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不久的1946年,美國為保持核武器的優勢,為探明各型軍艦在核時代的生存能力,進行了一次行動代號為“十字路口”的核爆試驗,地點就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環礁。
首先是空爆試驗
比基尼環礁位于馬紹爾群島北緣,在夏威夷西南4000公里處,由23個小島組成,其中只有比基尼島和埃紐島有常住人口。這里是美國的托管地,遠離人口稠密區,后勤供應非常便利。計劃確定后,一支美國艦隊到來,世代風和日麗的這片土地從此不再寧靜。士兵們在此修建機場、安裝設備,各種實驗設施迅速竣工。美國核試驗計劃分為3步,主要測試空爆、淺水爆和深水爆產生的不同毀傷效應,為此總共征集了95艘廢舊艦船,多為美軍中淘汰下來的,也有一些從日本和德國繳獲的,如日本著名的“長門”號戰列艦和德國的重型巡洋艦。這些艦只被安置在比基尼環礁的不同水域,上面安裝了各種測試儀器和實驗動物。1946年7月1日首先試爆了一顆裝藥2.3萬噸 TNT當量、代號“能力”的空爆彈,它由B—29在空中投擲,在地面上空600米處引爆。由于它產生的火球并未觸及地面,而且多數放射性塵埃也進入爆炸引起的上升氣流中散去,所以對地面的污染很小。試驗很快順利結束。
接著美軍開始進行淺水爆的準備工作。這顆原子彈的代號為“貝克”,裝藥當量與“能力”相同。它被安放于水下27米的一個沉箱內,沉箱由鋼纜懸在一艘編號為 LSM—60的兩棲登陸艇上,通過無線電引爆。沉箱下水時正在現場的海奇參議員用粉筆在側壁上寫下了他家鄉的名字“新墨西哥制造”以作紀念。試驗對象中有 40艘艦船停泊于離零點1.6公里的范圍內,200只白鼠和20頭豬分別被安置在靠近零點的4艘船上,它們都得到了很好的屏護。由于“貝克”不是“自潔型”空爆彈,沒人知道水下核爆炸的確切后果,但負責放射性安全的軍官認為,它不會像空爆炸得那樣高,范圍那樣廣,于是測量船被安置在更近的地方。數百名記者、議員、其他政府官員以及外國觀察員也來到比基尼,觀看報道這一核爆盛況。
驚人的核爆難以名狀
1946年7月25日早晨,比基尼天氣晴朗。4萬多人早已聚集在各處,靜靜等待著首次水下核爆炸的到來。由于海水將過濾掉可怕的紫外線和大部分可見光,所以大家沒戴遮光鏡。此時他們心中更多的是焦急而不是恐懼。8時 35分,倒計時結束,操作員按下了起爆電鈕。
一剎那,海平面下產生了一個火球,附近的海水立即被照得通明。火球內部的超高壓汽化物擴散到水面后,一道耀眼的閃光掠過天空,火球迅速消失。平靜的海面上隨即隆起一個巨大的白色水帽,表面光滑平坦,至少有1.6公里寬,在不到一秒鐘內就躥升到1600米高的空中。下面支撐它的是一根粗大的空心水柱,好像一棵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圣誕樹。濃煙隨后從水帽中噴出,就像光潔的白蘑菇上長出的黑菜花,這與經典的蘑菇云完全不同。中空的水柱幾乎有800米寬,柱壁厚約90米。水柱升起后它在海里留下的空腔吸進了周圍海底大量的砂石。它們與放射性物質一起通過水柱被拋到濃云之上,猛烈噴發出來。一架飛過水帽上空的無人駕駛飛機被猛然推高90米。濃煙在穹頂滾動翻騰,中間隱約可見那艘可憐的61米長的LSM—60。它很快就解體了。相機拍下了許多飛舞的碎片,一些落到目標艦上,但后來沒有發現大塊碎片。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人們難以將所有的景象全都立即盡收眼底,連在場的科學家們也感到難以形容眼前所見。記者們激動得語無倫次。他們喊著叫著。從空中攝影可以看到,水下的沖擊波像迅速擴散的同心圓,立即傳遍整個礁盤。它沖破海面,伴隨著隆隆的轟鳴,以3500公里/小時的速度掠過。島上的可可樹突然狂舞起來,就像在拼命搖頭的大拖把。沖擊波還在海底鑿出了一個200平方米、9米深的大洞,推走了150萬立方米的泥沙。
爆炸后約10秒鐘,水帽開始下落,四周快中間慢,就像一個逐漸被撕裂的油炸圈餅,緊接著完全崩塌。拋到空中的200萬噸海水劈頭蓋腦地砸向礁盤,激起了巨大的波浪和水氣,就像尼亞加拉瀑布下方的濃霧,遮住了附近的艦只,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滾動的波浪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它卷過水面,洶涌而行,在4分鐘內已傳出5公里,很快就吞沒所有的試驗艦只,給接觸到的一切都留下了死亡之吻,也使整個礁湖都沐浴在升騰的水霧中。
“貝克”造出了當時人類所知最大的波浪。隨著成百萬噸水被拋上天空,海中形成一個巨大的空洞,周圍的海水沖進來填充它,于是產生了一系列此起彼伏的浪山。沒人知道零點附近的浪頭有多高,因為放置在離零點1.6公里處的測量儀器多被震壞,難以提供可靠的數據。照片顯示第一排浪有29米高,超過不久前印度洋大海嘯造成的浪高,共有15~20個浪峰前后鄰接,一個個浪高逐次降低,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外擴展,沖到離零點5.6公里的比基尼環礁邊,仍有4.5米高。岸邊成千噸的砂石和珊瑚被推走,一些建筑受到破壞。毫無疑問,零點附近無數海洋生物死亡。
海水是不可壓縮的液體。爆炸把能量傳給周圍的海水,它又像大錘一樣敲擊著目標艦外殼。通過這種方式海水就直接敲沉了9艘艦船,其余的也嚴重受損。巨大的“阿肯色”號戰列艦停泊在距零點206米的地方。它被水柱卷起,在幾秒鐘內沉沒。一名觀察員報告說,“阿肯色”號一頭向上豎立起來,像玩具一樣被拋起,并迅速消失在升起的浪濤中。“薩拉托加”號在零點附近318米處。第一個浪頭打在這艘航母的側舷,把它抬高12米,并向外推了近731米,不過這并未對其造成致命傷害,上層建筑仍然完好。但當它陷入第一排浪涌過的波谷時,受到第二排浪頭的沉重打擊。成千噸水的猛擊把飛行甲板砸塌,其破壞效果甚于航空炸彈。觀察員看到“薩拉托加”開始側傾,右舷抬起,左舷接近水面。海軍官兵們拼命想挽救它。他們迅速弄來一只拖船,打算割斷錨鏈把它拖到岸邊,但在放射物監控人員發出警告后,他們不得不遠離那片嚴重受污染的海域。4萬多雙眼睛看著它在痛苦中掙扎。曾經擁擠的甲板上已空無一人,鍋爐不再隆隆響,水泵也不再歡唱。當天下午“薩拉托加”號開始下沉。3時45分,它的甲板一角進水,所有的水手都沖上自己的甲板觀看這最后一幕。15分鐘后艦艏豎起,艦艉沉入水中,白色舷號“3”高高聳立,在陽光下緩緩下落。4時10分它完全沉入水下。“再見啦,偉大的‘薩拉托加’!”廣播中傳來告別之聲,許多人開始掩面而泣。在放射性降低到允許人們短時部分登艦以后,水手們發現6頭豬已當場死亡,其余的豬也在兩周內相繼死去。
天堂的隕落
比基尼島上的原住民總共有 167人。對于這些世代徜徉在藍天、海洋和椰樹之間,以打魚為生的土著居民來說,比基尼就像一個世外天堂。1946年美國政府把此地確定為試驗地點后連哄帶逼地把比基尼人趕上登陸艇,遷到其他島礁上生活。
1968年,美國一些科學家就不負責任地宣布比基尼島的核輻射已降低到完全適合人類居住的水平,于是眷戀故土的139名比基尼人迂回該地。很快一名1971年出生在島上的男孩患上了淋巴癌,并在11歲那年不幸死去。 1999年8月,設在馬紹爾馬朱羅環礁上的核輻射賠償法庭作出判決:美國有關部門應該向其賠償此類訴訟的最高金額—— 10萬美元。該法庭隨后宣布:所有在1946 1958年美國核試驗期間生活在馬紹爾群島上的人都可獲得全額賠償,但必須提供足夠充分的證據。
(齊云摘自2005年第6期《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