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當時的外經貿部部長吳儀為《中國經貿畫報》(《中國經貿》的前身)創刊題詞:“辦好《中國經貿畫報》”。本著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加強中外經貿信息雙向交流,推動中國企業和產品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的初衷,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精心籌備的《中國經貿畫報》創刊號于1996年12月呱呱墜地。
應時而生
創刊號刊登了《李嵐清副總理對外經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發表了題為《’96歲末訪吳儀》的封面文章,其中,吳儀部長回顧了中國1996年的外經貿發展情況,展望了1997年中國外經貿發展形勢,并對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中國加入WTO談判、“大經貿”的發展、外貿代理制問題進行了解答。
時任俄羅斯聯邦駐華商務代表卡恰諾夫和美國駐華使館公使銜商務參贊葉鶯分別在創刊號表示了他們對《中國經貿畫報》誕生的祝賀,并希望通過《中國經貿畫報》搭建起中俄和中美經貿合作的橋梁。此外,創刊號還對世界經濟形勢和1997年中國經濟發展做出預測;對香港回歸后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做出了闡述,并且介紹了上海、蘇州等地的發展。
中煤、一汽、健立寶、海爾、聯想、紳士、GE、雀巢、IBM、麥道、吉百利、中信實業銀行等行業翹楚也在《中國經貿畫報》創刊號上集體亮相。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法國雷諾汽車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礦業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廣東健力寶集團有限公司、瑞士雷達表、聯想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中國儀器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法國法拉利新型汽車、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華夏銀行、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等共22家企業在創刊號上發布了自己的形象廣告或產品廣告。
自創刊伊始,《中國經貿畫報》就致力于聯通政府和企業、中國和世界的經貿交流。
1997年2月12日,李嵐清副總理為《中國經貿畫報》題寫的“提供中外經貿信息 促進對外合作交流”,刊登在《中國經貿畫報》第2期上。
曲折前行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中國經貿畫報》同樣也是在曲折中前行:
1997年6月號,總第4期《中國經貿畫報》推出香港回歸特輯。從宏觀、微觀等層面闡述了香港回歸后的經貿發展趨勢,分析了內地和香港可以合作的各個行業的廣闊前景,如服務行業、證券市場、旅游市場等。
1997年8月號,總第6期,本刊記者采訪了摩托羅拉首席執行官,推出了封面文章《MOTOROLA:立志成為一家“中國公司”》。目前,摩托羅拉在中國大陸有1家獨資企業,1家控股公司,8家合資企業和24家分公司,員工10,000多人,并計劃在2006年底在中國總投資達到百億美元,做名副其實的“中國公司”。
1997年9月號,總第7期,《中國經貿畫報》關注的焦點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經濟全面恢復和中國市場持續發展的情況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始終在快速增長。2004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全行業銷售收入2.655萬億元,同比增長41.2%。
1997年10月號,總第8期,本刊刊發了《波音—中國:飛越時空 共創輝煌》,在1997年8月,波音與麥道公司合并時,在華運營的波音飛機為280架左右,約占中國擁有西方制造飛機總數的70%。波音預測, 到2023年,中國航空公司將需要約2300架新飛機,總值約1830億美元。中國將在未來20年間,成為美國以外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場。
1998年3月號,總第13期,以大量篇幅透視了亞洲金融風暴,并邀請專家進行了精辟分析。當時亞洲金融風暴尚未平息,人們普遍認為它將對中國出口產生嚴重影響,通過業內人士解析,使國內企業振作精神,靈活應對。
1998年4月號,總第14期,本刊記者采訪聯合利華(中國)有限公司主席樂孟能先生。英國聯合利華創建于1930年,目前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日用消費品制造集團之一。樂孟能先生對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作了詳細介紹,并分析中國的投資環境,評價中國日用品市場,明確指出聯合利華的發展目標就是使其產品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
1998年5月號,總第15期,本刊記者采訪海爾總裁張瑞敏。他把海爾進軍世界500強的夢想不僅看作是海爾的世界夢,而且把它當作中華民族的世界夢。2004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預計突破1000億元,是創業初期的29000多倍,成為中國第一個千億級規模的自主品牌。
1998年6月號,總第16期,本刊記者對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進行專訪。石廣生就任新一屆外經貿部部長,可謂“受命于危難之時”: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面臨嚴峻挑戰;作為重要經濟增長點的外貿出口,責任重大。石部長高瞻遠矚,指出發展外經貿事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的全局,企業一定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每一個外經貿人,都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齊心協力,用“大經貿”觀念完成“大經貿”的艱巨任務。
1998年7月號,總第17期,本刊記者采訪德國拜耳公司董事貝赫博士。知道“拜耳”的人并不是很多,但知道“阿司匹林”的卻不少。而“阿司匹林”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正是由德國拜耳公司首先合成的。拜耳作為世界最大的化學及醫藥集團公司之一,其歷史是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歷史。近年來,拜耳加快了在中國的投資步伐,公司注重中國的高科技、高效益產業。
1998年8月號,總第18期,封面文章刊登“世界風云人物汪海”,文章介紹了雙星集團的總裁—汪海敢為天下先,創造“股份機制,國有民營”的新模式,開創了國有企業同行第一家實現產品100%自營自銷的先河。目前雙星已形成五大支柱產業(鞋業、服裝、輪胎、機械、熱電)八大行業(鞋業、服裝、輪胎、機械、熱電、印刷、繡品、三產)并駕齊驅, 共同構筑強雙星、強名牌的新格局。
1998年11月號,總第21期,封面刊登《通用電氣公司(GE)欲在中國成“最佳” 》。迄今為止,GE的所有工業產品集團已在中國開展業務, GE已建立了40個經營實體,總投資達15億美元以上。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市場的逐步開放,GE的金融業務也正積極尋求在中國發展的機會。2003年GE在中國的銷售收入達26億美元。
1999年2月號,總第24期,報道了柯達投資12億美元參與中國的國企改革,與中國部分感光行業達成全面合作,為中國感光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做出巨大貢獻。 2002年,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還被《財富》雜志中文版評為中國最受贊賞的外商投資企業和最受中國人力資源經理青睞的公司之一。
1999年5月號,總第27期,重點報道中國沖刺WTO,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倒計時。特別報道和分析了中國“加入WTO”一波三折的中美談判,以及加入WTO后金融、電信、高科技、汽車、旅游、保險等領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999年9月號,總第31期,封面文章介紹了深圳市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創業,走自主開發的技術攻關之路,有力推動中國民族通信產業群體突破。中興成為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個典范。
1999年10月號,總第32期,封面報道了中糧集團1999年上半年實施重組、改制、上市的發展道路。中糧集團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在公司內部建立全球視野的資源配置體系、管理架構和運行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實現資本利潤最大化。
2000年1月號,總第34期,千禧年來臨之際,組織專題千禧寄語,回顧過去,展望新世紀,創造新輝煌。本期還特別報道澳門回歸。綜合分析澳門經濟發展的成因和動力,詳細介紹澳門經濟發展概況。
2000年2月號,總第35期,本刊記者采訪通用汽車公司總裁理查德·瓦格納。瓦格納先生介紹了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特別是在上海的發展戰略,預測了中國加入WTO對通用汽車產生的影響及未來10年或20年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
2000年4月號,總第37期,刊登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文章《再論經濟全球化》。世紀之交,中國加入WTO的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問題引起越來越多人士、廣大從事外經貿工作的同行的關注,龍永圖對經濟全球化問題有許多新的理解、新的資料和新的探索成果。
2000年6月號,總第39期,《中國經貿畫報》刊登了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關于科技興貿的講話。石部長指出科技興貿是科教興國戰略在外貿領域的具體體現,科技興貿依賴于科教興國戰略,科技興貿適應經濟、科技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潮流,是加快中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任重道遠。
2000年7月號,總第40期,《中國經貿畫報》正式更名為《中國經貿》。
2000年9月號,總第42期,本刊記者采訪靠小小蠟燭創造出市場奇跡的青島金王集團。2002年金王入選全國最具有成長性的企業,綜合指標排名全國21家“未來之星”企業榜首。同時,金王被美國沃爾瑪、德國麥德龍等世界500強評為年度全球最佳信譽公司、名列前茅的商務、質量企業。
2000年12月號,總第45期,專題報道中國物流。現代物流是一個新興的復合性產業,涉及運輸、倉儲、貨代、聯運、制造、貿易、信息等行業,政策上關聯許多部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推動和提升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1年2月號,總第47期,封面人物為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羊子林。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中國外經貿支持體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機構、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對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為促進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001年4月號,總第49期,封面報道《上海蘭生再創輝煌》。世紀之交,上海蘭生(集團)有限公司順利完成主要領導的交接。該公司是全國外經貿系統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集團擁有總資產近30億元,凈資產10多億元。原外經貿部領導稱贊蘭生公司是“上海乃至全國國有外貿企業改革的成功典范”。
2001年5月號,總第50期,開辟貨主園地,建立為貨主服務的工作網絡。原外經貿部在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原職能的基礎上增加為外經貿貨主服務的職能,代表外經貿企業與貨運、航運以及與外貿運輸環節相關的部門進行協調,降低貨運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維護貨主的合法權益。
2001年7月號,總第52期,時代的標志——中國金茂大廈成為本期封面。作為金茂大廈的獨家發展商,中國金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扎根于浦東這片熱土,已初步形成以金茂大廈為載體,強化和延伸高檔樓宇經營及設施管理、高級酒店經營和高端旅游休閑產品開發為核心的三大功能,有機聯系,協同發展,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壯大。
2002年1月號和 2002年2月號都是關注中國加入WTO的話題,《中國經貿》一直以來都關注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去”,融入世界大舞臺,2005年,中國已經進入加入WTO的后過渡期,中國企業并沒有被“狼來了”嚇垮,而是積極地“與狼共舞”在國際市場!
2002年3月號和2002年5月號,《中國經貿》都將視角定位在和貨主企業息息相關的THC問題上,直到2004年7月,《中國經貿》全新改版設立《中國貨主》版塊,更加深入地報道蒸蒸日上的物流行業。
勇攀新高
《中國經貿》2004年下半年進入全新改版。7月,《封面故事》對歐盟擴大進行了重點報道,題為《更大的歐盟,更大的商機》,深入分析歐盟擴大對中歐經貿的影響。《專利火山》對中國企業的專利危機與對策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中國因素—國際海運熱中之熱》,本刊記者采訪了中遠集團副總裁王富田,介紹了首屆“國際海運(中國)年會”。加入WTO后,中國融加入世界經濟圈已是大勢所趨。
2004年8月,《中國經貿》以《淘金東盟》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站—東盟進行了全面的介紹。跨國企業報道了《匯豐布局中國金融版圖》,面對金融業2006年的全面開放,匯豐以入股中國金融企業的方式拿下市場制高點。《中國貨主》對國際采購的五大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為貨主企業進入國際采購指出方向。
2004年9月《中國經貿》將眼光轉向中國最活躍的經濟區域——上海,《活力上海》主要從服務業的發展入手分析了上海的無限商機;2004年10月伴隨著“廣交會”的隆重開幕,《中國經貿》聚焦國際采購發布了《外商采購手冊·2004年秋季卷》;2004年11月,《中國經貿》熱烈祝賀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隆重開幕,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指定入會刊物,聚焦中國-東盟博覽會發布封面故事——《新的歷史 新的輝煌》。
一直以來,《中國經貿》都沒有停止國對中國紡織業發展的關注。在2004年12月號,總第95期,本刊就配額時代的終結發表了《紡織品配額風暴》一組專題文章,而本期,即2005年4月號,記者又專訪了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請他就現階段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進入2005年,《中國經貿》迎來了新的起點。2005年,《中國經貿》創刊十年,《中國經貿》在經過2004年下半年的嘗試后,2005年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攀上了一個嶄新臺階,所推出的對巴西駐華大使、伊拉克駐華大使的訪談,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中國經貿》還以專題的形式對創業投資、醫藥保健、外資在中國等進行了深入扎實的報道。
今天,《中國經貿》迎來了創刊100期,恰逢第97界“廣交會”即將隆重開幕。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們更深刻地領悟到《中國經貿畫報》第一任理事長陳新華副部長在《發刊詞》中所說的“中國的產品怎樣更加適應日益變化的消費潮流?中國的企業怎樣應付國內外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如何使國際商界更加清楚的認識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如何使外商更方便的了解到中國的投資環境和選擇合作對象?所有這一切,都有賴于權威的、準確的、及時的信息傳播。創辦《中國經貿畫報》,就是在新形勢下力圖適應這種需要的一種嘗試。”
一路走來,《中國經貿》歷經百期,一直都是本著這個宗旨兢兢業業、殫精竭慮。我們相信,今后的日子里,在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各位朋友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經貿》必將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