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彎又一彎,我們走在堅硬粗糙的石板路上,沉寂一夜的古鎮朱家角仿佛在我們細碎的腳步聲中蘇醒過來,幽道兩旁,一扇扇鐵紅漆木板門“吱呀”一聲,慢慢啟開,也有店主不慌不忙卸下一張張門板,于是,不規則的格形纖木窗欞里,透出了忙碌的聲息,生意人的身影晃動在窗前,有些塵封的故事和朦朧的傳說,讓我們有了接近和探知的沖動。
敞開的廳堂前,我們拾級而上,“江南第一茶樓”是古鎮清晨里最鬧猛喧嘩,人氣旺逐的場所。前身為“俱樂部茶樓”距今百多年歷史了,而古鎮人喜歡茗茶品茶的習慣也一直沿襲至今。在茶樓喝茶餐飲,閑聊娛樂、遐思漫想。古鎮人疲憊后的休憩,放松中的期冀,閑悶時的籌劃,暢談中的商機全在那一辰光景里,古鎮人心滿意足的點滴幸福也全在那一口清澀又甘飴的阿婆茶里,到了古鎮不喝一回阿婆茶是枉走一遭。
茶樓后廂廳,依岸傍水,我們倚在美人靠上,茗茶賞景兩不誤,漕港河汩汩流淌,跨橋如虹,錯落古宅,石駁河埠,在串串紅燈籠的綴襯中,抖開一幅雋秀的民俗風情畫卷:“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全在我們數碼相機“咔嚓”中,成為了永恒定格。
在朱家角的水鄉乘一回古色古香的木棚搖船是很愜意的事,我們六人面對面坐在了小船硬板木上,船里裝飾簡單,僅有那櫓槳是唯一道具。船公,方臉大漢,微拱身腰,強壯的臂膀搖著櫓槳,一推一拉,和諧而富有節奏,櫓槳發出的“吱呀呀”響聲,仿佛一位老人唱著不成調的歌,一聲緊一聲的槳櫓聲里,大漢濃重的鄉音,說起小鎮古今趣事似口吐蓮花。
早在清初順治年間,農歷七月七日是定為“泥河灘香訊”的神誕節,也叫“珠里(朱家角的古稱)興市”,此名實為討口彩,祈愿生意興隆,人丁興旺。“珠里興市”即一年一度的搖船比賽,或叫賽龍舟。屆時幾百條船匯聚淀山湖口,停泊的舟楫相銜迤邐幾里,那個氣派風光真是壯觀。節前一周,各地商賈云集鎮上,設立店鋪。是夜,進香船舟,四鄉農民,外鄉游客都留宿古鎮的大小客棧,街上燈火通明,人潮如涌,沿街小吃,琳瑯滿目。鎮上廟門敞開,香煙燎繞,善男信女,手執香袋,進香禮拜。而待香市散盡,珠里河上便有搖船十數,披紅掛彩,前棚懸彩燈,插彩旗,中棚坐鑼鼓手,后棚為搖櫓手遮陽。船上掌櫓扯棚共十人,均為身強力壯者,緊身衫衣,腳蹬繡花鞋。碧波蕩漾的一千多米的水面,來回穿梭,金鼓沸騰,撥槳如飛,賽船以箭。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精彩紛呈。快船云集于大街,茶館、飯店、商鋪生意興隆,顧客盈門。順應此景,茶樓相繼興建,喝茶遂此成風。
每逢佳節,珠里還有頗為神奇的拳船,船前置大刀、槍、戟、戈等器械,后艙搭彩棚,拳師十個,彩衣繽紛,于鑼鼓聲中開始比武,少林拳術,在不足二平方米的搖晃船頭施展,人人稱絕。傳說一武師有“飛叉過橋”神技,船過放生橋洞時,武師猛地飛起鋼叉,船過橋洞,說時遲,那時快,武師縱身躍起接住飛過僑的鋼叉后又穩穩站立船頭。
一年一次的搖快船成為既定不變的風俗,而拳船更為節日增添了氣氛。近幾年搖快船和拳船在歷次農運會和重大武術表演賽上大顯身手,獲得大獎,成為江南水鄉特有的傳統水上運動。船公說到此時揚眉吐氣,我們聽得入神入迷意猶未盡,突然船槳“嘎”地一下停住了,小船緩緩靠上了岸,而我們依然沉浸在船公繪聲繪色里還沒回過神來,遙想著漂蕩水面排列成各式形狀的“燈游船”秀,妖嬈的景致宛如仙境;最最熱鬧的是為婚嫁喜慶和迎神會節日助興的“音樂船”秀,裝飾漂亮各種絲弦竹管樂器:二胡、琵琶、三弦、秦琴、曲笛、簫、笙等,由四至六人演奏出輕柔典雅的曲調,吹吹唱唱,氣氛濃郁歡快;而每年端午節的“賽龍舟”,作為吉祥的象征而深得民眾歡迎。充滿各種民族趣味的游船,讓我們心動而憧憬,珠里水鄉的槳聲櫓歌里搖出了歡歌笑語的極樂世界。
再次徜徉于古鎮的街巷小弄,我們不知今夕何夕,絲絲縷縷,悠遠悠近的人文情致,歲月滄桑,追憶流年,朱家角風情依然,婉麗依然,古鎮人是懂藝術、懂品位、更懂生活的人。有人說百多年前,古鎮人就有一種小資氣息。朱家角是讓人懷念的地方,她那極致的動感風情,在那一槳一櫓里,在那一茶一茗中,在那船公大漢深情的述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