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晶
本文是渤海大學2003年教改項目《財經管理類專業計算機課程“一體五化三層次”教學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高校的財經管理類專業十分重視計算機教學,這早已達成共識,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各校所設置的教學內容以及學時安排還相差很遠,急需有一種科學、規范的教育模式指導計算機課程教學。筆者認為,開展財經管理類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對于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乃至保證和促進財經學科教育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信息化浪潮;中擊著社會經濟的每一個角落,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理論、實務和會計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適應電子商務、數字化管理以及網絡企業形態發展需要,財經管理類專業急需有一種科學、規范的教育模式指導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大力開展計算機教育是我國已經確定的基本教育要求,我們看到了近些年計算機教育的快速發展,也感受到了財經管理類專業計算機課程設置對發展財經管理類教育起到的關鍵作用。本文結合渤海大學財務管理專業計算機類課程設置的經驗,對實施“一體五化三層次”教學模式的主要思想和具體措施進行論述。
一、加強財經管理類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我國加入WTO后,高校的財經管理類專業十分注意計算機與專業課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不同程度的大比例增加了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對財經管理類計算機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與深入,這種課程設置暴露出諸多問題: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中計算機課程比例過小,且具有隨意性、無序性、過時性,嚴重影響了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從深層次考慮,需解決以下問題:一是教學手段現代化問題;二是師資隊伍素質化問題;三是教材建設系列化問題;四是教學管理網絡化問題;五是教學研究理論化問題。
因此,為適應企業管理現代化的要求,應用系統化的設計思想,在財經管理類專業中設置即相對穩定又具有動態內容、具有前后銜接順序的計算機課程,并注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將多學科的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畢業生有著廣泛的就業前景與發展方向,學有所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是本課題的宗旨。
二、“一體五化三層次”教學模式簡述
(一)“一體”是指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設計科學、先進實用、易于操作和移植的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二)“五化”是指為了更好的貫徹實施這一課程體系而需要配套完成的目標
1.教學手段現代化。現代的很多計算機課程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使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根本無法滿足課程要求。可以采用大屏幕投影、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形象地層示內容的變化過程,能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增強課堂上的師生交互性。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提高記憶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加授課內容量,對于選學內容可以使用網上教學。
2.師資隊伍素質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現代化首先要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保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現代計算機和會計信息化的理論,為開展網絡財務教學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開展教師新技術培訓,更新教師知識結構,實現由單機環境向網絡環境、由局域網模式向互聯網模式、由集中數據處理向分布式數據處理、由VFP開發工具向VE開發工具的轉變。會計專業與計算機專業的教師要相互幫助,通過組織研究一些課題和開發一些軟件項目,為教師提供信息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使得原來兩個不同專業的教師能通過課題的開發研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并能共同承擔會計專業教學中計算機類課程的建設與教學。
3.教材建設系列化。教學資料的系列化建設是計算機教學得以提高的基礎。目前,我國計算機類教材雖然品種繁多,但信息化方面的教材還是比較匱乏的,適合會計專業教學的計算機類課程的教材就更少了。有的課程不得已選用計算機專業類教材,在課時、教學內容、實驗環節上都可能存在一些問題。要提高計算機類課程的講課質量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盡快開展教材的建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規范性和合理性,這樣才能科學指導財經類專業的計算機教學。
4.教學管理網絡化。實現各種教學資料的網絡化管理,達到資源最大共享。由于信息化教學范圍廣、內容雜、門類多,手段更新快,一些電子書籍、課件、部分課程的習題,通過局域網絡、校園網、互聯網向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任何機房開放的時間內靈活的進行這些科目的學習,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橫向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5.教學研究理論化。通過教學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以理論指導計算機教學實踐。例如財務管理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要與計算機課程、會計課程有教學上的連接說明,在每一環節前向學生說明涉及的計算機與會計的相關知識,以便學生能進行參考,補缺補漏。教學過程中應全程貫穿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與手工會計系統的區別與聯系,注意隨時進行兩者之間的比較,相互印證說明,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計算機會計系統的運作過程,與所學會計知識融會貫通。經常進行一些課堂討論,可以對學生在上機過程中或編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三)“三層次”是指在課程體系中計算機課程的設置
第一層次:在基礎課中設置。計算機基礎知識,是對全體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所設的課程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這是本科生必修的,目的是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在這兩門課的教學中,注意發現和培養在計算機學習上顯示潛質和特長的學生,以為第三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當然,不同的專業各自背景和優勢不同,所側重的基礎教學也各不相同,應采用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教學模式。
第二層次:在專業課中設置。專業課是專業中最為基礎的,處于核心地位的課程,這類課程在各個財經管理類專業中大同小異,主要設置高級語言以及專業軟件方面的課程。所開的課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統》,《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數據庫編程與實踐》。目的是掌握系統設計的思想與開發工具,能夠進行會計軟件的開發。
第三層次:在選修課中設置(包括選修課程和自我設計課)。對于選修課的設計可以靈活多樣,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選擇,課程設計應注意既與專業融合又具有實用性與前沿性。同時,課程設計可以涉及范圍更廣泛、分支更細化,這樣就給學生一個涉及與專業相關分支學科知識的一個良好機會。這類課程包括一個課程群:《計算機網絡》,《網頁制作》,《會計軟件設計》,《會計軟件模擬》,《電子商務概論》,《網絡財務》,《網絡審計》,《C語言》。
三、實施“一體五化三層次”教學模式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一)課程設置應遵循系統性、銜接性原則
課程設置不僅要考慮到專業的發展方向,同時要考慮到知識的銜接與融合,形成一個體系。計算機課程設置時應由淺入深、前后銜接,達到對計算機基本理論及應用技能的掌握。課程設置可參照下表:

(二)改進教學方法
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無論是相關理論的理解還是應用軟件的掌握都離不開計算機實踐,因此計算機教學必須堅決避免枯燥、呆板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師生互動的教學形式。
(三)采用多種考核方式
財經管理類專業計算機課程大多是以實踐為主的課程,考試主要檢驗學生動手能力與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改革考試方式,加大實驗部分的考試比例就格外重要。理論部分實行“考教分離”制度,實訓部分實行“操作驗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