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沖突都涉及到甲乙兩方,缺少任何一方,沖突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間的小小斗爭。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親在飯桌上教訓孩子,或者孩子邊吃飯,邊頂撞父母,結果只能是,沖突后,父母生氣,孩子賭氣,一家大小吃不好飯不說,還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兜兜,晚餐好了,進來吃飯吧。”媽媽對在院子里玩的6歲兜兜喊著。“好的,一會兒就來。”
爸爸和媽媽在桌旁坐下來,等了一會兒,見兜兜還沒有來就開始用餐。過了一會兒兜兜跑了進來,看父母已開始吃飯,并沒有等他,有些不自在,在自己座位上坐下,挑剔地看了看面前的盤子:
“又是紅燒魚和青菜湯,我不愛吃,我要吃牛排和紫菜湯!”
“兜兜,家里沒有現成的牛排,還要去買,今天就吃些,明天我給你做牛排好不好?”
“不好,我要今天吃,我不想吃紅燒魚。”
“兜兜,好孩子,吃吧。”
“我不!”
兜兜將身子靠在椅背上,兩手交叉,將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一直未開口的爸爸這時候加入談話,他很生氣,認為兜兜無理取鬧,“媽媽做什么就吃什么,怎么能這樣挑剔,快吃!”兜兜沒有動,仍將眼睛盯在天花板上。爸爸生氣了:“有沒有聽見我說的話,快吃!你要不吃就回到自己房間里去。”兜兜聽了這話,轉身離開餐桌,但并沒有回到自己房間,而是跑到外面找朋友去了。
這一場較量中,父母完全失敗了,他們命令兜兜吃飯,卻毫無效果,可以想見兜兜心中是多么得意。不難預料,下一次兜兜會變本加厲,讓父母對他感到無可奈何。其實,在開始時,不管兜兜是否真的不喜歡吃紅燒魚,還是肚子并不餓,或只是要用牛排挑起事端,事情最終都發展成為權力的較量,爸爸要命令兜兜吃飯,兜兜卻拿定主意不吃,看大人怎么辦。確實爸爸也沒有太多的辦法,不能硬將飯菜灌入兜兜的嘴里,更強烈的舉動便是將兜兜痛打一頓,其結果是兜兜大哭一場,跑回自己的房間,當然也就不可能再繼續吃飯,父親是否就勝利了呢?沒有,在兜兜眼里,他成功地挑起了父親的氣憤,使爸爸氣急出手 ,卻仍然不能迫使他吃下這頓飯,最后是他兜兜勝利了,因而這眼淚里含著成功的喜悅。
如果父母采取另一種方式,處理這件事情,又會怎樣呢?
兜兜走進餐廳,看到父母已經開始用餐,自知來遲,不免有些不自在,看見父母不招呼他,心里很不舒服,便借題發揮起來,看他們有什么反應?
“我不喜歡吃紅燒魚,我要吃牛排”
“今天的晚餐是紅燒魚,只能這樣了。你若喜歡吃牛排,明天我們可以做烤牛排。”媽媽平靜地告訴兜兜,然后繼續用餐。
“不行,我不喜歡吃紅燒魚,我要吃牛排!”
爸爸媽媽沒有反應,也沒有回答的意思。
兜兜等了好大一會兒:“那明天咱們吃烤牛排。”
媽媽很快地回答說:“可以,明天我們一起去買,快吃吧。”兜兜開始進餐。
這里之所以局勢沒有發展到沖突,是因為父母的態度掌握得很好,這里,父母說完該講的話后,自用其餐,不對兜兜的挑戰作任何反應,兜兜失去抗爭的對手,自覺無趣或者已經從內心深處認錯,便順勢下坡,自己圓了場。而在第一例中,父親起而響應,使得兜兜有了抗爭的對象,進入對峙狀態,并隨著父親態度的升級,兜兜更要與父親做一番較量。事情發生之初,父親的本意是要讓孩子吃飯,但隨著局勢的變化,問題由“吃晚餐”轉化成為“馴服孩子聽話,顯示家長權威”(類似的事情在我們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隨處可見),最終以父親失敗而告終。
溫馨提示:此類情況發生時,家長要注意避免采取生硬的強制態度,否則,既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