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外貿發展戰略的調整,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目標,既要考慮國內外貿易環境和其他影響因素的變化,更要考慮中國繁重的發展任務,負起以外促內、協調發展的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枝獨秀、舉世矚目,特別是2004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世界第三位。我們在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的同時,還有幾個問題似更急需研究,那就是,如何理性認識中國當前在世界經濟中的貿易地位和所處階段?新時期外貿發展戰略調整的著眼點和立足點又是什么?理清這些問題,不僅可為政府科學干預對外貿易提供一個可操作的理論說明,也是外貿領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
怎么看?對中國貿易地位和所處階段的再認識
理性認識中國對外貿易當前的位置和發展趨勢,既要立足本國,橫向、縱向比較,更需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把中國外貿發展的成就納入全球貿易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中去考察,這樣,可能得到更客觀的答案。
從全球范圍看,只是跟上了全球貿易發展的大趨勢,是發展中國家的成功典范,但貿易競爭力不強。
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報告顯示,過去40年中,貿易增速大大高于生產增速、制造業產品出口比重日益上升、初級產品貿易的影響持續下降、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長足發展,是全球貿易發展的主趨勢,這與中國外貿發展的軌跡和特點是一致的,但是,中國的貿易競爭力排名卻由2003年的第44名下降到2004年的第46名(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公布2004-2005年度貿易競爭力報告)。
從中國內部看,中國外貿發展進入新階段。
貿易環境發生新變化。
國際方面: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國與國之間貿易政策的相互影響愈來愈大,世界經濟形勢日趨復雜多變,對國際經濟形勢分析、預測、把握的難度不斷增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且進入后過渡期內,在抓緊同國際規則接軌、努力實現國內經濟體制與國際規則的相互協調的同時,多邊貿易體制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更快并有占據主流之勢。
國內方面:開放初期就提出的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直到今日仍未很好解決,出口與進口、貿易與外資、內貿與外貿、貿易與產業、政策與規劃這些因素相互之間的配合仍有許多不協調之處。
貿易要素出現新特征。
從出口結構看,加工貿易出口(貿易方式)、外資企業出口(貿易主體)、機電與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產品結構)出口都分別超過出口總額的百分之五十。表明:在外貿總量大幅增長的同時,結構在優化,主體在變化,方式待升級。
怎么辦?對中國外貿發展戰略調整的幾點思考
應該看到,中國外貿總量的激增,是與中國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互為因果的、是以中國地大物博的資源優勢和人口眾多的勞動力優勢為基礎的。
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外貿發展戰略的調整,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這個目標,既要考慮國內外貿易環境和其他影響因素的變化,更要考慮中國繁重的發展任務,負起以外促內、協調發展的責任。
立足大國貿易,致力可持續發展—確定新時期外貿發展新戰略的立足點。
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新形勢、新變化,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美元匯率、區域局勢動蕩等是我們制定外貿發展戰略應該考慮的因素。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均GDP居世界111位,只有發達國家的4%;有8000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300萬城鎮居民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6000萬殘疾人需要救助、1.3億老齡人需要幫助……,發展的任務還十分繁重。這些,更是我們研究外貿發展戰略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所以,我們的外貿發展戰略既不能等同于“四小龍”的出口導向戰略,也不能照搬歐美國家的所謂成熟做法,立足大國貿易、致力可持續發展更符合我們的實際利益。
增長中調整,調整中發展—外貿戰略制訂的策略選擇。
外貿增長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已經被實踐所證明。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已經進入穩定增長期,在政府投資拉動為主、國內消費短期內難以發揮大作用的情況下,保持各項外貿促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是實現宏觀經濟目標必不可少的保障因素。所以,外貿戰略的調整,必須是在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狀態下進行,不能急剎車、硬轉型。
內外結合,以內為主—外貿戰略調整的關鍵。
中央反復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增強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讓人民群眾切實分享和體會到外貿增長的成果和收益,應是新階段外貿政策的重要目標。
我們多年來宏觀調控政策的著眼點、立足點主要還是追求國內均衡,對國外均衡和國內外同時均衡主要通過針對性強的微調來實現。目前,中國貿易戰略進入到了以進出口平衡為特征的第三階段(進口替代為第一階段,出口促進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政策調整,必須把內外結合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并要強調以內為主:
內外結合,以內為主有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世界工廠”地位的鞏固。
貼牌式的“中國制造”難以支撐中國成為貿易大國、貿易強國,長遠看,加快建立規范有序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發揮巨大的市場優勢,實施經營大國的發展戰略,是加快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經濟強國發展的重要步驟。而要做到這一點,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就必須內外結合,且需要以內為主。
內外結合,以內為主有利于外貿政策與宏觀調控政策的銜接與配合。
隨著中國經濟領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中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相互影響不斷加深,相互配合必不可少,政策合力才能形成。就外貿論外貿、就外資論外資的思維已經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要求,只有內外結合、以內為主,制訂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也才更有可操作性,更能得到相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近而更快、更好地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內外結合,以內為主有利于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
只有內外結合、以內為主,才能切實把工作目標由出口優先轉向謀求國際收支平衡并促進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由追求數字增長轉向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也才能真正把制定政策的著眼點轉向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上來。
內外結合,以內為主有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自由貿易,也沒有完全意義上市場調節。在這個轉折時期,必須堅持政府對對外貿易的適當干預,但是,干預的方式、方法要既要符合國際慣例的基本原則要求,履行大國責任,更要以我為主,適應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始終把國家整體戰略利益放在首位,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用國家利益觀念指導本國國際行為,增強有效管理對外經濟的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作到牢牢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