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從心理學角度講,應注意克服以下幾種不良“心理效應”的影響。
1、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來源于《圣經》,它講的是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而被貶到人間。由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人們稱之為“禁果效應”。在古希臘神話中,有個名叫潘多拉的姑娘從萬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個神秘的小匣子,宙斯嚴禁打開,這就激發了姑娘的獵奇和早險心理,使她終于將它打開,于是災禍由此飛出,充斥人間。潘多拉的心理正應了一句俄羅斯諺語“禁果格外甜”。
“禁果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禁止孩子干什么事,不準怎么樣。其結果是越禁止的書孩子越想看,越禁止的事孩子越想干。例如有許多不健康的書,孩子本來并不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假如被父母禁止,孩子反倒想看個究竟,平時不愛看的,這時也十分來勁,想一睹為快,再如,父母對孩子早戀、電腦游戲、網絡聊天等問題一味地采取禁止態度,也會導致孩子產生“禁果效應”。
2、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就準備損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在講,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長久,會使人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曉得,可是家長仍絮絮叨叨說個沒完。從心理學上講,這種絮叨是一種重復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你越說,孩子越聽不進,甚至還會沖撞你。在孩子們看來,家長的“喋喋不休”和“不厭其煩”,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們的心理領地,會使他們產生與父母對著干,擰著來的逆返心理,因此“超限效應”也就自然而生了。
3、月曜效應
有這樣一種現象:不少孩子在星期一上課時往往精神疲憊,注意力分散,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周末時,孩子在心理上開始自我放松,原來緊張有序的學習生活被悠閑隨意的玩樂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生物鐘還沒有及時調整過來,結果出現了不少孩子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差、紀律散漫等現象。因此我國古代把星期一又叫作“月曜”,所以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月曜效應”。
“月曜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雙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長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壓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因為學習負擔過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無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過分放松,便很難適應星期一的緊張學習生活。另外,家長最好在星期一上學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提醒,引導他們調整生物鐘,從而更好地投入緊張的學習生活。
4、手表效應
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走時不一的表時卻無法確定時間。兩只手并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應”。
在家庭教育方面,“手表效應”給家長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那就是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不同的目標,提出兩個不同的要求,否則將使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行為將陷于混亂。
那么,如何避免發生“手表效應”呢?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使孩子形成“雙重人格”的價值取向。其次,家庭成員之間尤其是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之間要加強彼此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統一要求,決不能有兩個相互矛盾的要求或聲音,否則,孩子將因為不知道聽誰的而感到左右為難。
5、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也稱“暈輪效應”,意即人的突出特征像耀眼的光環一要,給周圍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并決定了對其整體評價,而其它特征則相對模糊并被人忽視了。
“光環效應”啟發家長,要科學全面地評價孩子,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家長評價孩子好壞,只看重孩子的成績和分數,考一個好成績,讀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學,找一份高收入的好工作,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們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這一種維的評價模式是錯誤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孩子的潛能是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學習,在素質教育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孩子應走多元化的道路。俗說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在今天更有現實意義。要克服這種“光環效應”的影響,家長就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去評價孩子。實現評價的多元化才是父母的明智選擇。
6、花盆的效應
剛買回的盆花,花兒飽滿,枝葉舒展,令人賞心悅目。可過一段時間,就變黃枯萎,花葉凋零了。原來,芬農為盆花的生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溫度、溫度適宜,養分充足,花兒的長勢當然好,一旦沒有花農的精心照料,離開了人世創造的舒適環境,花兒也就難于正常生長了。這種現象稱為“花盆效應”。
家庭教育也存在類似的“花盆效應”現在不少孩子只會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進了小學還不會穿衣、脫襪、上了初中還不會煮飯、洗衣,且個性膨脹,自私自利,這正是父母溺愛的結果。溺愛孩子,嬌生慣養,無異于親手開掘的溫柔的陷阱,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著名文學家冰心老人說:“讓孩子像里花一樣自然生長。”父母對孩子不能樣樣包辦,事事代替,要舍得讓孩子吃苦,還孩子一個愉快的自由環境、寬松的成長空間,這樣,孩子才能像“野花”一般茁壯成長,爭奇吐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