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炮
藥引,又稱引藥,具有“引藥”藥歸經、增強療效”的功用,有時還兼有調和、制藥、矯味等功效。藥引雖是中成藥的配角,但并非每個方劑中必有藥引,也并非任何藥都可做藥引,需要辨證施治、靈活用藥才能提高療效,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現將常用的藥引及其作用介紹如下:
大棗湯能補脾胃、益氣生津、和解藥毒。醫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等癥,均宜以大棗湯為藥引,一般用棗5-10枚,水煎取湯送服中成藥。如治療脾虛腹瀉可用大棗湯送服人參健脾丸等。
生姜湯有散風寒、解表止咳、溫中散寒之功。用于治風寒感冒、陰寒胃痛、吐瀉腹痛的中成藥常以此為藥引。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取湯,即為姜湯引,用以送服治療相應病癥的中成藥最為適宜。
大棗生姜湯常將大棗、生姜同煮做藥引,可補益脾胃、增加食欲,從而促進藥物的充分吸收。
紅糖水有補血散寒、祛淤之功效。常用于婦科血虛、產后惡露未凈、乳汁稀少、口干嘔吐、虛弱血痢等,可取紅糖10—30克沖開水送服中成藥。
藕汁有清熱涼血、止血等功效。如用它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頗佳。用時取鮮藕200克洗凈,切碎,加入涼開水少許搗爛,用紗布包裹擠壓取汁,每次飲半杯,約100毫升即可。
蘆根有清熱、生津、止渴、止嘔的作用。治外感風熱或痘疹的患者,可用蘆根10~15克,煎湯送服銀翹解毒片、小兒回春丹。以鮮蘆根為最佳。
燈心草甘淡微寒,人心、小腸經,能利尿通淋。治療心火亢盛、小便短赤,用燈心草一小把為藥引頗佳。
黃酒酒性辛熱,能溫通經絡、發散風寒,治風寒濕痹、腰腿肩臂疼痛、閉經及產后諸疾、跌打損傷和瘡癰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藥,可用溫酒送服。如黃酒和寒性藥同服,可緩其寒;與熱性藥同服,可舒經活絡。服用時,一般取黃酒15~50毫升溫服,如用作祛風除濕、舒經活絡,可用黃酒送服活絡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可用黃酒送服七厘散。用酒作藥引,可根據性別、體質、酒量等情況調整用量。
米湯具有補氣健脾、養胃益腸、止渴、利尿等功用的中成藥,以米湯送服即可起協調作用。藥性苦寒的中成藥較難消化。米湯為浮于湯面上的稠油狀液體,以米湯送服可減少苦寒藥對胃腸的刺激。一般用小米或大米即可。用時,取煮飯時湯汁,不拘濃淡及用量。
蔥白湯有發汗解表、解毒散結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及陰寒內盛癥,一般用蔥白2~3棵,切碎煎成湯即可送服。
淡鹽湯鹽味咸性寒,可引藥入腎,有強筋骨、軟堅散結、清熱涼血、解毒防腐功用,故宜用淡鹽湯送服補腎中成藥。此藥引適用于腎陰虧損引起的腎臟病癥,如虛弱乏力、陽痿遺精、腰痛發稀者。一般用鹽2克,加250毫升水溶化即可。
蜂蜜水 味甘平,含多種營養成分,主補虛,有補益和中、緩急解毒、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等功效。治療肺燥咳嗽、腸燥便秘、胃十二指腸潰瘍等中成藥,以適量蜂蜜沖水送服為佳。
食醋性味酸,有散淤止痛、解毒、殺蟲等功效。常用于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等癥。用時取醋2湯匙左右,沖開水半杯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