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因衛生習慣尚未養成,加上抵抗力差,腸道寄生蟲比較多,如蛔蟲、蟯蟲等,幾乎95%的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寄生蟲不僅會消耗體內大量的營養,而且會引起劇烈的腹痛和胃腸功能紊亂,有時還會誘發腸梗阻、腸穿孔、膽道蛔蟲癥等一系列危險的并發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有些家長一發現小兒面黃肌瘦、食欲不振,未經檢查便自認為有蟲,盲目服驅蟲藥后不見蟲體排出,未經檢查便自認為有蟲,盲目服驅蟲藥后不見蟲體排出,又再服,以致影響了子女的健康。所以為孩子定期化驗大便,弄清體內有無寄生蟲,有哪種寄生蟲之后,再給孩子吃驅蟲藥是很重要的。
驅蟲的時間選擇
就拿蛔蟲來說,夏季,人們常生吃蔬菜、瓜果和生冷食品,是感染蛔蟲卵最多的季節。受精的蛔蟲卵進入人體后,經過孵化直至發育為成蟲在小腸中“定居”下來,這一過程大約需要60~70天時間。所以夏季雖然感染蟲卵的機會較多,但幼蟲還生活在血液里,沒有到小腸,這時藥物并不能起驅蟲作用。到了秋天,夏季感染的蟲卵已發育成成蟲,并且都集中在小腸內,藥物可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殺死蛔蟲。因此,秋季驅蟲的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發現孩子肚里是否有寄生蟲
(1)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臍周部位為多,揉按后可緩解。(2)孩子夜間睡眠易驚醒、磨牙和流口水;(3)在小兒面部、頸部皮膚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圓形或橢圓形斑片,上面有細小灰白色鱗屑,即俗稱“蟲斑”;(4)無明顯原因,孩子的皮膚常反復出現“風疙瘩”;(5)孩子有偏食表現,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如泥土、紙張、布頭等;(6)孩子吃得多且好饑餓,愛吃零食,吃得多也總胖不起來。
如果家長發現小兒有上述異常表現時,就應懷疑孩子肚里有蟲,去醫院檢查糞便內有無蟲卵即可確診,若有蟲卵就應該進行驅蟲治療了。
介紹幾種常用的驅蛔蟲藥物
1.阿苯達唑(又稱丙硫達唑、丙硫咪唑、腸蟲清、阿丙條、抗蠕敏、撲爾蟲、丙硫苯咪胺酯、丙巰咪唑等):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1次頓服2片(400毫克)。
2.甲苯咪唑(又稱甲苯達唑、安樂士、驅蟲康、二苯酮咪胺酯、一片靈、二苯酮咪唑胺酯、威樂治、苯甲酰咪胺甲酯、二苯酮胍甲酯等):過去認為其服法也是一次頓服,每次200毫克,不分年齡、體重,采用同一劑量。但近年來認為一日兩次,連服2~3日效果更好。其中甲苯咪唑混懸液一次5毫升,一日2次,連服3日。2周和4周各重復用藥1次。其片劑用法是:口服一次100毫克,一日2次,連服3日。無論是混懸液還是片劑,4歲以上的兒童應用成人劑量;4歲以下者用量減半。
3.左旋咪唑又稱左咪唑、驅蟲速、驅鉤蛔、左旋四咪唑、左旋驅蟲凈、左旋噻咪唑、腸蟲凈、驅蟲糖、小兒治蟲栓等):成人一次口服150毫克(4片),兒童按2~3毫克/公斤計算,最好在夜間睡前服用。
4.枸櫞酸哌嗪(驅蛔靈):成人每日75毫克/公斤體重,最多不超過4克/日;兒童每日75~150毫克/公斤體重,最多不超過3克/日。空腹一次服,可連服2日。
服驅蟲藥后如何調理飲食
衛生部門每年都會指導幼兒園集體服用驅蟲藥。目前的驅蟲藥大多通過麻痹蟲體,使蛔蟲失去吸附腸壁的能力,然后隨大便排出達到驅蟲目的。但是,由于幼兒的腸壁肌肉和彈性組織發育較差,腸蠕動比成人弱,所以很容易因便秘而導致不能及時排出被麻痹的蛔蟲,影響驅蟲效果。因此,保持大便通暢是取得良好驅蟲效果的重要保證。服用驅蟲藥后飲食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纖維素的食物。水和植物纖維能加強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及時把被藥物殺死或麻痹的蟲體連同糞便一起排出。含纖維素高的食物有谷類、堅果、新鮮蔬菜(芹菜、韭菜、菠菜等)及水果(香蕉、桃子、草毒等)。
(2)少吃辛辣熱等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咖啡、辣椒、姜、蔥、蒜、狗肉、羊肉等,這些食物都容易引起便秘而影響驅蟲效果。
(3)少吃油脂類食物。因為驅蟲類藥多為脂溶性藥物,且只在腸道內發揮局部治療作用。如果攝入過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驅蟲藥在體內被吸收,既增加了對人體的毒性,又降低了療效。
(4)少吃易“產氣”的食物。如蘿卜、紅薯、豆類等,以防腹脹便結,不利于驅蟲。
(5)多吃酸性食物。蛔蟲有“得酸則伏”的特性,因此幼兒服用驅蟲藥后,如果能吃一點具有酸味的食物(如烏梅、山楂、食醋等),有利于蛔蟲的排出。
注意驅蟲藥的不良反應1988年至 2004年3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左旋咪唑引起腦炎綜合征的病例報告1例。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涉及此三種咪唑類驅蟲藥的腦炎病例報告 61例,其中左旋咪唑53例、甲苯咪唑 6例、阿苯咪唑2例。國內已完成的多項藥物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左旋咪唑可引起腦炎綜合征。
有藥物過敏史的孩子服用更慎重
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驅蟲藥,嚴格掌握各類藥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并請注意此類反應多為遲發反應。家長們要清楚孩子對藥物有無過敏史、家里有沒有人對這類藥過敏,如果孩子有對咪唑類驅蟲藥過敏史或家族中有過敏史者的孩子都不能服用,有對其他藥物有過敏史的孩子服用時要慎重。
2歲以下小兒不宜驅蟲
因為大多數驅蟲藥服用后,或多或少需經肝臟分解代謝或經腎臟排泄。2歲以內寶寶的肝、腎等器官發育尚不完善,有的藥物會傷害嬌嫩的肝、腎臟,因此驅蟲藥多標明嬰兒禁用或慎服字樣。另外,從腸道寄生蟲的特點來看,蟲卵大都附著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蟲的感染途徑是口。2歲左右的寶寶接觸蟲卵的機會要少于大齡兒童,他們接觸的東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這些東西比較清潔,蟲卵相對少或沒有。吃蔬菜的種類與量也少得多,進入體內的蟲卵也相應減少。而且蟲卵在體內到長大成蟲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說,待從口入的蟲卵長到成蟲,孩子也超過了2歲。因此,2歲以下小兒一般不需服用驅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