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艦導彈是指從水面艦船和潛艇發射,主要用于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和商船等水上目標的導彈武器系統,具有較高的效費比,是反艦導彈大家族的重要成員。目前世界上有10余個國家能夠自行生產艦艦導彈,80多個國家部署有艦艦導彈,但真正經過大量實戰檢驗并能代表當今艦艦導彈發展潮流的當屬俄羅斯和美國。
作戰對象不同,決定戰技性能優長
美軍由于擁有強大的海上航母戰斗群,其對反艦導彈的研制起初并非十分重視,直到1967年10月,埃及導彈快艇以俄制“冥河”反艦導彈擊沉以色列“艾拉特”號驅逐艦引起各國海軍震驚后,美國海軍才積極研制反艦導彈。鑒于美軍艦艇作戰對象主要為中小型艦艇,其艦艦導彈均為亞音速導彈。而俄軍則不同,為了對付西方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艦隊從海上的進攻,前蘇聯特別注重遠程艦艦導彈的發展,其作戰對象多為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船。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接過了蘇聯艦艦導彈的豐厚遺產,又堅持不斷進行新的開發和改進,以求繼續與美軍相抗衡。
系列化、通用化的美制艦艦導彈
“魚叉”(又稱“捕鯨叉”)艦艦導彈是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研制的一種全天候高亞音速巡航式反艦導彈,可由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等多種平臺搭載,為美軍目前主要的反艦武器之一。該彈1977年開始裝備部隊,經不斷改進已形成系列化,目前美海軍已裝備6000余枚,并外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魚叉”BlockⅠ型射程11-110公里,巡航高度61米,巡航速度0.85馬赫,單發命中概率0.95,飛行中段采用慣性制導,末端使用寬頻帶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制導,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一旦尋標器鎖定目標,Block IA型可爬升至1800米,由上而下以30度角沖向目標,而Block IB及Block IC則以水平方式攻擊敵艦。Block IC還能預設3個轉折點,飛彈不必用直線飛行方式奔向目標,而能在轉折點轉彎,讓敵艦摸不清頭緒。加長型的“魚叉”Block IC型導彈可以在首次通過目標上空未能鎖定后再次發動攻擊。
“魚叉”BlockⅡ型是美國海軍于2001年完成測試的改進型,在測試中由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發射“魚叉”導彈攻擊一艘近岸的機動目標艦船。有關負責人稱,“魚叉”Block-Ⅱ型導彈成功顯示了其打擊海上、陸地及海岸目標的能力,該導彈低投入,低風險,可有效保護相關水域及沿岸地區。“魚叉”BlockⅡ型射程增加為230公里,同時增加了GPS復合制導,命中精度達10~20米,能為海岸及船只提供精確遠程制導。“魚叉”BlockⅢ型射程達270公里,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加固體火箭推進器,制導方式為慣性加雷達尋的制導,攻擊近岸目標的能力更強,其精確的航海分析能夠將打擊目標和島嶼、障礙物及中立船只區分開來。“魚叉”BlockⅢ還將增加16號數據鏈路,配備特制導引頭和GPS/INS制導組件,具備對陸攻擊能力。美國海軍計劃將400枚BlockIC改進成BlockⅢ,2007財年開始改進工作,暫定2009~2010財年開始生產。
“戰斧”式艦艦導彈是美軍惟一一種遠程反艦導彈,射程達到了450公里,攻擊精度可達分米級,戰斗部裝藥450千克,巡航速度0.7馬赫,巡航高度在20-30米之間,歷經多次實戰考驗,性能可靠。“戰斧”艦艦導彈主要裝備在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及攻擊型核潛艇上。這種亞音速導彈可以從艦艇和潛艇上發射,擁有與“魚叉”艦艦導彈相似的主動式雷達導引頭及可用于探測目標的ESM系統,戰斗部當量為“魚叉”的2倍。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作戰任務的變化,“戰斧”式艦艦導彈被對地攻擊型“戰斧”式導彈所取代。
享譽世界的俄制“艦艦導彈三劍客”
“花崗巖”(SS-N-19) 艦艦導彈是前蘇聯1979年服役的SS-N-19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改進型,既可從水面艦艇發射,也可以從潛艇發射,射程達500公里。高空飛行速度為2.5馬赫,末端飛行速度高達3.5馬赫。該彈攻擊模式獨特,能以高、低兩種彈道攻擊目標,可單枚發射,也可多枚齊射。在一次發射的多枚導彈中,有1枚充當“指揮彈”在2.5萬米高空飛行,可把目標數據通過彈間數據鏈傳輸給低空飛行的其它導彈,以保持低空導彈的隱蔽性。一旦“指揮彈”被擊落,馬上有另一枚導彈升高負責繼續“指揮”。待進入敵方視界后,彈群散開,各自開啟導引頭進行末端攻擊。自研制以來,“花崗巖”導彈的具體情況一直受到俄羅斯的嚴格保密,在俄軍事力量日漸衰落的今天,它是俄羅斯海軍進行海上攻擊、保持海洋優勢的“撒手锏”。直到俄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出事沉沒,其裝載的“花崗巖”反艦導彈才不得不揭開神秘的面紗。
“白蛉”(SS-N-22) 艦艦導彈是前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研制的一種超音速反艦導彈,于1984年裝備部隊,專門對付航空母艦戰斗群和導彈巡洋艦,號稱是為美軍航母“量身定做”的克星。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整體組合沖壓發動機的實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對付SS-N-22導彈的有效辦法。俄羅斯稱該型導彈的單發命中概率為0.8,平均只需1.2枚導彈就能摧毀一艘驅逐艦,1.5枚即可摧毀一艘排水量2萬噸級的運輸船。該彈早期型號的射程為120公里,改進型達200公里,高空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低空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約為“魚叉”和“戰斧”導彈的3倍),在接近目標時可做S型機動,以避開攔截火力。“白蛉”導彈戰斗部裝藥300千克,大約是法國“飛魚”導彈戰斗部的兩倍,比美國“魚叉”導彈重75千克。目前,SS-N-22已發展成一種通用型系列化導彈,其最新改進型3M80E/MBE配有“梅納瑞\"ME型目標定位雷達和數據交換系統。導引裝置為多通道式探測頭,可采用主動雷達、反輻射和抗干擾等多種模式工作。
“紅寶石”(SS-N-26) 艦艦導彈是俄羅斯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具有重量輕、尺寸小、隱身性好、飛行速度快、發射后不用管等優點,由俄羅斯機器制造科學生產聯合體研制。該彈飛行速度2.5馬赫,末段飛行高度可降至5米,采用復合導航系統,巡航段為慣性導航,末段為有源雷達制導。依據發射彈道不同,最大射程分別為120公里和300公里。動力裝置包括沖壓式空氣噴氣發動機和固體加速器,控制系統為高抗干擾性多通道雷達導引頭和慣性導航系統。彈上裝有目標指示數據鏈系統,可實現自主發現和攻擊目標,能夠獨立對目標危險程度分級并選擇和實施攻擊戰術,還可完成復雜的戰術機動。2004年5月,印度宣布印俄聯合研制成功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其實就是“紅寶石”反艦導彈的印度型。與俄(蘇)制造的前幾代反艦導彈相比,“紅寶石”反艦導彈克服了傳統反艦導彈偏重、偏大的缺點,保留了對現代雷達暴露征候小、超聲速巡航和發射后不用管的優點,并進一步提升技術,成為智能化的反艦導彈。其最大的特點還在于它的通用性,既可以配置在潛艇、水面艦艇和快艇上,也可掛載到飛機上,還可由岸基發射裝置使用。
發展理念差異,決定總體特點有別
縱觀上述美俄艦艦導彈性能,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作戰對象不同,發展理念差異,美俄艦艦導彈總體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美軍艦艦導彈的總體特點
通用性、隱蔽性好。總體來看,在通用性方面美軍略勝于俄軍。“魚叉”可一彈多用,大大節省了研制經費。本身可用作空對艦、艦對艦或岸對艦的反艦導彈已有多種,但既可用作空對艦和艦對艦、又能用作潛對艦的反艦導彈目前還只有“魚叉”一種。該導彈適應性好,可從多種平臺發射,因此能大量裝備部隊,迅速形成戰斗力。其發動機進氣口潛隱彈體內,適合潛艇標準魚雷發射。導彈水下發射運載器是一種無動力運載器,在水下運行無聲音,隱蔽性好,不易被發現。
實戰經驗豐富。在現有同類艦艦導彈中,“魚叉”導彈在海戰中使用最多。其首次使用是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使用該型導彈擊沉了伊朗的護衛艦和快艇。1986年3月的雪特拉灣沖突中,美國海軍A-6E攻擊機與“約克鎮號”巡洋艦分別用“魚叉”擊沉了3艘利比亞快艇。1988年美伊沖突中,“魚叉”導彈再度重創伊朗海軍艦艇。海灣戰爭中,沙特阿拉伯海軍發射的“魚叉”導彈擊毀了伊拉克在波斯灣北部海面布雷的一艘軍艦。總之,“魚叉”艦艦導彈以其優越的作戰效能,受到了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海軍的青睞。
發射模式多樣。發射模式多是美軍艦艦導彈的一大特色。“魚叉”導彈通常以RBL(Range and BearingLaunch)模式發射,此時目標的方位與距離資料在發射前即已輸入導彈的數位電腦內,可由載具與目標的距離選擇尋標器掃瞄方式,在導彈已貼近目標時,尋標器才開始運作,以免敵艦的電子戰系統偵測導彈的掃瞄電波,采取反制措施;使用越小的視窗模式,就需越精確的慣性導航資料,受電子反制的機會就越小。“魚叉”導彈另一種發射模式為BOL(Bearing Only Launch),在只掌握目標方位,但無正確距離資料時,如對付遠距離目標就通常采用此種模式。采用BOL模式時,尋標器在巡航時即已打開,并向左、右45度進行掃瞄,在慣性導航期間掃瞄一段時間后,如果尚未發現目標,就轉換成預先設定的掃瞄模式,如果再沒發現目標,則啟動自毀裝置。
精度高,亞音速。美制“戰斧”、“魚叉”導彈均配有GPS復合制導,具有較高的攻擊精度。從“魚叉”導彈發展改進的歷程來看,主要集中在軟件和新型導引頭的研制方面,以提高在硬殺傷和軟殺傷對抗環境中的生存能力。注重發展和提高導彈的目標分辨能力、敵我識別能力、作戰破壞評估能力以及飽和攻擊和再次攻擊能力等。但美制艦艦導彈飛行速度低、易被攔截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如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人僅用沖鋒槍這種單兵武器就攔截、擊毀了多枚“戰斧”導彈。
俄軍艦艦導彈的總體特點
射程遠,威力大。通過性能對比介紹可知,俄軍基于摧毀航母的作戰需求十分重視射程和威力的提高。總體來看,俄軍艦艦導彈在射程和威力上要略勝于美軍。如SS-N-19遠程艦艦導彈不僅能攜帶1000千克的常規戰斗部,還能攜帶35萬噸TNT當量的核戰斗部。SS-N-22中遠程艦艦導彈與美國的“魚叉”導彈在射程、海平面巡航高度等方面難分伯仲,但戰斗部威力方面卻遠勝對手,并能攜帶核戰斗部,是當今世界上中遠程反艦導彈中當之無愧的“大哥大”。
掠海飛行,高度低。巡航高度低這一特點在實戰中十分重要。低巡航高度和超音速飛行,再加上末端戰術機動,艦艦導彈就不易過早被敵方雷達發現,而且即使被發現,憑借其速度優勢和巨大的動能也能比較容易地突破現有的反導防御系統。如SS-N-26艦艦導彈末端飛行高度可降至5米,并能進行復雜的戰術機動,以躲避跟蹤和攔截。SS-N-22在末段攻擊階段的飛行高度最低可降至1.2米,幾乎擦著浪尖飛行。
超音速,精度較低。俄羅斯目前裝備的艦艦導彈的巡航速度均在2馬赫以上,SS-N-22導彈最大飛行速度達3馬赫,巡航速度達2.5馬赫。而“戰斧”的巡航速度為0.7馬赫左右,“魚叉”的巡航速度為0.9馬赫左右。超音速飛行可以減小中段誤差,提高遠距離目標捕獲概率,縮短目標的反應時間。但超音速同時也存在著導彈重量和生產成本增加,紅外信號特征明顯,抗電子干擾性能較差,轉彎半徑增大,再次攻擊能力差等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降低攻擊精度。
體積大,重量大。俄軍艦艦導彈雖然性能先進,但卻普遍存在體積大、重量大的缺點,這就直接影響到艦艇的裝載數量。SS-N-22導彈重3950千克,彈長9.38米,彈徑0.76米,加上發射箱重量,整體重量達到4500千克,像“現代”級、“無畏Ⅱ”級這兩種排水量達8000噸左右的大型水面艦艇也只能攜帶8枚。SS-N-19重7000千克,彈長超過10米,彈徑1米左右,再考慮到發射箱的長度、體積和重量,這種導彈只能由排水量達萬噸以上級的巨型巡洋艦、航空母艦和巡航導彈核潛艇攜帶。
縱上所述,俄美艦艦導彈代表了當今艦艦導彈的發展方向,又具有各自獨特的優長和不足。從發展方向看,美俄必定會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艦艦導彈的性能,艦艦導彈的發展將具有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