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在我國走了20年的歷程,按理講,人們對公共財政這個字眼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但現實是人們對公共財政的認識上往往產生歧義,高培勇教授認為主要有三個表現:
第一,簡單置換。很多黨政部門推出的文件、媒體發表的文章,在使用公共財政的時候,把“公共財政”作為以往財政字眼的替代。于是,財政工作變成了公共財政工作,財政收支變成了公共財政收支,這對公共財政本身并未賦予什么實質意義。財政一詞本身就包含有公共收支或公共收支活動,僅僅把財政置換成公共財政是畫蛇添足的行為。所以,公共財政的意義絕非做這樣簡單的概念置換所能涵蓋的。
第二,公共財政和國家財政做了定語上的替換和改換。凡是過去使用國家財政的地方,現在大都被換成了公共財政。以往所說的國家財政包括中央財政和各級地方財政在內的一個組合。而公共財政當中的“公共”二字顯然指的是財政收支或財政收支活動的性質是公共的。將兩者簡單地加以對應,有很明顯的意義差別。
第三,把公共財政的建設理解為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因為,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們國家的財政支出相當的部分都是用在生產建設方面,而現在搞市場經濟,財政應當更關注公共事項。公共財政建設有利于財政逐步縮小在生產建設領域的投入,更多的轉向公共事業。僅僅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是不可能把公共財政建設的目標實現的。公共財政的建設,實際上包括收入,包括支出,包括政策,包括體制在內的整體財政運行格局的根本性變革。所以,公共財政建設的意義也決非能夠簡單地用調整支出結構所能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