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是中國加入WTO的第四年,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市場開放進程中的一個新階段——WTO“后過渡期”正迎面走來。所謂WTO“后過渡期”,一個最為簡單的解釋就是:經過三年適度保護的產業領域將陸續結束過渡期,開始到達加入WTO時承諾的最終目標。
后過渡期如期而至
在中國加入WTO三周年之際,我們曾專訪WTO中國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在《90分,量化中國入世三年》中對中國加入WTO三年來的整體表現做出了量化評價。張漢林教授談到,加入WTO對中國最大的影響來自體制的變化和經濟運行環境的改變,因為加入WTO加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加速了依法行政和整個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同時也加速了中國社會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環境等諸多領域的發展都會更加和諧,這也從一個層面契合了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闡述的構建“和諧社會”的藍圖。
2005年是中國加入WTO第四年,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和《工作組報告》,2005年中國關稅總水平將降至10.1%,其中工業品平均關稅降到9.3%,農產品降到15.6%;所有非關稅措施都將取消;銀行、證券、保險、分銷等重要服務部門所享受的過渡期將逐步結束。
作為WTO“后過渡期”的第一年,2005年中國所面臨的壓力會大一點,但機遇也同樣存在,尤其是全球紡織品與服裝配額的取消。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經濟增長率調整為8%左右,就充分說明了中國領導人對于本年度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務實的態度。
后過渡期十大考驗
中國在WTO“后過渡期”將面臨著市場開放提速的巨大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趙晉平預言中國將面對十大考驗。因為中國加入WTO后的這幾年,國內的部分領域仍處于一定的保護之下,諸如地區經濟差距擴大、國有企業經營困難、金融體系改革滯后、過剩勞動力大量存在、就業形勢嚴峻、能源問題日益突出等許多重大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在這種背景下,對于我們的產業,尤其是競爭力不強的產業來說,這同樣意味著壓力的全面提速和考驗的全面升級。
首先,降低關稅和取消非關稅壁壘可能帶來進口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WTO提倡自由貿易,因此逐步降低關稅和取消非關稅壁壘等措施不僅是中國加入WTO的承諾,而且是大勢所趨。但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取消無疑將導致國外產品的大量進口,尤其體現在中國競爭力不強的行業和領域,進而會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造成潛在的威脅。
其次,具有全球競爭實力的外資銀行、保險、商業、運輸和電信巨頭擴大在華投資和經營范圍,將使缺乏足夠競爭力的國內服務業面臨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結構調整是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相對于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速度,顯得尤為滯后。在WTO“后過渡期”內,這種具有全球競爭實力的銀行、保險、商業、運輸、電信等行業巨頭會進一步開拓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和份額,這對于長期以來“備受呵護”的國內服務業來說將造成短兵相接的局面,能否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第三,由于中國在WTO“后過渡期”內仍然處于“特殊保障條款”和“非市場經濟地位”等歧視性條款適用期,隨著出口貿易的增長,將會更多面對國外的貿易限制措施,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摩擦有加劇的趨勢。加入WTO以來,中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和爭端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僅是美國、歐盟、日本這些發達國家,甚至中國周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也和中國貿易摩擦不斷,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第四,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和其他形式的貿易壁壘日趨復雜化,知識產權糾紛迅速增加,如何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體系、應對國外壁壘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將成為中國最具緊迫性的課題之一。目前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2004年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57起,涉案金額高達12.6億美元。今后一段時期內,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尤其是有關知識產權的糾紛將會更頻繁地出現,這將會對中國企業和產品進一步走向國際形成較大的阻力。
第五,大批跨國公司進入導致產業集中度上升,政府在防止壟斷、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方面的任務會更加繁重。能否及時制定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或制度,不僅考驗政府在后過渡期內管理能力,而且對于維護世貿組織公平競爭的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第六,市場開放因素對資源配置的影響進一步加強,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失衡的問題可能趨于嚴重,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大局。農村勞動力的疏導、部分城市就業局勢嚴峻、“中部崛起”能否真正得到貫徹等都將會左右后過渡期內中國經濟的走向。
第七,隨著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進一步提高,國際經濟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將變得更加復雜和直接,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增加。人民幣的匯率走向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同時,國際資本的大規模進入也增加了中國金融、外貿等領域的風險指數。
第八,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傳統定位面臨徹底改變,與市場開放和政府職能轉換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的修訂、制定工作十分緊迫。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政府的智能定位做了新的明確,行業協會與企業能否充分把握角色的轉變令人關注。
第九,涉外型人才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加深,難以適應國際經濟活動對高素質外向型人才的要求??平膛d國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已經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復合型的涉外人才,但是與快速發展的對外經濟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第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下,政府的管理效率、水平和各種危機的預見、應對與處理能力將面臨更大挑戰。
后過渡期和諧發展
在WTO“后過渡期”內,中國應繼續認真履行所做出的承諾,在建立適合國際規則要求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開放方面采取更多積極措施,更加重視和諧發展。這主要包括:對外應當積極參與全球多邊談判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化與周邊各國(地區)的經濟關系,在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對內則應進一步完善中國法律法規體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營造良好的開放環境,為中國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融入世界經濟奠定基礎。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層面:
一是要繼續轉化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深入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戰略,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二是重視“選資”工作,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三是要鞏固發展多雙邊關系和區域經貿合作,本著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相互促進的方針,開展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四是要認真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加快貿易摩擦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關稅配額和國營貿易管理等貿易措施體系,研究制定重點敏感行業的應對方案;五是要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優化市場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創新反壟斷工作機制,加快商務領域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六是要提高國家相關行政部門的管理能力推進商務領域法制建設,要加快推動出臺《反壟斷法》,逐步以法律來規范和指導后過渡期內企業和經濟的運行。
《中國經貿》也將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這個進程,敏銳捕捉WTO“后過渡期”中國經濟領域值得關注的動向,以深度報道和分析引導中國經濟以更好的表現順利過渡到中國全面完成加入WTO承諾的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