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習慣一旦養成,它將會長久地甚或終生地影響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盡管學齡前兒童的學習還不是真正學校教育意義上的學習,還不是一種社會責任和義務,但是他們以各種方式獲得經驗的過程都是學習,在這種獨特的學習過程中,他們習得著一個個習慣,這些習慣會明顯地影響兒童入學后的正規學習,所以培養學齡前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廣大家長和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
我們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培養學齡前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
1.上課認真傾聽的習慣。
幼兒園里每天都會有兩至三節集體教育活動,也可稱之為上課,每節課小班15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30分鐘。雖然時間不長,但大部分教學內容是在這個時間完成的,所以老師應該注意培養幼兒上課認真傾聽的習慣。可以采取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方法、點名、停頓并注視或撫摸等方式關注不認真傾聽的孩子;也可以直接告訴全班孩子:當老師教新的內容時,一定要認真聽,全神貫注的聽,這就叫“會聽”。養成“會聽”的習慣很重要,因為老師講解新知識的時間很短,可能只有幾分鐘,到小學也不過十幾分鐘,若恰好在這個關鍵時間段沒有認真聽,那么就不可能聽懂老師的講解,也就不可能掌握新學習的知識,越聽不懂越沒有興趣,久之,便形成了上課不認真聽的習慣。這一不良習慣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信心和結果。
2.積極大膽回答問題的習慣。
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對學齡前兒童的好處是:能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能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信心;能促使孩子的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狀態,久之形成勤于動腦思考的好習慣。所以,從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起,我們就應該明確地告訴他:“要積極大膽地回答老師和他人提出的問題,敢于大膽回答問題的孩子老師才會喜歡,小朋友才會喜歡。”尤其是對那些膽小、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鼓勵。同時,家長還應注意不當著他人的面公開批評指責孩子膽小,否則,就對孩子大膽講述的行為進行了負強化,他會變得更加膽小。作為老師,更要注重培養每個孩子積極大膽回答問題的習慣,老師的一個肯定、一句表揚、一次微笑、一下撫摸,都能給孩子的大膽表達增添信心,老師要關愛班上的每一個孩子,特別是那些膽小、內向的孩子,更需要老師多一分關愛和鼓勵。
3.學習游戲時專心的習慣。
專心就是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當前的活動上,即一心一意地去做當前需要做的事情。一件任務完成的好壞除了受任務本身難易程度、個體的興趣等因素的影響外,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個體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專心程度,高度專心的品質能保證當前任務優質高效地完成。培養學齡前兒童學習、游戲時專心的習慣可以這樣做:第一,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家長不要同時給孩子安排幾件事情,否則會把孩子搞得手忙腳亂,不知道做哪個好,應該讓孩子專心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即便是游戲,也應該讓孩子專注于當前的活動,不要邊看電視邊游戲,邊吃飯邊游戲,否則就會一件事情也做不好;第二,給孩子交待事情最好只講一遍,切忌重復多次。很多家長總是對小孩子不放心,交待一件事情反復說好幾遍,這樣就會養成孩子不用心的毛病。一旦老師只說一遍的時候,孩子似乎沒有聽見或沒有聽清,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和要求,當然也就不會有好的學習成績;第三,家長要培養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的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三心二意,一件事做很長時間,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先集中精力做完這件事情,然后就可以隨便玩。”這樣孩子就可能把注意力調整到當前的學習任務中,并盡快地完成任務。
4.趴在書桌上學習的習慣。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都會有一點學習任務,或者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或者獨自完成。如果條件許可,最好能讓孩子趴在自己的書桌上完成這些任務。這樣做的好處一是給孩子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境,保證孩子完成學習任務時做到比較專心,不至于受電視、父母談話、或者家務勞動等因素的影響;二是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做到書桌旁,想的就是學習,而不是做其他事情,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第三,端正的學習姿勢有利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身體機能的發育,也有利于良好視力的發育。所以,給孩子配置一套能升降的學習桌椅很有必要。
5.掌握正確書寫姿勢的習慣。
到學齡前末期,兒童手的小肌肉協調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圖形知覺能力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為他們學習書寫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是,兒童自發的書寫姿勢往往是不正確的,他們常常把拇指和食指放在離筆尖很近的地方,阻礙了視線,以至于不得不歪著頭寫字。這種姿勢一旦成習慣后,不但對視力發展不利,而且也影響到坐姿,而不正確的坐姿,既給兒童脊椎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又很容易使兒童感到手和身體的疲勞,從而對書寫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前書寫階段,學習正確的書寫姿勢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不可忽視的一環。
6.不懂不會虛心好問的習慣。
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格,不懂就問,不恥下問,對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非常有益。學齡前兒童,特別是5---6歲的兒童,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好學好問,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僅問“是什么?”,還喜歡問:“為什么?”他們的問題千奇百怪,有時讓成人感到難以回答。培養孩子謙虛好問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 這樣做:首先,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不一味的做“活字典”。孩子的問題可能會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有時會令你心煩,你一定要耐著性子,不能表現出對他們的厭煩,更不應該訓斥和拒絕孩子,即便回答不了,也要答應孩子查查資料、尋求別人的幫助后再回答他。有時,我們成人容易走極端,就是無論什么情況下都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不去引導、啟發、鼓勵孩子探索,真的成了孩子的“活字典”,久之,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最明智的做法是,創造各種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鼓勵孩子大膽發問,不諷刺嘲笑孩子。有的孩子是因為成人的不良態度而不愿發問,有的孩子是因為膽小、內向而不敢發問,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提問被同伴或成人嘲笑而羞于發問,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要鼓勵那些膽小、內向的孩子,大膽地表達他們的疑問,即使問題很簡單、容易,或者提問有誤,也不能諷刺譏笑孩子,否則,孩子就再也不愿、不敢提問題了,不但打擊了孩子的求知欲,也不能養成虛心好問的習慣。
7。抓緊時間完成任務的習慣。
學齡前兒童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有些家長對孩子完成生活和學習中的各類任務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要求,比如,喝一杯牛奶用20分鐘,穿一雙襪子用10分鐘,半小時能做完的事用了一個半小時,這些做法都是毫無效率的,這種磨磨蹭蹭的習慣一旦養成,對學齡期的學習非常有害。所以,在學齡前期,成人就要注意培養兒童抓緊時間完成任務的習慣。第一,從生活小事入手,做到小事不拖拉。不要輕視生活中的鎖事:吃飯、盥洗、收拾玩具、圖書都不能任其無休止的延長時間,在其能力許可的情況下,要求孩子盡可能快地完成一件事,否則,這種慢慢騰騰做事的習慣就會遷移到各類活動中。第二,當天的任務當天按要求的時間完成。各年齡段的兒童每天都會有一定的任務需要完成,家長如果不了解,可以向老師詢問完成當天任務大致需要的時間,然后再根據自己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幫助和指導他們盡量高效地完成。一開始,孩子自己很難做到,慢慢地養成習慣后,家長就省心省力了。
8.與父母一起學習的習慣。
學齡前兒童有很多時間是和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榜樣。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情: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樹立正面積極的學習榜樣。一般來說,父母勤奮好學,能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各類知識,孩子也會比較喜歡學習;若父母在業余時間里只追求休閑、娛樂,孩子自然也會模仿著做;第二,關注孩子感興趣的領域,共同學習,展開討論。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關注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比如,學齡前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而且還要求父母的講解不能重復,不能遺漏,要有創編,為此,你就要關注兒童故事、童話、文學作品等;孩子喜歡“奧特曼”、“星球大戰”、“軍事天地”,你就得了解與這些相關的知識,這樣,與孩子才會有共同的話題,才可能就某個問題與孩子進行討論,才會提出恰當的問題,引導啟發孩子動腦思考,從而養成認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