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有強大的火力、高度的越野機動性和堅強的裝甲防護力,被稱為“陸戰之王”。但是,“陸戰之王”再厲害,戰場上也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離開步兵的配合協同,戰場上難免吃大虧,甚至遭到毀滅性打擊。步兵戰車就是為滿足步兵與坦克協同作戰而產生的、用于輸送步兵并可作為步兵作戰平臺的裝甲戰斗車輛。在未來的陸戰場上,先進的坦克必須要有先進的步兵戰車與之搭檔,而印度新研制的“阿布罕”步兵戰車必將是其T—90S坦克的最新搭檔。
研制背景與進展
二十一世紀初,印度裝甲兵開始了新一輪換裝。2001年~2004年印度向俄羅斯采購T-90S坦克共310輛。而俄媒體近日稱,印度將再次向俄采購400輛T-90S主戰坦克。可見,T-90S坦克今后無疑將成為印度陸軍裝甲兵的主力坦克。然而,印度以前按照許可證生產的BMP-2步兵戰車(印度稱“薩拉斯”)存在著火力不足、機動性能差、防護力弱、火控和觀瞄系統落后等缺點,難以滿足和T-90S協同作戰的要求。印度需要一種新型步兵戰車來與新坦克“搭檔”,“阿布罕”新型步兵戰車就是為滿足這一需要而研制的。
印度“阿布罕”新型步兵戰車的研制工作始于2000年底,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負責。“阿布罕”步兵戰車是以現有的BMP-2步兵戰車為基礎,同時在分析和借鑒世界其它國家先進步兵戰車的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而研制的。在2004年2月于新德里舉行的印度國際陸海軍武器裝備展上,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首次展出了“阿布罕”步兵戰車的模型。2004年6月,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對外宣稱“阿布罕”第一輛樣車已經制造完成。2005年5月,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官員稱,兩輛“阿布罕”步兵戰車樣車已經開始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沙漠地帶供印度陸軍進行測試,預計整個測試工作將在1年內完成。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印度陸軍可能會采購1000輛以上,以全面取代目前的BMP—2步兵戰車。
戰技術性能評析
1.總體布局
“阿布罕”步兵戰車仍然采用傳統布局,即前部為動力艙和駕駛艙、后部為載員艙、中部為戰斗艙。其車體前部右側為動力艙,左側為駕駛艙。動力艙和駕駛艙用隔板分開,隔板能隔音隔熱。為便于駕駛員向前方觀察,在駕駛艙前方配有3具潛望鏡,中間一具可換成微光或熱成像潛望鏡,以利于夜間駕駛。“阿布罕”步兵戰車的駕駛艙左右兩側均無遮擋,視野開闊,非常有利于駕駛員開窗駕駛。緊挨著駕駛艙后部有一個乘員艙,可乘坐一名載員;在此乘員艙口還配有2具潛望鏡。在“阿布罕”車體前上方的裝甲板上有加強肋筋,平時收起,浮渡時升起。
車體中部為戰斗室,上面安裝有雙人電動炮塔,炮塔的旋轉和武器的俯仰均為電力控制,并采用全數字化伺服系統和炮塔穩定系統,自動化程度非常高。電動炮塔具有操作靈活、穩定性好、噪聲小等特點,是今后裝甲車輛炮塔武器系統的發展趨勢。車長位于炮塔下方戰斗室左側,炮長位于右側。車體后部為乘員艙,艙內兩排背靠背座椅可乘坐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為便于人員出入,車頂設有兩個艙口,并且在艙口設有潛望鏡。艙內有彈藥、食品箱、水泵和傳送清洗空氣的氣道等。
2.機動性能
“阿布罕”步兵戰車采用1臺印度格里夫斯公司生產的V型8缸直列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在發動機轉速為2300轉/37時,其最大功率達550馬力,以該車23噸的戰斗全重計算,其單位功率高達24馬力/噸,處于世界同類步兵戰車一流水平,最大公路速度近70千米/小時。進出氣百葉窗位于動力艙頂部,排氣管在車體右側;動力傳動裝置采用全自動變速箱,配備帶鎖離合器的液力變矩器、助力制動器和帶靜液轉向裝置的雙差速轉向系統。其機動部件結構緊湊,主離合器、變速箱及轉向裝置組合為一體;機油箱與加溫裝置,水散熱器和機油散熱器與引射裝置均分別組成一個單元。行動裝置采用先進的液氣懸掛,允許較大的負重輪行程,有極好的減震效果,可極大地提高車輛的越野性能和乘坐舒適性。在車體兩側各有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每側第一、二和六負重輪處有筒式液壓減振器。為了保護托帶輪和懸掛系統,裝有特制的側裙板。“阿布罕”采用單銷金屬掛膠履帶。由于這種履帶寬度較窄,而“阿布罕”車重較大,所以接地壓比較大,給“阿布罕”的越野能力造成一定影響。由此也可以看出,“阿布罕”的越野性能雖然因采用了液氣懸掛有了提高,但還沒有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3.火力性能
步兵戰車要想有效對付未來戰場上的裝甲目標,就必須增強火力,“阿布罕”的武器系統極為強大,而且也很先進。它不僅配備了1門40毫米中口徑高射速機關炮、1挺7.62毫米機槍和30毫米榴彈發射器;還裝有1具雙聯裝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
“阿布罕”的主要武器是1門40毫米中口徑高射速機關炮,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榴彈。其中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350米/秒,榴彈初速為1000米/秒。從主炮安裝的情況看,該炮的射擊仰角很大,最大可達70度以上,可用于對空防御。該40毫米主炮用于防空時射程為4000米,用于打擊地面目標時射程為2500米,車上總共備彈210發。炮塔頂部安裝有1挺7.62毫米機槍和30毫米榴彈發射器。
“阿布罕”威力最大的武器是安裝在炮塔右側的1具呈上下布置的雙聯裝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該裝置可發射俄制9KI13“拱肩”和印度國產的“毒蛇”反坦克導彈。9KI13屬于世界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重25.2千克,初速200米/秒,戰斗部重7千克,采用半主動指令瞄準線制導,命中率為90%,射程75-4000米,最大破甲厚度650毫米。“毒蛇”是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種反坦克導彈,屬于世界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全重42千克,串聯破甲戰斗部重8千克,可擊穿包括加裝反應裝甲的當代絕大多數主戰坦克的前裝甲;其制導方式為先進的紅外成像被動尋的或毫米波主動尋的,命中精度90%以上,射程為4000~6000米,其性能要優于印度陸軍目前使用的俄制9KI13和德法制“米蘭”M2反坦克導彈。
為了更好地發揮強大的火力優勢,“阿布罕”裝有先進的數字化火控系統,包括雙向穩定系統、炮長熱像儀、火力控制面板、新一代彈道計算機和激光測距機等。但出于成本考慮,該車沒有裝車長周視熱像儀,因此不具備“獵—殲”作戰能力。
4.防護能力
在裝甲材料上,除了主要采用的鋁合金和裝甲鋼外,在炮塔和車體上還應用了復合裝甲,全車可以防御近距離的12.7毫米穿甲彈和155毫米榴彈破片。這種防護水平與美國的M2、英國的“武士”、意大利的“達多”等相比不相上下。此外,該車還加強了底部裝甲,其防地雷能力遠超過俄制BMP-2。
5.信息能力
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信息化戰場的需要,“阿布罕”很重視信息化能力。該車采用了先進的車輛電子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并裝有GPS定位系統。車上所有布線均采用MIL-STD-1553數據總線布置。通過這些系統,“阿布罕”在任何時候都可得知自己的精確位置,而且實現了車與車、車與其它單位的信息共享和實時數據傳輸能力。
6.變型能力
與世界其它步兵戰車一樣,“阿布罕”步兵戰車也有較強的變型能力,可衍生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裝甲救護車、裝甲工程車、裝甲指揮車、裝甲偵察車、裝甲推土車、自行迫擊炮車和地空導彈發射車等多種變型車。
雖然在外形上沒有多少標新立異之處,但是就“阿布罕”的每個子系統的設計和采用的技術來說,“阿布罕”卻是相當先進的,其總體戰技術性能絲毫不亞于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步兵戰車。要說“阿布罕”最大的缺憾,是該車沒有裝備空調系統。與此相同的情況是,印度陸軍從俄羅斯購買的T-90S主戰坦克也沒有加裝空調。在南亞炎熱的天氣和沙漠地帶作戰,裝甲車輛上沒有空調,這對士兵們的體力和心理都是極大考驗。在激烈而緊張的戰斗中,這個缺憾將嚴重影響裝甲部隊的戰斗力。
發展前景
印度在設計武器時,總是一味追求武器裝備的技術先進性,而忽視自身技術實力欠缺。印度自研武器的許多零部件和系統因本國無力研制,只能依靠國外幫助,這樣自行研制變成了國外零件的拼裝。而且印度在選購零部件時往往只考慮技術先進,卻不注重系統的兼容性,結果使那些從不同國家選購的零部件在整合時不斷出現問題,甚至有時不得不重新修改設計方案,從而導致研制進度一拖再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瓊”坦克,這種被印度寄予厚望的第三代坦克從1974年就開始研制,可是過去了30年,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達到要求。再如前面提到的“毒蛇”反坦克導彈,1988年就開始設計,并且在1990年成功進行了試射,原計劃1998年完成試驗后裝備部隊。但是由于該導彈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都要靠西方國家供應,結果在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后西方對其進行制裁,使“毒蛇”導彈的技術和零部件供應受到很大影響,直到今年“毒蛇”導彈還在進行試驗。
在“阿布罕”步兵戰車上,我們又看到“多國造”的技術痕跡,如俄式底盤、出自西方不同國家的熱像儀、自動變速箱、柴油發動機、電動炮塔、40毫米機關炮、火控系統等等。據稱,“阿布罕”目前已經開始測試,試驗工作將在一年內完成,但就印度多種自研武器跌跌撞撞的發展過程來看,這個時間未免有些樂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