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老師:
您好!我的小孫女叫琪琪,她的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從小就跟我長大。我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怕有個閃失,外面又太不安全,所以讓琪琪在家里自己玩的時間更多一些。琪琪呢,在家里畫畫、看圖畫書,很少纏著我。就連她爸爸媽媽來電話時,琪琪也只是問個好就不在多說什么。一眨眼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琪琪說什么也不去幼兒園,我好不容易才把她送進了幼兒園。可是,沒過多久老師卻對我說:琪琪在幼兒園總是一個人坐在那里,別的小朋友做游戲她不參加,老師叫她,她也不搭理,就那么安安靜靜地坐著。我該怎么呢?
琪琪奶奶
編輯老師:
你好!我的孩子叫壯壯,在他2歲生日時我們就買了臺電腦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他,壯壯非常喜歡這臺電腦,只要有空就在電腦前玩個不停,很小就學會了用電腦中的涂色工具、畫筆工具……現在孩子5歲了,平時很少說話,幾乎不能跟家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家里人都很著急,可也弄不清這是怎么回事?
壯壯爸爸
專家分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時期在某種能力發展是很敏感的,心理學家把這段時期稱為關鍵期。人類心理學發展關鍵期的研究是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對動物行為發展規律的研究開始的。他首先研究的是鵝的認母行為,他發現,小鵝在剛出生20個小時以內,有明顯的認母行為。它追隨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物體,并把它當成“母親”。當小鵝第一個見到的鵝媽媽時,就跟鵝媽媽走,而當小鵝見到的是洛倫茲時,就跟洛倫茲走,并把他當成“母親”。可是后來,洛倫茲又發現,如果在出生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到活動物體,過了一、兩天后,無論是鵝媽媽還是洛倫茲,盡管再努力與小鵝接觸,小鵝都不會跟隨,即小鵝的這種認母行為喪失了。 于是洛倫茲把這種無需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的現象叫做“發展關鍵期”。重要的是,這種“關鍵期”現象,不僅在小鵝身上發生,許多的研究還發現,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這種“關鍵期”,并且在人類身上也有類似的現象。
所謂人類心理發展“關鍵期”理論是指人類在某個時期其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這個時期實施正確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例如:幼兒5歲以前是人類語言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全面發展的時期。如果在5歲以前,幼兒缺乏最基本的語言訓練或接觸,這個幼兒將很難學會人類的語言了。印度的“狼孩”就是在出生后不久被狼叼走,七、八年后才回到人類社會,盡管進行了各種教育,但“狼孩”幾乎無法學會人類的語言。
孩子跟別人交往能力的發展也是有關鍵期的,一般都是在學齡前左右,如果在這段時間內讓孩子天天呆在家里,不跟人來往的話,長大后就很容易出現交際上的問題,像“兒童孤獨癥”、“社交退縮癥”等等。琪琪和壯壯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在交往關鍵期內得到應有的交往適應,而出現了“兒童孤獨癥”的一些癥狀。
專家建議:游戲是孩子們交往的重要手段,小伙伴們在一起游戲是一件另人多么快樂和興奮的事情啊!在游戲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景:有個小伙伴觸了眾怒,大家懲罰他的手段就是不讓他參與游戲了,把他孤立起來。而這時,那個孩子會很快向大家認錯或用別的手段討好大家,以求得再和大家玩的機會和資格。可見,如果孩子一直沒有伙伴玩,那會多么寂寞,多么孤單啊。琪琪和壯壯在該與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一個被關在了家里,一個整日與電腦為伴,都沒有在交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內讓他們進行正常的交往活動,所以在孩子長大以后往往不懂得與人相處,在人際交往中會發生很大的障礙。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千萬不要把您的孩子關在家里這么一個小小的籠子里,孩子們需要伙伴,需要別人和他們一起成長,不要怕這怕那,即使孩子之間有什么誤會只要能正確處理,相信這些都會成為他們長大后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