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臺之間地緣近、史緣久、血緣親、語緣通、文緣深、商緣廣。福建要主動接納臺灣電子信息、機械、石化等產業轉移,建立閩臺產業合作帶,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充分把握機遇,積極應對,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外經貿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為福建國民經濟和綜合實力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04年底,福建累計吸收外商投資項目35790個,合同外資829.4億美元,實際到資524.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居全國領先地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從1979年的2.73億美元、2.45億美元,分別增長到2004年的475.46億美元和293.96億美元,規模則分別位居全國第7位和第6位。對外投資和勞務合作發展水平也持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對外開放是福建的一大特色、一大優勢、一大支撐、一大潛力,外經貿是福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既為福建外經貿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新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福建將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 合、規模與效益并重、較快增長與優化結構并重的戰略,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努力突破困難,創新舉措,拓展空間,加快推進由外經貿大省向外經貿強省的轉變,開創外經貿發展新局面,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創新發展舉措,實現利用外資新突破
有效利用外資是外經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快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和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對于福建這樣一個經濟總量仍然相對較小的沿海省份來說,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一要拓展政策空間:圍繞當前利用外資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加緊研究出臺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全省招商引資的活力,創新工作機制,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二要強化產業鏈招商:著重圍繞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和一些有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進行項目的深度開發和招商,吸引更多配套項目落地,做大做長產業鏈,推動產業集聚,形成一批產業集群;三要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抓住中國服務貿易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有利時機,加緊研究制訂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的規劃,推出一批帶動力強的項目對外招商,拓展商貿、物流、城市公用事業、金融、旅游、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利用外資;四要做大做強開發區:進一步調整開發區的存量資源,圍繞主導產業,支持重點開發區做大、做強、做優,使其形成產業特色和規模優勢,真正發揮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五要突破外資項目用地瓶頸:在國家嚴格控制土地審批的新情況下,轉變工作思路和運作方式,向管理要地,向“閑置”要地,向機制要地,向開發整理要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積極盤整存量土地,盤活閑置廠房,推進閑置資源“二次招商”;鼓勵沿海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項目和外資企業向內地山區梯度轉移,鼓勵有條件的沿海市、縣(區)開發區與山區開發區“結對子”,積極推廣“飛地項目”政策,緩解用地結構性矛盾。

轉變增長方式,做大做強外貿出口
著眼于提升福建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做大外貿出口規模。同時,大力推進福建出口規模擴張,以結構優化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型。一是充分發揮政策效應:切實落實好出口退稅超基數地方承擔部分由省級財政統擔的政策,積極探索建立手續簡便、服務到位、管理規范的出口退稅運行機制,配套完善相關政策,推動外貿出口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繼續重點扶持和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出口,推進品牌戰略實施,盡快形成一批出口名牌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三是大力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以美國和歐盟為重點,深度開發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以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為契機,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平臺,進一步拓展東盟市場;加大力度開拓東歐、俄羅斯、印度、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四是提高應對國際貿易磨擦的能力:以紡織服裝和農產品為重點,建立出口市場預警和商品技術貿易壁壘應對機制,加強對企業反傾銷應訴的指導和法律援助,做好貿易壁壘的應對工作;五是積極穩妥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以民營企業為主體,以貿易為先導,以東盟、俄羅斯和南美等為重點,促進一批技術成熟、能帶動原材料出口的企業,大力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和境外資源開發。
注重發揮優勢,深化福建與臺港澳經貿合作
鄰近臺港澳是福建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和特色。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進一步凸顯了閩臺、閩港、閩澳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此,一是深化閩港澳經貿合作:圍繞加快構建“閩港八大合作平臺”和推進“閩澳四項合作”,遵循
“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的原則,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做深、做實項目前期工作,選擇一批重點突出、影響力大、覆蓋面廣的項目作為合作突破口,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增強合作實效;二是突破閩臺經貿合作:閩臺之間地緣近、史緣久、血緣親、語緣通、文緣深、商緣廣。積極爭取廈門、福州臺商投資區擴區和設立泉州臺商投資區,并以臺商投資區為載體,加強閩臺制造業合作,主動接納臺灣電子信息、機械、石化等產業轉移,建立閩臺產業合作帶。做大、做強一批臺資骨干企業,發揮其帶動作用,促進更多的配套企業跟進,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充分發揮福州、漳州兩個農業合作實驗區的窗口、示范、輻射作用,通過擴區,大力引進臺灣良種、深加工設備和技術,培育壯大閩臺農業合作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擴大臺灣農產品在閩銷售,努力使福建成為臺灣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物流集散基地?;謴蛯ε_漁工勞務合作。盡快啟動廈門區港聯動試點工作,爭取福州馬尾青州港區列入區港聯動試點,推動這兩個港區與臺灣高雄、基隆港的合作與互動,做大廈門和福州兩個港區。拓寬對臺貿易通道,擴大對臺出口和對臺小額貿易,繼續務實地做好沿海地區與臺灣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的直接往來工作,積極推動福建企業赴金、馬設立“大陸商品批銷中心”。
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外經貿支持服務體系
一要創新預警監測、快速反應及應對機制:建立健全外資、外貿、外經、出口退稅和應對國外反傾銷等預警體系,針對國際資本市場、出口市場的變動情況,及時收集信息,服務前移,密切監測運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并指導企業開展應對工作;二要創新項目生成機制:拓展項目生成思路,通過多元化的項目生成途徑,充實項目儲備,提高招商項目編制的質量。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根據自身產業和產品特點,從上下游產業鏈延伸中主動尋找關聯項目,形成產業集聚配套;三要創新招商工作機制:以三大主導產業和優勢傳統產業為重點,依托各產業集聚地,加快組建外商投資商協會,將其培育為對外招商的重要力量;鞏固和加強與境外商會、協會等中介組織的聯系,依托境外的商(協)會,打造境外招商引資平臺;加強招商隊伍建設,把以政府行政人員為主的招商轉變成為政府精心組織下的專職、專業人員為主體的招商,提高招商引資工作的實效;四是創新開發區管理體制:繼續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建立靈活高效的開發區管理體制。繼續深化開發區投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創新社會保障體制和社區管理體制,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上市融資,吸收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與開發區建設;五是深化國有外貿企業改革:把國有企業改革與培育壯大多元化外貿經營主體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全面推進國有外貿企業的改組改制工作。
增強發展合力,改善投資貿易環境
一是完善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一抓到底、督促到位、考核到人,推動工作、落實措施、有效運作的目標責任制,推進工作落實;建立健全重大利用外資項目責任制和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幫助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二是加強部門協作配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大通關協調機制,加快推進口岸大通關信息化建設,創新口岸通關模式和監管手段,形成高效完善的口岸聯檢和運作機制。繼續加強銀貿、稅貿、科貿、財貿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促進外經貿健康快速發展的有效機制。繼續做好投資環境監測評價工作,針對監測評價報告反映的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整改,為外經貿發展營造良好的軟硬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