歲左右的小孩子怕去陌生人家,父母就要逐漸引導孩子大膽、大方地走進別人家,可以先選擇讓對方先到家里來做客,再制造幾次機會讓孩子在公共場合遇見對方,然后再安排孩子去對方家。如果需要的話,還要請對方到離他家稍遠的地方迎候一下,和孩子短暫攀談,熟悉后,才領著孩子進入對方家。
對于5歲左右的孩子,如果您想讓孩子了解別人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么,在做客前,父母要用一個孩子喜歡的話題,引起孩子了解別人的興趣,并以這個話題為中心去了解別人,增加人際交往的深度。
讓孩子參與談話
在整個聚會過程中,孩子偶爾可能“偷聽”大人們的談話,可能會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這時千萬別說:“小孩子家懂什么!一邊玩兒去……”孩子能提問,本身就顯示了他的思考潛質和對世間萬事的好奇心,這絕對是應該鼓勵的。父母理應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盡可能地做出解釋,不可冷淡敷衍,因為孩子會通過感知你是認真還是不耐煩,從而觀察自己在聚會中是不是一個“多余人”。在聚會過程中父母要響應孩子的詢問,并時常摟抱他,表明他們很在乎孩子是否愉快,很看重孩子的感受,這是避免孩子以尖叫、闖禍來“抗議”受到忽略的有效辦法。
改變聚會地點
10歲以內的兒童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短,就算東道主給孩子們準備了充足的圖書、玩具和零食,也無法使五六歲的孩子在同一個房間里安安靜靜地呆上3小時。兒童心理專家指出,如果大家都帶著孩子,那么改變聚會地點有助于家庭間的聚會獲得嶄新的轉機。到戶外去聚會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方式,既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又可以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戶外的許多東西都會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流連很長時間,玩出很多花樣。如,公園、小區的花、草、樹木,郊外的莊稼、小溪等等。帶孩子到戶外去吧,無論是郊野公園的小樹林,還是小溪邊滿地的落葉;無論是操場的沙坑,還是小區花園里的秋千,都有助于孩子將聚會的興致保持下去。如果天氣不好,只能在家中聚會,那么就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喜好,準備充足的圖書和玩具。
選擇聚會地點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要注意充分考慮孩子的安全問題。
為孩子挑選合適的伙伴
根據父母們的經驗,在聚會中為孩子選擇同齡或年齡相距兩三歲的小伙伴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孩子在與不同年齡段小伙伴的交往中可以學會分享、謙讓、服從等意識。在去做客之前,可以先向孩子描述一下小伙伴的情況,讓孩子自己為小伙伴挑選禮物,這樣可以增強孩子做客的興趣和對小伙伴的向往。當孩子在玩耍過程中發生爭執等問題時,父母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自己解決有困難,父母可以向孩子提一些建議,協助孩子去解決,但切忌包辦一切。
安排以孩子為主角的聚會
有時孩子像個小包袱一樣被父母“拎”著去做客,往往會充滿挫折感,還要處處忍讓,長時間呆在一個枯燥無味的環境中,聽大人們冗長的寒暄。
假如孩子在你和朋友間的聚會中表現得友好和克制,他的行為應該得到獎勵。。父母可以承諾在適當的時候帶他去同學家做客,或者歡迎孩子的小伙伴及他們的父母來家里玩。在充分民主化的家庭里,應該有這樣的安排:在以父母為主角的數次聚會之后,安排一次以孩子為主角、父母為陪襯的聚會。從而對孩子在以往的庭聚會中的表現持更理性、更寬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聚會中由“小跟班”變成“小主人”,根據孩子的年齡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端水果、幫家長拿一些東西、打掃衛生等等,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自己的客人,并及時地鼓勵、表揚孩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增強為他人服務的觀念,還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小客人
作為家長,應怎樣幫助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呢?
●多與孩子交流。有不少的家長由于工作忙,忽視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長就疏遠了。所以家長必須與孩子溝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導。讓兒童生活在一個彼此互相關心、互相體貼的家庭是很重要的。在這樣的家庭里,兒童能從家庭成員的愛心中吸收營養。
●讓孩子明理。現在的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寵愛,無論孩子有什么要求,有多少要求,不少做家長的總是無原則的、盡量地滿足孩子,覺得這樣才是愛孩子。其實父母這樣溺愛孩子,只能造成孩子刁蠻、任性的品質,孩子也必然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怎能與別人友好相處?因此,家長很有必要使孩子懂得與人交往的道理,讓孩子自覺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教育孩子關愛他人。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轉,這樣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家長更要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幫助有困難的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指導孩子與人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大方有禮、開朗活潑的性格,鼓勵孩子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并真誠地贊賞別人。
●為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領著孩子學習與人交往的機會。在公共場所,孩子可以學習與不認識的人交往,如買菜、購物、旅游、聚會、游玩等活動都能讓孩子得到交往的鍛煉。在居家也有不少讓孩子學習交往的機會,如鄰居、朋友、同事的友好往來,串門、聊天等都可以讓孩子學習待客和做客,從而提高交往能力,促進友誼。
懂禮貌、有禮節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粗魯或者自私的孩子人人都討厭。當別人對孩子表達喜歡、歡迎時,父母要告訴孩子,他之所以這么招人喜歡是因為他自己的禮貌表現。兒童受到這樣的贊揚以后,反過來就會對別人更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