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龍
專家點評其實不管是王穎還是劉先生,他們都得了一種貌似心臟病的“心臟神經功能失調癥”,又稱軀體化障礙。這是一種心理障礙,并不是真正的心臟病。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經常覺得心臟不舒服,但經檢查又一切正常。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在心臟內科門診室,有2/3的病人只有感覺而沒有器質性的疾病,覺得自己有心臟病,但并沒有真正的心臟病。
近年來,心臟神經功能失調的病人呈現明顯上升勢頭,比以前幾乎多了一倍,尤其是學生和白領人士,這些病人經過心電圖、 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監測,基本排除他們有器質性心臟病可能,一些癥狀主要是心理問題所引起。有數據顯示:即使是所有的軀體危險因素聯合作用,也僅有 50%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性。所以,心臟病研究者應該關注其他變量:社會生活環境、應激、運動量等社會心理因素。
患者為什么會有類似心臟病的感覺呢?這是因為當人處在極度緊張、焦慮或疲勞狀態時,植物神經系統會出現調節性反應,諸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蠕動加快、出汗、發抖、背部緊張、心神不寧、失眠等,這些反應在緊張源消失后也隨之消失。但是,有些性格內向、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猶豫不決、對自身過分關注的人會對自己原本正常的反應產生緊張和恐懼,反而又加劇了這些癥狀,形成惡性循環。
對心臟系統的神經官能癥患者來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把治療心臟病的藥都停了。不要相信感覺,要相信儀器檢查的結果,根據醫生的診斷服藥。
其次,要適度地運動。人在緊張時心臟有反應是完全正常的,就像百米沖刺后心臟會狂跳、血壓會升高一樣,誰也不會害怕此時的異常反應。正常人與神經官能癥患者的不同在于,正常人緊張就緊張,完全接受自己的正常狀態;而神經官能癥患者是對自己的緊張反應感到緊張,心里認為自己就不應該緊張,認為緊張是很丟面子的事,拼命克制自己的緊張反應,但人的緊張、焦慮反應卻是越控制就越加劇。要學會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不要整天想自己的心臟,越想心臟的感覺越不好,要把注意力指向外界,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心情開明、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