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菁
[摘要]筆者就完善會計監督提出八點建議:
一、要正確認識會計監督的重要地位
《會計法》強調內部會計監督的目的在于:要把違法違紀行為首先遏制在會計工作初始階段;不能將不法行為放縱到發生并鑄成事實后,再寄希望于社會中介機構去審計、財政等執法部門去查辦、社會和政府的監督上。這樣做,將減少大量社會成本。由此證明,會計立法的精髓在于強化會計工作內部自身法律監督,即用權力制約權力。如果不承認會計監督的法律地位這個客觀事實,則無異于否定《會計法》。只有正視會計監督的法律地位,單位負責人才能嚴格自律,遵守會計法,維護會計法,杜絕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干其隨心所欲的事;與會計工作相關的責任人員才能時時、處處把《會計法》奉為圭臬;所有會計人員才無后顧之憂,才能說真話,依法辦實事。只有如此,才能確保貫徹實施;才能有利于宏觀經濟決策,維護公有經濟和社會公眾利益,促進廉正建設,做到弊絕風清。
二、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體系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會計監督能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會計體系逐漸完善過程中有法可依的基礎。新《會計法》的實施,為從源頭上防止會計監督弱化,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確了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的執法職責和權限,并且加大了處罰力度。新的會計準則的出臺,不斷完善著我國會計體系中的不足,給會計人員依法行使會計職能提供了法律武器,也為會計人員行使會計職權提供了保障。
三、提高企業負責人的監督意識
強化監督意識,特別是要增強企業負責人的監督意識,使其認識到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重要性。近幾年,會計監督職能弱化,財經違紀行為不斷發生,主要是企業負責人對財經法規觀念淡薄,沒有把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頒布的會計制度放到國家法律高度去認識。在一些企業“人治”大于“法治”,企業負責人指使財會部門出據虛假或隱瞞重要事項的財務會計報告,利用職權侵吞國家資產。為此新《會計法》特別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內部監督制度作為企業會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經營者必須對其運行成敗負責。
四、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企業會計人員具有對會計活動和經濟活動進行監查和督促的職能,所以在會計監督的過程中,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是直接影響企業監督工作能否有效行使的關鍵。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必須使其具備較強的法制觀念,這樣才能在國家會計法律體系下真正履行會計人員的職責。優秀的會計人員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會計人員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具有客觀、公正、嚴謹的工作態度,并且敢于堅持原則和勇于執法,在處理會計事務中堅持秉公辦事。會計人員要努力學習,不僅要懂得業務知識,還應具備參與管理、決策、進行分析的能力,以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全面提高會計工作水平。
五、建立對會計違法行為的約束機制
要用法律、行政、市場、經濟等手段,規范約束會計主體的行為,推進財務會計誠信體系建設。建議盡快完善會計法規,明確執法依據,以利于執法機關對違法造假行為的制裁;引入民事賠償制度,明確造假者經濟上的賠償責任,通過訴訟程序迫使造假者退出非法所得,增加違法人員的追假成本。財政部門要在《會計法》賦予的職權范圍內,加大對單位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及直接責任人的查處力度,將處理事與處理人相結合,改變以往對違法違規部門對事不對人,屢查屢犯,屢禁不止的局面。對一些典型的案例在媒體公開曝光,營造會計工作法制氛圍。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業、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會計信用評價系統,通過制定會計信用評價規則,協調稅務、審計等部門搜集整理會計信用信息,建立會計信用檔案,加強信用軌跡跟蹤,并開設會計信用網站。隨著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信用信息的搜集、評價、發布可交由信用中介機構承擔,財政部門著重做好監督工作。可通過報刊、電視、公共網站等媒體進行定期公示,并實行紅、黑榜制度,增加對會計造假者的輿論壓力,促進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建設。
六、實行會計人員職業化管理
會計人員的職業化是解決“企業會計主體論”下國家利益易受侵害的有效措施,會計人員職業化管理后,其任職資格的取得、業務考試、工作考核、后續教育等統一由“會計職業協會”或類似中介組織負責,會計人員擇業實行“會計職業協會”推薦,與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企業只需向負責會計人員管理的機構繳納聘用費,不直接向所雇用的會計人員支付任何費用,會計人員的工資、福利等由管理機構根據工作能力等支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消除會計人員害怕遭打擊報復的顧慮,使其以相對獨立的身份對企業實施必要的會計監督,公正地維護各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一定的優勝劣汰機制,又可以促進其業務素質的提高,更好地為所服務的單位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
七、健全會計監督機制
良好的會計監督機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完整的能滿足企業處理經濟業務需要的會計機構;二是該機構內部分工明確,盡快規范企業的會計機構,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能夠依法獨立處理企業各項會計業務的經濟管理部門,避免企業財務由少數領導說了算的情況,同時,還應遵循“職務恰當分離、審批手續合理、憑證記錄充分、業務獨立檢查”的原則,制定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明確機構內部每個人的具體職責,做到“分工具體,職責明確”,以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
八、建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保護體系
即以企業法人或主要負責人為核心,由財務負責人(如財務總監等)和一般會計人員參加的多層次財務會計責任制.一般財務會計人員對財務總監(或經理)負責,保證記錄完整、憑證有效、計量合規;財務總監(或經理)對領導或經營班子負責,認真審核會計資料,確保賬證、賬賬、賬表相符;企業領導則要為財務部門行使監督職能提供便利和支持,并要對利益相關者負責,保證披露的信息客觀、真實、可靠,實行會計信息質量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鉤。若有違反財經紀律的現象或會計信息失真,則應按職位大小首先追究領導或經營班子的責任;其次追究財務總監(經理)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通過建立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促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真實可靠,會計報表才能恰當反映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