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驅動:通路創新的必然性
現在我國流通領域深刻的變化主要有:A、國際流通巨頭加緊在我國市場擴張;B、國內流通主力企業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逐步趨向集約和完善;C、由于中國市場區域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原因,數量巨大、規模離散的流通個體企業仍有發展和存在的機會。使得制造商的渠道有不同體制、類型、層次和運作模式的混雜現象。
通路創新不是主觀上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客觀市場發展的需求。
筆者認為正是由以下的“四輪驅動”決定了通路創新的必然性。
首先是需求導向,滿足制造商與消費者的雙料需求。對于制造商來說,現今的市場早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市場競爭加劇,隨著整合營銷模式的普及,制造商希望在市場操作中提高整體營銷方案的到達率和執行率,同時阻止競爭對手在通路中 “插隊”,節省中間環節的流通費用,主動出擊,變坐商為行商。營銷界現在認同與采用的4C營銷理論其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通路必須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于消費者來講,如今市場可供選擇的余地很大,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方便性、快捷性、保障性則被提到消費者需求的前列。

其次是價值取向,實現制造商的價值最大化與消費者讓渡價值最大化。隨著企業集約化,制造商必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包括有形的資金和無形的品牌,除了在生產成本上下功夫外,通路費的節省也必然能讓消費者獲益,從而變相提高制造商美譽度。消費者在獲取商品時同時希望獲得最大滿足自我需求的產品功能,即希望出最少的資金,得到較大的無形價值與品位體驗。
第三是價格走向,減少中間環節。面對目前買方市場的局勢,制造商只有追求規模效益,降低單位價值,成本價與零售價之間差價會越來越小,中間環節費用也必然大大縮水。消費者在市場商品方面會獲得方方面面關于價差與走向的知識,購物逐漸理性。
第四是服務趨向,實現面對面接觸。市場發展到高級階段,服務營銷已是營銷界不爭的共識,制造商必然與消費者作直接、互動的溝通,才能更好地提供售前、售中、售后服務,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制造商也能建立完備,有效的市場。
回顧反思:架構和價值雙回歸
回顧:本土企業通路的發展歷程,總體特征呈“橄欖型”:
橄欖左邊:2、3,系商品生產不發達時期的“二元”扁寬架構(2個層次,3個層次)。此時的交通很落后,產品極端匱乏,產品銷售半徑很短,市場幾乎沒有營銷。

橄欖中部:4、5、4,是計劃經濟時代末期到市場經濟初始時代的產物,其特征是長而窄。流通渠道環節復雜,層級多,商品的價值幾乎體現在中間流通領域,而對制造商其實利潤很少,對消費者來說商品本身價值遠遠小于其價格。
橄欖右邊:3與2,是建立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商品極端豐富,價值規律進一步發揮作用基礎之上的、能滿足消費者更高需求的高級“二元”扁寬架構,也是中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通路創新的主要課題。
橄欖球內部分,表示通路架構形態及通路成員利益。
橄欖球外部分:表示消費者利益(可察覺價值和可察覺價格)
從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1)渠道層次越多,渠道利益分配越大,消費者利益(灰色部分)明顯減少;
(2)渠道層次越少,渠道利益分配越小,消費者利益越大。
(3)扁寬型二元架構,即表現出“架構回歸”→由初始扁寬化到高級扁寬化;又真正體現出“價值回歸”→通過架構縮水、利潤縮水,使價格圍繞價值運行。
通路創新:二元架構勢在必行
“二元架構”(即縱向趨扁、橫向趨寬)將成為通路創新的大趨勢。
(1)縱向趨扁:
A、生產企業→零售商→消費者
3個層次
B、生產企業→消費者
2個層次
趨勢:將工業品的銷售模式運用到各類商品中,制造商直接管理終端或直銷,減少中間消耗成本,增加終端價格競爭力。
(2)橫向趨寬:
A、生產企業→零售商(商超、量販、特許專營店等)→消費者

趨勢:市場日趨細分化和個性化,企業將采用多個分支通路進入多個細分市場,使渠道橫向拓寬。
通路創新一:商超、大賣場(制造商 →零售商→ 消費者)
在當今市場中扁平結構已經開始體現巨大威力,隨著中國加入WTO后流通領域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使國際流通巨頭在我國大力擴張,同時國內零售巨頭所謂超級終端的興起,發展異常迅猛,具有強大的優勢:首先,擁有龐大的客流,對于制造商來說無論是在貨架促銷或門口的宣傳推廣,在單位時間內面對目標顧客要比其他業態的顧客人數多,宣傳的疊加效果明顯。其次,擁有賣場品牌,對于消費者來說具有價格便宜、品種豐富和便于選購等種種誘惑;同時它們也重視品牌、商譽的塑造和宣傳,大賣場、大超市品牌內含的“品質保證”等承諾已經部分代替了產品品牌的品質承諾,在消費者的認知中,在大賣場、大超市出售的商品必有品質保證。對于制造商來講因為大中城市大眾媒體投放費居高不下,傳播效果下滑,投入產出嚴重不成比例,因此重心轉移到大賣場終端促銷,能立竿見影改變人們的購買行為,同時也可以攔截一些品牌的場外大眾媒體廣告。
當前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麥德龍”、“家樂福”等在中國城市快速擴張,把本土許多中小百貨商場擠得無立身之地。而在電器方面以國美與蘇寧為代表的電器超市在全國一路“攻城拔寨”,已經進入許多地級城市。
通路創新:人員直銷(制造商→消費者)。在2004年隨著國家《直銷法》的出臺,人員直銷模式煥發出巨大的威力,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在大中城市及發達地區可以用專業化、系統化的人員直銷來打開區域市場。人員直銷的形式主要有單層次人員直銷和多層次人員直銷。最知名的多層次人員直銷企業當屬安利公司。
中國市場上單層次的人員直銷企業以著名電腦公司戴爾為代表,它的發展也特別迅速,市場占有率已經接近了本土的聯想等電腦領軍企業,在保健品行業中如上海綠谷集團的雙靈固本散(原中華靈芝寶膠囊)、中科靈芝、天年等企業也業績非凡。
通路創新三:社區服務直營(制造商→全程服務→消費者)。在廣大城市社區及地縣鄉村,社區服務營銷已在廣泛興起,迅速發展,相對于人員直銷的單打獨斗來講,社區服務營銷是團隊作戰,對于消費者是全程跟蹤服務。因為沒有哪一種營銷能像這樣一對一、面對面與消費者進行深刻交流溝通,也沒有哪一種模式能像這樣為消費者建立起詳細的數據庫。
社區服務營銷的特點集中表現在:A、既可以作為普遍宣傳活動手段使用,也可以針對特定目標組織特殊人群進行重點宣傳活動;B、宣傳活動比較直接、可信度較高,目標人群集中,有利于口碑宣傳擴散;C、迅速擴大試用人群,利于集中收集目標消費者名單為回訪提供詳盡資料,使負面影響消除在無形之中,并可以培養典型消費者,進行進一步市場擴大宣傳活動;E、可以直接掌握消費者反饋信息,針對消費者需求及時對宣傳活動戰術及以后的產品研究進行調整;F、社區服務營銷常規化、規范化、系統化,使各個點成線,線成面,相互呼應,形成一定的轟動效應。
社區服務營銷實踐中關鍵有兩部分:消費者數據庫的收集、建立、更新。消費數據庫的應用,包括先分析目標消費人群,針對目標消費人群采取有針對性的促銷及開發,新的消費者和發掘老消費者的重復購買力。
社區服務營銷相對成功的有山西的絡欣通,在4年時間達到每年4-5億元的銷售,由于服務還不徹底,因此后勁兒不足;西安交大心榮一年從零回款到4000多萬元,不做廣告,不作醫院,讓同行驚奇不已。
二元構架,它是通路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減少了中間環節,強化了網絡的深度。當然在現今市場還依然是創新渠道與傳統渠道并存的時候,但已有許多企業已經積極進入新興通路領域,在許多市場上逐漸成為了主要分銷渠道,因此及早占位,必將為他們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渠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