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與隔壁家的兒子相差一個月,同吃同玩同上幼兒園。一天,鄰居買了麻花回來,在院子里先遞給兒子一個,兒子不吃,又拿一個走過來給我女兒。兩歲的女兒對別人家的食物向來不感興趣,在我同意之后,才接過麻花。站在家里的廚房,女兒一面吃一面掉,鄰居的兒子蹲在地上,眼巴巴地望著女兒,掉一塊揀一塊,吃得津津有味。
同院里還有一個男孩叫衛衛,虎頭虎腦很好玩,大家都愛逗他。只要說有好吃的,讓他叫人他就叫,讓他到家里玩他也跟著走。大些了以后,“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再輕易上當,還是經常見別的小朋友吃了好吃的就走不動,眼睛盯著別人,當著媽媽的面不敢主動要吃的,家長一旦離開就上門索要,媽媽批評、甚至打罵都不見效。
孩子為什么愛吃別人的食物
為什么麻花在自己家里,絲毫引不起興趣,同樣一個麻花到了鄰居家就變成了擋不住的誘惑呢?其實,小孩子眼讒別人的東西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在他們的眼中,別人家的飯菜香,別人家的玩具好,這是小孩子的心理特點,總是傾心于沒有得到的,在他們的小心眼里,想象著別人東西的美好,于是,別人的東西就變得越來越誘人。
同樣衛衛也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才違背媽媽的意志,硬著頭皮上門索取的。僅僅因為他喜歡吃糖嗎?若是這塊糖在衛衛媽媽的手中,衛衛不一定會這樣向往,家里也不一定就缺少糖果。
而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現實生活中見過不少孩子,可能是由于家教要求很嚴的緣故,面對別人遞過來的美食或其它東西,經過一番內心的斗爭,終于經不住誘惑,膽怯地接過,或作賊似的三下兩下匆匆地吃掉,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嘴檫干凈;或趕緊找地方把東西藏起來。想象一下當時孩子心底涌起的肯定是一種別樣的滋味。
這種情況在大人身上也是有的,只是大人是理性的,而且自控能力強,會理智地對待。而小孩子卻是情緒化的,興之所至的,難以克制自己。所以別人家的食物就成了衛衛越來越擋不住的誘惑,就像一只小蟲子在不停地撓著他的心,讓他不得安寧,只有得到滿足,才能心理平衡。
其次,對于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來說,也不能排除貪圖小便宜的因素。對于這種分析,也許有人不太贊同,認為小孩子不會有這種想法。其實不然,5~6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出何為真何為假了,可以控制自己的愿望和沖動,并按照規定的目的去行動。個性傾向也比較明顯了。如果父母有偷機取巧,愛占便宜的行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孩子。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內心
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樣的難題,是由著孩子?還是阻止孩子?前提是理解孩子,只有“讀懂”了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嚴要求有效嗎?也許這種嚴要求的背后帶來的是孩子的兩面性。在父母和老師的高壓政策下,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孩子帶有虛假表演成分的一面,而孩子真實的個性和內心世界的大門對我們是封閉的。我們希望看到孩子真實的一面,鼓勵自己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無論對錯,告誡孩子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贈予,一旦接受,必須向家長說明情況,讓大人知道。
一般來講衛衛當著媽媽的面會克制自己的欲望順著媽媽,背著媽媽的面卻我行我素。這并不是個別情況,大人們會責怪孩子兩面性,小小年紀怎么也會表里不一?是呀,小孩子本性是天真率直的,本不會如此,這顯然是心理扭曲了。
怎么會扭曲了呢?讓我們透過現象,來看看衛衛真實的內心:哇,巧巧手里的小食品肯定很好吃,我想要。不行,上次要了鄰居的蘋果就挨罰了,不能說真話。哎呀,真的好想吃那種東西,還是不讓媽媽知道,偷偷地去討吧。
一些研究也表明,環境的壓力越大,大人的權威越大,越容易形成小孩子的兩面性。在棍棒的壓力之下,衛衛是媽媽的附屬,是被她主宰的,是沒有獨立人格的。這就是衛衛媽媽一系列教子行為的根源,可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媽媽轉變教子觀念。
根本的出路是尊重孩子。尊重不是消極放縱,而是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若是這樣,衛衛就不會自己偷偷跑到小朋友家,甘冒再次被責罵的風險,上門索要;若是這樣,媽媽就會讓衛衛毫無顧慮地表白,就會平等地與衛衛交換意見,就會積極引導,就會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吃別人的食品到底該還是不該?
說“可以”,好象不合適,說“不可以”呢,似乎也不合適。
家長不讓孩子吃別人的東西,自有他的道理:隨便吃別人的東西不是好習慣;對孩子不安全;對健康不利;是沒有教養的行為等。這些想法是合理的,尤其對安全的考慮也是必要的,小孩子難以把握分寸,放任這種行為就有不安全的隱患。
但是,能因此就說孩子完全不能接受別人的食物嗎?當然不是,這種一概地拒絕也未必恰當。結果可能是既不利于孩子的人際關系發展,也不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可見,一概地肯定與否定都是不合適的。世界是復雜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交織的,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因噎廢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其實,這就是教子的技巧,只要把握好“度”,不僅會避免不利,還能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
應該培養孩子有以下的意識和習慣:
★對很親近的人可以接受,而對陌生人一定不能接受;
★可以接受的要向人表示感謝,不可以接受就好好謝絕;
★不應該去向別人要吃的,更不能去騙吃的;
★自己若是想要,應告訴家長,征求家長的意見等。
我們提供一些教育策略建議:
▲曉之以理,用故事教育孩子。給孩子講講接受陌生人東西很危險的事件或故事,將道理融于生動的情景中,講完了再討論一下。符合孩子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孩子會印象深刻,樂于接受;
▲假設情景,讓孩子選項回答。如:“假如你看見院子里的丁丁在吃好吃的,你特別想吃,能去要嗎?該怎么辦呢?”“假如樓上的張叔叔給你一個蘋果,能要嗎?該怎么辦呢?”“假如媽媽有事不在家,把你托付給鄰居李阿姨,她給你好吃的,能要嗎?該怎么辦呢?”來幫孩子判斷或出主意。
▲適時表揚,及時批評。每次孩子行為得當,就即時給予肯定的反饋,除了采取精神的肯定外,也可以適當讓孩子得到物質的滿足,例如,孩子有禮貌地拒絕了不熟悉人的饋贈,除口頭肯定外,可以問孩子是不是喜歡,若孩子喜歡又有可能,應盡量滿足孩子。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得當,也要適時讓孩子感受家長的不滿意,而且知道家長為什么不滿意。
這些做法不一定能馬上有效,也不應該強求立桿見影,要積極引導和耐心等待,只要持續調教,就會“功到自然成”。
當然如果是屬于貪圖小便宜的思想做祟,那就要先檢查一下是否與父母的行為習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