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操作行為。在傳統的工作流程中,電腦替代了部分手工行為。在設計藝術方面則是代替了傳統的表達方式,重復計算和公式化、格式化、優化選擇,釋放了人的左腦,三維虛擬現實,使許多傳統操作難以完成的工作成為了可能。以集通訊網絡、計算機、數據庫為一體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網絡的出現,可以隨時隨地將文本、聲音、圖像傳遞給設有終端設備的任何地方和個人。設計師、工程師、企業家可以通過Internet技術在世界各國不同地方進行交流,實現了跨地域、跨國界的商務、學術交流活動。Internet的發明者宣稱:網絡是一個“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軍隊、沒有等級、沒有貧賤、沒有歧視”的世外桃源。然而,在這極樂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傳播了病毒,它們破壞性比傳統產業更可怕,更難以預防。
人們對它的過分依賴可能會造成右腦的萎縮,漸漸在思維上缺乏創新,更趨功利性。從近幾年的學生畢業設計和課程作業來看,對計算機的依賴超出我們的想像。當教師指出學生某個設計不足時,學生就會以計算機的配置不好、打印機的色彩分辨率有問題等來申辯。在設計的程序上連草圖也懶得畫,不喜歡開動腦筋,只想從數據庫、材料庫里東拼西揍來敷衍老師,自己的創意越來越少。
網絡技術和遠程教育給學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識的選擇,一個個虛擬的“教師”在偽裝了的現實中傳授知識,學生無法親耳聆聽老師的教誨,感受不到極富人情味的手把手教學。極富情感的知識卻通過冷冰冰的傳輸技術和機器讓學生硬性接受,學生再也看不到活生生的和藹可親的老師面容,享受不到老師語重心長、充滿父愛、母愛的責怪和人性的關愛。教師看不到一個個鮮活可愛的學生面孔,看不到那一雙雙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眼睛,教室里再也沒有老師汗水和粉筆的飄香,傳頌了數千年的“為人師表”的佳話從此可能銷聲匿跡。這難道是未來教育最佳選擇方式嗎?顯然不是。《大西洋月刊》在《破滅的計算機夢》的調查結果顯示,計算機并非人們想像的那樣有助于教育。就算是在技術處處領先的美國,目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證明計算機確實改變了教學質量。
二
目前,人類道德水準日益下降,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以教書育人、塑造人為目的的現代教育體系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問題出在哪里?這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
1.重讀“包豪斯”。上世紀20年代初,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力依憑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既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環境,又改變了人們內心的思想觀念。為了順應史無前例的大工業生產,而產生了德國包豪斯造型學院。包豪斯是繼承了 19世紀末英國的莫里斯倡導的“新藝術運動”思想,但在行為上是有所區別的。莫里斯不滿工業化機器生產對人性的扭曲及對手工技藝的沖擊,而傾向于保持和回味傳統的中世紀的余韻。相比之下,包豪斯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統一”,繼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創造精神。
格羅彼烏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為尺度”“平衡的全面發展”在其教育體系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特別是作為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的創造者約翰·伊頓教授以東方傳統的精神文化與西方的科學進步相結合,以克服所謂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危機。在其教育實踐中引進了東方氣功、瑜珈的訓練、調節呼吸、放松肌體、使身心狀態達到安定、集中,達到平衡。他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個性,把學生分為傾向精神表現的、傾向理性結構的、傾向真實再現的三種類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導。但這種適合“人性化”的教育體系慢慢地在現代工業發展中被扭曲、詆毀了。強調功能決定形式、不講民族特色、個性特征,力求純粹、反對裝飾,這種國際語言逐漸推向理性、標準化使現代主義最終走向了極端。
2.功利化的設計教育。1952年斯波斯諾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中提到,現在出現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即科學家和非科學家的文化現象,他們相互指責、漫罵,互不理解,斯波斯諾把這種社會人格的分裂的結果歸咎到教育的結果上。在大工業化的社會中,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值,極盡可能支配掠奪自然資源。而作為教育的本身則是為了傳授那些滿足掌握這種功利目的的“工具人”,重視技能的傳授訓練,培養學生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追求技術發展速度和完美性,崇尚功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物化和思維物化,為達到目的不惜代價,忽視了人作為主體存在。以傳授技術為目的,以功利性的技術傳授體現其價值,強化了外部對教育的工具化需求,急功近利,訓練出來的科技專家充其量是目光短淺、發育不全,單面的“技術人”、“工具人”、“功利人”。他們對社會沒有責任感、沒有同情心,見死不救,落井下石,使得社會道德低下、淪喪。
在國內大聲疾呼“科教興國”的今天,藝術設計教育的真正目的漸漸被人們渴求用科學技術的力量改革貧窮落后的生活狀態的欲望淹沒。當人們在過夠了貧窮落后的日子時,突然被科學技術的力量改變了這種落后的生活方式,嘗到了甜頭后,便會不顧一切去努力去維護這種信念,相信科學技術能改變一切。但事實上,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又可以毀滅世上存在的一切。戰爭對科技的使用,成了殺人的惡魔,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為被高速發展技術無情掠奪而面臨瀕危,帶來了日益惡化的后果。人們不得不去重新檢討我們的教育系統,是否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藝術設計教育在我國走過二十多個春秋,從弱小到壯大,從幼稚到成熟,已初步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學科體系。逐漸從美術、工藝美術的模式過渡到具有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特點的教育模式。社會的發展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設計教育像雨后春筍迅速成長,據統計國內在近三百所院校開設有藝術設計專業,這無疑給藝術設計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強調科學技術的國度里,像藝術設計這種獨具人文色彩的學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藝術設計教育亦遠遠背離了包豪斯的精神,藝術設計教育不但起不到保護人類生存的作用,反而對負面影響縱容、遷就,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愈來愈功利的心態和冷漠,理性、教育模式,開始離人性精神越走越遠。盲目地擴招、批量化、格式化,標準化的人才培養規格使學生成了“產品”,學校成了“人才工廠”。這難道是藝術設計教育的最終結果嗎?這種帶有明顯的急功近利可能會給藝術設計教育未來帶來無窮的后果,確實值得深思。
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總干事雅閣·得洛爾在提到教育時,提出了教育有四大功能: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其中后兩大功能都是針對教育人而言的。在教育中,人是主體而不是知識和科學技術,受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
1.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作為一種生產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動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漢武帝時代先進的封建思想代表董仲舒認為:天地萬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人之超然方然之上,而最為天下貴”,《天地陰陽》“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副天數》他認為人不僅和天具有相同的精神意志、道德屬性,就連人的生理結構也是天模式的復制品。“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天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教育作為人類尋求進步、自我完善的手段,把人類從蠻荒帶到了現代文明,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平衡。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其背后有與其相適應的教育系統。從有關專家研究中顯示,在當今發達國家中既是世界經濟發展中心,又是教育中心,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就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作為藝術設計教育,從她的產生就注定要為提高人類自身品質而發展生存,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為目的。
2.教育過程人性化。“教書育人”“因材施教”都是我國很好的傳統教育形式,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人性的關懷,特別是注重人的個體差異,客觀地選擇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一個人都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響到個人成長的社會環境、政治制度、民俗習慣、信仰宗旨以至生理上的發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在教學中毫不考慮這些差異,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勢必抹殺個性。我們應該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充分挖掘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顯示不同的個性。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多規格的,教育應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多元化、多個性的人才。
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藝術設計教育過程的重點,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要給其營造好創新的環境氣氛,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滿足這種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學方法上多用采用誘導、對話、討論、講評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創造能力。
設計的主題要關注人、關注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關愛弱者、引導消費,主導產品發展的方向,內容緊貼時代發展脈搏。用設計的語言去表達人文思想,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要處處體現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