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經常和幼兒園老師交流一個很具普遍性的問題——幼兒不愛吃青菜。有的甚至到了把炒飯里的菜丁都一一挑出來的地步。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幼兒對“吃青菜”產生排斥心理呢?我們的家長又該怎樣在家庭中配合引導呢?
幼兒之所以不愛吃青菜是因為他們嫌青菜大多有葉子,而且纖維較長,不好咀嚼,會塞牙縫。另外青菜的傳統做法比較簡單,味道單一、不甜。
其實青菜富含葉綠素,含有幼兒成長中所必須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水果無法代替的。家長怎樣配合引導才能讓幼兒欣然接受這綠色美食呢?與家長們分享幾點建議:
讓幼兒認識青菜,并從情感上與青菜建立親切感。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接觸有關青菜的兒歌、讀物、游戲,也可以帶幼兒到“菜市場”一起購買青菜,讓幼兒感覺到青菜就像生活中的一個伙伴一樣熟悉,而且認識到“青菜是好東西”。
家長在“做菜”方面要下點功夫:
首先是菜不能切太長。因為這樣會對幼兒的咀嚼造成障礙,出現塞牙縫、卡喉嚨等現象,從而使幼兒對青菜產生畏懼心理。
其次是要變著花樣做菜。經常吃同樣做法的一道菜會使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家長要用點心思變著花樣做菜,可以炒也可以做湯;可以當主菜也可以把青菜當配料;還可以將青菜弄碎當餡包餃子,并請幼兒一起來參與,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做成各種形狀的餃子,體會到“自己包餃子”的快樂后一定能為“吃青菜餃子”帶來積極的情緒。
最后,裝盤的環節是“畫龍點睛”之舉。美的事物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并產生友好愉悅的情緒,家長們如果能將青菜的裝盤視為一種藝術創造,那要讓您的孩子拿起筷子去夾盤中青菜將不是一件難事。
為幼兒創造一個積極愉快的心理環境。家長要對幼兒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回饋,如幼兒開始嘗試吃原來不喜歡吃的青菜時,家長可以高興地對幼兒說:“咦,最近寶寶變漂亮了,一定是最近青菜吃的比較多,我們要向他學習。”另外還可以請幼兒的伙伴到家里一起用餐,并比賽“誰不挑食,愛吃青菜”。幼兒喜歡自己做榜樣,也喜歡向榜樣學習,可能平時都不喜歡吃的菜看到同伴吃了自己也跟著吃。
家長當好榜樣。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所以要用“身教”結合“言傳”影響幼兒才能奏效。另外,家長不要在幼兒面前與其他家長談論“我的孩子不喜歡吃青菜。”這樣會給幼兒造成一種暗示,反而加重幼兒不喜歡吃青菜的狀況。
在家長這樣耐心、用心的引導下,我們的孩子一定不會再對青菜說“不”。在享用青菜美食的同時又能吸收豐富的營養,幼兒不吃青菜將不再是家長們和老師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