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實施中性的穩健財政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向公共財政目標逐步過渡的關鍵時期,加大財政公開力度是實現中國財政改革目標的首要前提和重要措施。4月初,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關于財政政策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強調,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財政部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項目資金投向結構,著力加強農業、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建設、公共衛生、教育科技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此講話反映了我國實行公共財政的政策取向更加明確。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公共財政策略,因為,它的意義實在深遠而又重大。
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我國從計劃經濟走過來,在體制的轉軌過程當中,容易看到政府一定要管經濟的思維方式,政府的職能是促進經濟發展,其實,這應該是政府職能的一部分。而很多政府官員、政府部門認為管經濟就是上項目,要投資,這是一個思維定式。但是,政府這樣做不適合市場經濟的體制運行規律,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之所在,現實中轉換政府職能的難度卻很大。
目前,公共財政建設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這得益于建立了一個公共財政的平臺,即,1998年提出公共財政的體制框架建設目標后,近幾年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財政從競爭性領域中逐步退出,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財政上的錢更多的往公共方面投入,而不再專注于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特別是競爭性領域的生產經營。這樣的事態下,政府投向于盈利性領域的支出出現了減少。進入2005年,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當中,財政領域所推出的事項,一個是讓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取消農業稅,增加農民補貼,專門投向于農業的公共設施建設支出加大。稅收制度中,在財政的轉移支付規則上,開始專注于調節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財產稅制的構建,甚至包括消費稅等等。這些變化都是在公共財政的平臺上所發生的變化。必須認識到,只有財政支出到位之處,才是政府職能履行之地;只要在財政收支運作逼近公共化的目標,才能在資金的牽動下,使政府的職能向公共化的目標轉換。
規范政府收支行為
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政府收支行為一直處于不規范的狀態,因為規矩不多。目前,在公共財政建設的大旗之下,推出了一系列有關財政收支方面的舉措,如,通過費改稅和稅費改革,使政府收支行為得到進一步的規范。首先,政府部門要新出臺某一個收費稅種的時候,人們首先懷疑是不是亂收費,明文規定的才可以收,這就是一種進步。其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部門之間的資金運作,錢的管理,由整個國庫部門統一管起來。任何一個政府部門發生某種支出的時候,國庫部門不僅能夠掌握,而且還可以及時地調整,甚至還能夠把各個政府部門的經費余額集中加以調配。政府采購、部門預算制度、收支兩條線制度等都是在公共財政的棋盤上謀劃推出的有助于規范政府收支行為的改革。
加快國家政治文明建設
公共財政建設,就要想辦法連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之間的關系,搭建一種相通的橋梁是關鍵之所在。橋梁軌道在哪?公共財政運作是一個。公共財政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公共服務型政府收入支出,或公共部門的收入與支出都是公共的。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世界范圍之內出現了一種思潮,叫做新公共管理運動。新公共管理有別于以往的思維,就是把政府放到市場運行當中看待政府。在這樣一種認識當中,政府實際上被界定為產業,不是把政府理解為天生的管理者,而是從市場經濟的運行當中提出了對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的需要,然后有了政府的職能部門,把它作為一種需要和供給之間的關系來考慮。由于政府所提供的主要是公共品或服務,因而,政府部門也定義為公共物品或服務業。實際上是把政府部門的職能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掛在一起,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連在一起。有了這樣相通的橋梁,放到中國建設背景條件下,可以有理由說百姓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肯定會被極大的調動起來。
以公共財政為平臺簡單思考一下政府每年的預算報告,不管是書面報告、紙面報告,有多少人真正去看報告呢?實際上這是百姓最值得關注的事情,因為預算的收入與支出,和百姓具有直接的關系。這種關系是與錢掛鉤的,別的方面的事情可能不那么容易觸動百姓的神經,但是錢最容易觸動他們的神經。由錢所掛上的預算的鉤最牽動人心,關鍵是要讓預算體現出公共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