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做大做強海峽西岸經濟區,把閩臺經貿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目前臺灣已成為福建的第二大吸收外資來源地、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貿易伙伴。
閩臺兩地經濟互補性強,發展經貿合作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改革開放20多年來,福建省高度重視對臺經貿工作,在中央“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對臺經貿方針指引下,閩臺經貿合作取得了歷史性和跨越性的發展,為推動兩岸經濟融合、實現直接“三通”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臺灣已成為福建的第二大吸收外資來源地、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貿易伙伴。至2004年底,福建累計吸收臺資(包括臺灣直接來閩以及經第三地轉投福建的臺資)的企業數達8574家,合同臺資265億美元,實際到資183億美元。閩臺貿易總額357.1億美元,其中對臺出口42.6億美元,自臺進口314.5億美元。
當前,閩臺經貿合作正處于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2005年3月,國家出臺《反分裂國家法》,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為進一步拓展閩臺經貿合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福建省必須進一步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圍繞建設并進一步做大做強海峽西岸經濟區,扎實推進工作,把閩臺經貿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深化產業合作 提高閩臺產業融合度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為加強閩臺經貿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拓展了新的空間。福建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閩臺產業之間的合作,提升兩地產業的融合度,更好地發揮對臺前沿的作用。

一方面要提升閩臺制造業合作水平,以臺商投資區為主要載體,推動閩臺產業對接,主動接納臺灣電子信息、機械、石化等產業的整體性轉移,加快產業集聚,逐步建立起閩臺產業合作帶。著力辦好現有臺資企業,鼓勵引導其增資擴產,擴大生產規模。尤其要重點扶持三大主導產業中臺資骨干企業的發展,做大做長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另一方面要提升閩臺農業合作水平,借助海峽西岸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充分發揮福州、漳州兩個實驗區的窗口示范、輻射作用,加強閩臺農業科技交流,大力引進臺灣良種和深加工設備技術,培育壯大閩臺農業合作龍頭企業,推動福建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
其次要提升閩臺第三產業合作水平,依托海峽西岸社會服務體系的發展,以旅游、物流、金融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閩臺服務業合作。整合海峽西岸旅游資源,抓緊旅游配套設施建設,規范旅游服務,不斷擴大著名品牌的影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利用本地的對臺優勢和港口優勢,發揮物流中轉作用,重點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物流樞紐中心、多個重要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利用兩岸金融業開放的契機,加強閩臺金融合作,進一步發展地方特色金融,豐富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各類金融市場發展。推動臺灣現代服務業加快進入大陸市場,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市場、有效益的服務業品牌。
強化對臺招商 提升吸收臺資的規模和水平
針對兩岸關系和臺資轉移的特點,著重在改進招商方式和突出招商重點上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充分發揮現有臺資企業、臺商協會以及島內的行業公會、商會的作用,推薦新的臺商和項目來閩投資,拓展“以臺引臺”。注重加強對外省臺商集聚地的調研聯絡,密切關注當地臺資企業的外移動向,派人駐點做工作,積極聯系臺商,招引外移的臺資企業來閩再創業。

其次要重點加強對臺灣知名企業家和其他有實力的大企業家的聯絡和爭取,著眼長遠,點滴積累,為更大發展打基礎。
再次要根據島內臺資以行業為轉移的特點,加強與臺灣百大企業的聯系,按照“以項目帶政策、一項一策、個案協調”的辦法,著力引進臺資龍頭企業。同時圍繞在閩臺資龍頭企業的發展,從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開發項目,以臺引外、以臺引僑、以臺引民,有針對性地鼓勵和引導外資和民營資本投資配套項目,做大做長產業鏈。
加強貿易合作 擴大對臺出口
一是加強對臺灣市場的調查研究,及時掌握臺灣進口商品結構變化情況,大力發展福建對臺出口的拳頭產品,指導企業結合臺灣當局對兩岸商品貿易調整事項,積極擴大對臺出口,不斷提升福建產品在臺灣市場的占有率。
二是繼續辦好廈門“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福州“海峽兩岸經貿博覽會”、石獅“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漳州“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等涉臺經濟貿易展覽會,將其辦大辦強,使之成為擴大閩臺經貿交流的平臺。
三是繼續組織福建名優特產品到金馬舉辦展銷活動,積極擴大福建沿海與金馬直接經貿往來,繼續推進、促成赴臺灣本島辦展工作,力爭以展銷會為突破點,豐富兩岸經貿合作的內容,帶動貿易、投資、旅游、通匯等經貿合作項目全面展開。
拓展政策空間 用足用好經貿政策
閩臺經貿合作的加快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此要充分把握當前中央高度重視對臺工作的有利時機,用足用好現有的對臺經貿政策。在全面疏理各項對外開放和對臺經貿政策的基礎上,著眼于服務發展、促進發展、加快發展,拓寬思路,積極拓展政策空間,打造新形勢下的良好政策環境。
首先要在運用政策上創新。要充分借鑒兄弟省市的有效做法,大膽創新靈活運用政策的方式,特別是在落實“同等優先、適當放寬”對臺經貿工作原則上,找準“用足用好政策”的切入點,取得擴大對臺經貿發展的成效。
其次要在制定政策上創新。既要根據地方經濟實力和條件,繼續推出吸引臺資和鼓勵發展對臺經貿的優惠政策,又要重視建立健全加強服務的各項政策措施。尤其要重點研究并提出對臺資大項目“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舉措,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資金配套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以吸引更多臺資大項目來閩落戶。
再次是要積極爭取中央及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積極主動做好協調工作,著重在臺灣外移產業布局、臺商投資區擴區、臺資大項目的審批等各個方面,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推動“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真正得到落實。
加強環境建設 提供良好保障
首先要盡快建立健全配套服務臺資企業的機制,如投資審批一條龍服務體系、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全方位服務體系、企業開工投產后的經常性服務體系、臺商投訴和投資環境監測督查體系等等,真正形成親商、安商、幫商、富商的氛圍。
其次進一步完善法制環境。以《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為契機,加強涉臺立法及相關研究工作,為發展兩岸關系創造更好的法制環境。盡快出臺已列入2005年福建省人大立法計劃的《福建省促進臺灣同胞投資條例》。同時對涉臺法律法規的落實情況開展執法檢查,組織開展對海峽兩岸交往中有關法律問題的研究,重點加強閩臺農業、旅游、漁工勞務合作等相關課題的研究,為立法做好準備。結合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加快轉變職能,改進工作作風,規范行政行為,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