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一種美德,世界各國均重視國民的誠信教育。本文中我們只選取三個國家的誠信教育。
在美國,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重視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設計的基礎教材中就突出了“誠信”方面的內容。其中一篇課文講述了一則古代的故事:一位國王要選擇繼承人,于是發給國中每個孩子一粒花種,約好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就將被選為未來的國王。當評選時間到來時,絕大多數孩子都端著美麗的鮮花前來參選,只有一個叫楊平的端著空無一物的花盆前來,最后他卻被選中了。因為孩子們得到的花種都已經被蒸過,根本不會發芽。這次測試不是為了發現最好的花匠,而是選出最誠實的孩子。教材建議老師在班上組織討論,向學生介紹“最大程度的誠實是最好的處世之道”這句諺語,并且要求學生制作“誠信”的標語,在教室里張貼。
日本的誠信教育幾乎貫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許撒謊”,到學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誠實”二字,到公司里“誠信”幾乎是普遍的經營理念。在日本,誠信教育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貫穿于學生學校生活的始終。日本學校設有倫理課,誠實、善良、向上、奉獻、謙讓、名譽、正義是其主要內容。日本中小學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冊,名為“心的筆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記載著各種道德規范,誠實是重要內容之一。很多學校的校訓都有“誠信”二字,如東京文京女子中學的校訓是“誠實、勤勉、仁愛”;橫濱翠陵中學的教育方針是“自立、誠實、實行”;泰星中學的校訓是“誠實、品位和剛毅”,校長解釋說,誠實就是對所有人都要以誠相待,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誠實,因為誠實,所以要一諾千金,以堅強的意志實現諾言。
德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孩子在四五歲時是培養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時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而在描述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時,“嚴謹、誠實、守信”是經常被提到的字眼。因此在德國的青少年教育體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教育者。德國的教育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有義務擔當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德國家庭里家長也都非常注重為孩子營造一個真誠的氛圍。家長們普遍遵守這樣一個原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家長必須做出榜樣。在德國城鎮的十字路口隨處可見這樣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為了孩子請不要闖紅燈”。在這個公共意識極高的國家,你如果隨地亂扔垃圾或者在沒有停車標志的地方停車,馬上就會有人過來阻止你,并教育你要遵守社會公德、為下一代做榜樣。這種無時無處不在的誠信教育不僅培養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也規范了成人自覺遵守社會秩序,誠信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