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0余年日本美夢將成真
根據美國的設想,日本的導彈防御系統是美國亞太地區導彈防御系統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以美國為主導,以日美合作為軸心,這一系統才可能取得成功。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在積極推動日本在此領域進行合作,稱“導彈防御系統的合作構想將成為美日同盟關系的試金石”。
而作為日本,其構建導彈防御系統的野心存在已久。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推出“星球大戰”計劃時,日本就參與了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研究。其后20多年,日本一直在精Jb設計導彈防御系統的技術研發與部署方案。日本防衛廳成立了“彈道導彈防御研究室”,就日本未來面臨的導彈威脅、建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必要性、技術上的可行性以及投入經費等問題進行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1997年6月,防衛廳的研究結論認為,建立導彈防御系統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對日本是非常有益的。隨后,日本防衛廳開始接受美國提供的有關俄、朝等國的彈道導彈情報,進行摧毀來襲導彈的模擬試驗。同時,以三菱重工為核心的日美14家公司開始從技術角度研究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的可行性。
1998年2月,日美兩國在“美日安全協商委員會”架構下設立了由日本防衛廳、外務省和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組成的“導彈防御系統工作組”,就導彈防御系統相關的技術合作問題多次舉行會議。
1999年4月,導彈防御系統研發工程正式啟動。根據日本的預測,從技術開發到實戰部署,至少需要10年時間。日本將為此花費1萬億日元(約100億美元)。
日本導彈防御系統構想
從下面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導彈防御系統的基本配備與實施時間表。
未來型“標準”—3導彈2011年投產。日本政府在2003財政年度決定,到2006財政年度結束前在“宙斯盾”驅逐艦上配備直徑為340毫米的“標準”—3攔截導彈。日本將用部署在“宙斯盾”驅逐艦上的“標準”—3型導彈在大氣層外擊落彈道導彈。如果攔截不成功,日本將啟用陸基的“愛國者”—3型導彈再次進行攔截。日本計劃在 2007年3月前開始部署陸基“愛國者”—3型導彈,并在2008年3月前開始部署“標準”—3型導彈。
目前日美兩國還在研究新一代攔截導彈——未來型海基“標準”—3。其直徑達到530毫米,覆蓋半徑將從數百公里擴大為1000公里左右,而且該導彈能辨認出目標導彈和用以混淆的假目標。據悉,在研制過程中,美日兩國工程師將首先對各自開發的零件進行測試然后組裝。
日本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說“我們希望通過擴大導彈防御系統的防衛范圍,使日本具備攔截彈道導彈以及對抗敵方導彈釋放的反攔截誘餌彈的能力。”他還透露,未來型“標準”—3導彈的開發階段為期5年,到2011財政年度結束后將開始生產。
大野功統表示,現有“標準”—3的覆蓋半徑只有幾百公里。他說:“如果防御系統能夠覆蓋全日本,‘宙斯盾’的數量就能減少一半。”
尚未進行攔截試驗即轉入開發。日本宣稱,日美兩國政府的首次“標準”—3型海基導彈攔截試驗定于2006年3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聯合進行,以確認導彈防御系統攔截導彈的性能。這次試驗中,將從一艘美國海軍“宙斯盾”驅逐艦上發射一枚“標準”—3型導彈,攔截從數百公里外飛來的一枚模擬彈道導彈。《日本時報》報道說,日美還定于今年9月舉行一次簡單的“標準”—3型導彈試飛。
日本政府在2004年12月部分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這為導彈防御系統的開發和生產掃清了障礙。
導彈防御系統實效遭質疑
雖然日本防衛廳曾強調,只要配備兩艘“宙斯盾”驅逐艦,其反導防御范圍就能覆蓋日本全國,但事實上,由于戰艦后勤等問題的困擾,海基反導系統可能無法實現24小時不問斷防御任務。
此外,陸基的“愛國者”—3反導系統迎擊范圍偏小。就連防衛廳自己也承認,反導“只能優先防衛政治、經濟的中樞部分”,不可能成為全體國民的“保護傘”。
在技術角度上,要以動能撞擊方式直接命中數公里/秒高速飛來的彈頭,難度本來就很高。而且如果導彈再放出誘餌彈,迎擊的命中率就更低。雖然在美國2002~2003年進行的海基攔截導彈試驗中,據稱平均命中率為80%以上,但有人指責說這是“設置了易于擊中目標的條件”的結果。
導彈防御系統的配備還面臨著法律程序上的問題。雖然日本國會今年已經通過了自衛隊法修正案,為導彈防御系統的配備提供法律根據,但從對方導彈發射到導彈落地之間的短短幾分鐘內,如何貫徹文職官員統治軍隊的原則,將是日本政府和軍方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