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只長頸鹿帶到世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長頸鹿胎兒從母親的子宮里掉出來,落到大約三米的地面上,通常后背著地。幾分鐘內,它翻過身,把四肢蜷在身體下。依靠這個姿勢,小長頸鹿甩掉眼睛和耳朵里最后殘存的一點羊水,第一次得以審視這個世界。此時,長頸鹿母親便用粗暴的方式把它的孩子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長頸鹿母親低下頭,看清小長頸鹿的位置,并將自己確定在小長頸鹿的正上方。她等待了大約一分鐘,然后做出最不合常理的事——她抬起長長的腿,踢向她的孩子,孩子被媽媽踢翻了一個跟斗后,四肢攤開。如果小長頸鹿不能站起身,這個粗暴的動作會被長頸鹿媽媽不斷地重復。小長頸鹿為了站起來,會拼命努力。筋疲力盡時,小長頸鹿有時會停止努力。母親看到,就會再次踢向它,迫使孩子繼續(xù)努力。直到小長頸鹿最終第一次用它顫動的雙腿站起身來。這時,長頸鹿母親做出更不合常理的舉動——她再次把小長頸鹿踢倒。為什么?媽媽要讓孩子記住自己是怎么站起來的。因為,在荒野中,獅子、狼等兇猛的動物都喜歡獵食小長頸鹿,遇到危險時,小長頸鹿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才能避免自己與鹿群脫離,一只小鹿只有在鹿群里才是安全的,如果長頸鹿母親沒有教會她的孩子盡快站起來,與大部隊保持一致,那么它就會成為這些野獸的獵物。
長頸鹿母親用一種近乎粗暴的方式把她的孩子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對此,舔犢情深的為人父母者會覺得長頸鹿媽媽不通親情、缺乏母愛,甚或殘忍,畢竟,小長頸鹿剛剛降至這個陌生的世界,它甚至還不曾看清楚它降落的環(huán)境,它的降生感受到的不是來自母親的溫柔關愛,而是母親給予的疼痛。在這看似殘忍冷酷的背后,凝聚的是長頸鹿媽媽的深情厚愛——一種理智的愛、清醒的愛,兼顧孩子長遠成長和生活的愛!教會孩子獨立生活,應對危險,對孩子生命負責的愛,一種冷冷的愛,盡管這愛帶有當頭一擊的疼痛,盡管這種愛的方式和為之所采取的措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為部分家長所接受與認可。然而,誰又能指責長頸鹿媽媽做的不對呢?對待下一代的養(yǎng)育方面,人類的做法引人深慮,針對眾多家長在育兒方面的一些實際情況,我想給家長朋友們談及的是:
第一,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孩子,并不像我們眾多家長想象的那樣脆弱、怯弱,作為一個處在生長發(fā)育逐漸走向完善和成熟階段的生命,孩子生長的力量,或者說孩子自我成長和自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也正如小長頸鹿,是充滿頑強與堅韌的,甚或比小長頸鹿更堅強,因此,也更值得家長朋友們去尊重甚至是崇敬。
第二,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家長要多一份平靜的耐心與包含理解的等待,適時地給予孩子受挫的機會;少一份包辦與代替,多為孩子提供一些有利于他們長遠發(fā)展的鍛煉機會和成長機會。類似于長頸鹿媽媽的那種為孩子長遠發(fā)展而負責任的眼光和適宜于孩子們發(fā)展的舉措,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或缺和替代的。
第三,如同故事中所說的,“小長頸鹿要與大部隊保持一致”,而我們的孩子同樣也有自己的大部隊,并要使自己與大部隊保持一致。這個“大部隊”不一定是我們成人認可的,即與成人社會不盡相符的行為與事情,但卻是所能理解的事情、孩子愿意做的、力之所能的事情,孩子合理的事情。當然也要兼顧孩子的長遠發(fā)展。這其中,需要我們以一種兒童的心態(tài)和兒童的思維、兒童的情感來面對自己的孩子,多多少少是有別于長頸鹿媽媽的所做所為的。
第四,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意識和獨立意識與自我判斷思維。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的身邊,陪在孩子的身旁,但是我們卻可以讓孩子覺得離開了我們猶如沒有離開一樣,他們是無所畏懼的,而他們無所畏懼心理則來自孩子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所以我們要為孩子提供自己選擇做事的機會以及按他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的時機且這種方式對他周圍的人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四點談完之后,回到生活中,我們感受到:很多時候,做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都略帶有牽就、包辦的心理和相應的實際行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愛與關懷,它增添了孩子的嬌氣和依賴思想,使得孩子在離開成人獨自面對困難、痛苦和磨難時,表現(xiàn)的是那般的怯懦和不堪一擊,又是那樣的缺乏主見。發(fā)生和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的此種行為,也使得我們做家長的感到無比的心痛和無奈。而這,也不是家長們所愿看到和所接受的現(xiàn)實。
作為父母,應該能從上面的分析中來結合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實際情況思考些什么的。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和他們健康與幸福的未來,也讓我們給孩子一些冷冷的愛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所給予的童年早期的這份冷冷的愛、清醒的愛、目標明確的愛,會換來孩子溫暖的、幸福的、快樂的以及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