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紅
[摘要]本文結合我校實施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作一些初步探討。
自1999年以來,隨著普通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尤其是辦學規模已經達到萬人以上的地方普通高等學校,原來針對2000-5000人在校生規模設計的“統一核算,統一管理”校內財務管理體制已經明顯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改革高校現行的校內財務管理體制,使之與大眾化教育相適應,與開放辦學相適應,已成為當前高校財務管理改革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地方普通高等學校擴招后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資金投入有限,辦學經費極其緊張。西部省區相對于內地沿海地區來說,由于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地方財政收入總量較小,因此投入高校的經費也比較少。生均財政撥款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些學校甚至不足2000元,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而且收費標準普遍低于4000元,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的“兩低”,造成普通高等教育只能在教學成本以下運行,形成了“吃飯靠財政,發展靠貸款,運行靠學費”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證教學質量不滑坡是非常困難的。
(二)用貸款謀發展,學校教學經費緊張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大規模擴招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在財政資金投入不能增加的情況下,學校只能靠貸款增加教學設施的投入。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在10000人以上的學校,其貸款規模一般在2億元左右,僅每年的利息負擔就達1500萬元以上,學費收入的30%左右要用于支付貸款利息。這使得維持教學運行的經費更加緊張。
(三)校內教學單位學生規模的增大,客觀上要求管理重心必須下移,給教學單位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擴招后校內教學單位的學生規模從過去的300人增加到了目前的1000人左右,有些大的教學單位的學生人數甚至達到了2000人。過去實行的統一集中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必須將人、財、物的管理權部分或者全部下放到教學單位,才能實現有效管理。
面對擴招所帶來的教育資源匱乏,教學經費緊張,教學單位規模擴大的局面,如何提高資金和教學設施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是西部地方普通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與設計
根據上述的分析,地方普通高等學校校內財務管理體制要解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一方面要堅持學校對財經工作和財務活動的統一領導,完成事關學校發展的重大項目的建設任務;另一方面又要調動校內教學單位理財的積極性,下放財務管理權,擴大教學單位自主理財空間。也就是要在“統一管理,集中核算,”和“統一管理分級核算”兩種校內財務管理體制中找到一個結合點,使學校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設計思路。1.改革要以調動校屬教學單位理財用財的積極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果為總體目標,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打破教學單位“等、靠、要”的思想意識,逐步形成教學單位事權、人權、物權與財權相統一的運行機制,以改變教學單位只單純“用財”,而不“理財”,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局面;2.按照財務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則,進行校內財務管理體制的總體設計。即將財務管理的重心下移到教學單位,把部分資金使用和管理權下放到院級財務。同時還不能允許教學單位單獨設置財會機構,教學單位的全部收支必須集中在校級財務機構進行核算,并在校級財務機構監督之下運行。
(二)校院兩級財務管理的職能劃分。校級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能是從總體上進行資金預算,監督教學單位的資金支出,通過制定資金使用制度對教學單位的資金來源和使用進行宏觀控制。具體職能有1.編制學校年度財務預算和決算,強化學校對資金的預算功能。2.統一財務收支計劃,強化收入來源的統一管理和收費管理。3.制定全校統一的財務規章制度,強化全校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4.統一調配學校教學資源,加強學校專項業務管理。5.對全校財會業務工作實行統一領導;6.制定校內資金分配和管理辦法。
院級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能有:1.在學校統一財務收支計劃和資源配置下,有權對學校下達的預算經費和分配的資源進行統籌安排和使用。2.在學校統一財經政策和財務規章制度下,有權制定財務規章制度的實施辦法,在不違反國家和學校統一財經政策和財務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和加強財務管理需要,制定各種管理條例和具體實施辦法,但應報學校批準和備案。3.在學校統一財務業務領導下,有權管理本級財務業務。
三、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
(一)建立校院兩級新的撥款制度。根據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建立生均撥款加專項業務撥款的資金撥付制度。學校可按學費3500元的三分之一的額度,將教學業務經費下撥到教學單位。另外,根據教學單位的教學需要撥付一定的專項資金,如實驗低值耐用品專項、實驗儀器設備專項等。
(二)建立校院兩級辦學費用分擔制度。實施校院兩級撥款制度后,教學單位承擔的辦學開支主要有:1.教學設施使用費,包括:教室、實驗室使用費、教學儀器設備使用費、實驗實習場地使用費等;2.教學水、暖、電費,其中教學設施每年的采暖費學校補貼一半,教學單位承擔一半;3.部分教學儀器設備的購置費;4.教學單位占用的教學實施與儀器設備維護費;5,教學單位的課時津貼(課時費);6.承擔除博士研究生培養以外的教師培養費;7.學生活動費用;8.實驗耗材及學生實習費用;9.教學差旅費;10.行政辦公費用等。
學校承擔的辦學開支主要有:1.公用教學設施的建設費及貸款利息;2.絕大部分的教學儀器設備購置費;3.全校教職員工的工資;4.公用教學設施的維護費;5.學校行政職能部門的業務經費(包括崗位津貼、差旅費);6.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費用;7.行政辦公實施的水、暖、電費;8.重點學科建設經費(包括重點實驗室建設及運行經費);10.特困生補助經費;11.其他開支。
(三)下放財務管理權,實現管理中心下移的目標。將教學經費下撥到教學單位后,這部分經費的使用權和管理權就全部交給了教學單位的主管領導。同時,教學單位通過二級教代會制定本單位的財務管理的制度,以確保資金的正確使用。教學單位根據管理的需要設置經費核算員,負責本單位的經費核算工作。
(四)建立統一核算的報賬制度。學校為每一個教學單位在內部銀行開設資金核算賬戶,用于核算教學單位計劃內(校撥經費)和計劃外(創收經費)收入和支出。教學單位的一切支出由主管領導一支筆簽字
后,在資金核算賬戶報賬列支。
(五)建立教學經費監督機制。主要監督措施有以下幾個:1.規定教學投入的比例,教學單位必須將校撥經費的35%用于教學(不包括課時津貼),其中直接用于學生的教學經費不得低于15%,并且在資金賬戶中專項劃出,以確保教學的正常運行,同時規定計劃外收入的20%要用于教學;2.建立教學單位財務公開制度,要求教學單位每年必須將本單位的財務收支情況,向本單位張榜公布,接受教職員工的監督;3.建立定期和離任審計制度,學校規定每隔一段時間要對教學單位的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內部審計,教學單位主管財務的領導在離任后要接受學校的審計;4.以廉政責任制的形式,監督和規范教學單位資金使用;5.建立教學單位資金使用和管理的規章制度,以規范教學單位財務收支活動。
四、校院兩撮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效果評述
(一)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了學校內部教學單位事權、物權和財權的相對統一。教學單位是學校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的主體,過去學校賦予教學單位的責任很多,但是沒有賦予其相應的物權和財權,教學單位在從事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的過程中,既不能調動所需的設施和實驗儀器設備,也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只能是“學校給多少錢,就辦多少事”,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的效率比較低。
(二)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調動了教學單位理財用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過去教學單位在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中存在嚴重的等、靠、要觀念,實施生均撥款和財務管理權下放后,教學單位打消了“建設等學校,發展靠學校、運行向學校要”的理念,已經把工作思路轉向怎樣通過開源節流用好現有資金。實現了教學單位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平衡的改革目標。
(三)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了教學資源在全校范圍內的有效配置,提高了資產的使用效率。過去教學單位都在想方設法多占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學校實施教育資源有償占用制后,教學單位占用的教育資源越多,向學校交納的資產占用費就越多。因此,教學單位從降低自身辦學成本的角度出發,已經把財務管理的工作目標轉向了如何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并使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在教學科研的刀刃上,為本單位教學、科研工作的正常運行及發展提供保證。
校院兩級財務管理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達到了改革的目的。但是,由于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學校類別也不相同,因此,在選擇校內財務管理體制時,要認真研究校情,依據校內財務管理體制的改革目標來制定改革方案,切不可盲目照般別人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