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琴
[摘要]新《條例》的實施,對規范云南省會計工作,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都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將成為當地會計工作重要的行為指南。
于2004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會計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基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云南省財會法規建設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在總結本省會計工作和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社會上聲在的“會計誠信危機”和當地會計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頒行的、對財會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強制力作用的地方性法規。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有地域特點。《條例》的頒行和實施將對云南省加強經濟管理,規范會計行為,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市場信用體系,保證會計資料的合法、真實和完整,維護經濟秩序產生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制定這部《條例》的現實意義,以及它對云南財會工作的直接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定《條例》的現實意義
1997年1月14日頒布實施的《云南省會計條例》(以下簡稱為“舊條例”)是依據1994年修訂的《會計法》制定的。1999年,國家對《會計法》進行了重新修訂,使得舊條例在很多方面的規范都與《會計法》不一致。在轉軌時期,由于利益的驅使,一些單位負責人違法干預會計工作、部分地方和單位出現了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人員執法環境差、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等現象。在國有企業,由于市場和制度缺陷,“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這為假賬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權與法的錯位,政府財務管理由微觀向宏觀的轉變,為私人欲望的滿足創造了一定條件,有的企業為達到偷逃國家稅收、完成上級任務、負責人出政績等目的,不惜采用轉移收入或費用,隨意變更會計報表合并范圍,人為調節利潤,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報表等違規手段操縱會計信息。新會計法工宏觀上對全國的會計工作進行了規范,但在微觀操作層面上,單位財會工作要求有關法規應更為細化,才具有現實意義。《條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是對《會計法》的細化。雖然說《條例》是在舊條例基礎上修訂的,但可以說它是脫胎換骨的。《條例》的修訂和完善,是與云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相適應的,體現了立法與改革發展相結合。
二、《條例》對單位財會工作的強制力作用和指導意義
(一)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在(條例)總則中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資料的合法性、真實性和完整性承擔法律責任;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行使會計職權受法律保護”。據統計表明,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情況的發生,在很大比例上出自于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疏于管理和監督,有的甚至指使、授意、強令或暗示會計人員違法處理業務。在正常情況下,會計人員除自身業務素質不高不能正確處理賬務外,若不是屈于壓力,極少有人會人為做假。有的單位負責人由于法制觀念淡薄或受某種利益的驅使,把會計人員依法辦事與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擴大企業自主經營對立起來,會計人員“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一些敢于堅持原則、認真發揮監督職能的會計往往不能長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輪崗”,甚至被辭退等。《條例》的實施,改善了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執法環境,保護了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從源頭上扼制了虛假財務信息的產生。同時也糾正了舊條例中規定的、由財會人員來對單位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完整性負全責的不當條款。
(二)明確了單位應當設置會計機構和建立內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條例)規定單位應當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會計人員,不具備單獨設機構的應委托具有會計代理記賬業務資格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這樣避免了大單位不重視會計工作,小單位隨意找一個會計人員做賬等不規范行為帶來的一系列后患;另一方面,《條例》規定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崗位牽制、業務稽核、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等內部控制制度。眾所周知,在查處的涉嫌經濟大案要案、審計反映出的單位各種貪污、挪用公款造成的資金流失案件中,除個別情況屬有法不依、有規不守,領導強制調撥資金外,大多數情況是由于單位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自私的,缺乏自律的,一旦缺乏監督和控制,私欲將會膨脹。試想,對一個單位來說,如果實行一支筆簽字,又沒有一套完整的資金調撥、經費開支及投資決策核批程序,任何資金調撥一個人說了算,長此以往怎能不出事。對一個會計機構來說,如果會計和出納不分或出納保管所有的財務印鑒章,這就為出納人員隨意轉款、取款提供了方便;如果每月的銀行對賬單不由會計及時核對清楚,即使出現不正常情況也將不被發現。對一個大單位來說,資金流量相當多,如果財務上沒有相應的稽核崗位,會計和出納合作作案的可能性就大。由此可見,《條例》對這方面的規定是相當必要的、及時的,也是具有強制力作用的。
(三)明確了正確的會計核算辦法
《條例》規定單位應當依法設置賬簿進行會計核算,并對經濟業務辦理程序、審核手續、憑證填制和報表編報的規范性及會計檔案的保管等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規定。由于會計工作涉及到所有的經濟組織,會計人員眾多,素質參差不齊。在云南,有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培訓,因此,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也是很正常的。由于會計人員非專業化現象普遍存在,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一些單位會計工作僅停留在一般的記賬、算賬、報賬的淺層次上,財務基礎工作薄弱,難以做到合理、合法、全面、準確;由于對會計管理工作認識不到位,以“做好賬、管好賬”為標準的會計工作考核使內部管理制度形同虛設,有的連做好賬都辦不到。《條例》的實施,將促使單位更進一步重視會計基礎工作,通過對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技術和管理咨詢等方式,促進會計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計量準確、填制憑證和報表編制規范、切實做好財務基礎工作,使之提供的財務信息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做到合法、全面、真實、完整。由此可見,《條例》對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條例》明確了相關部門和單位對會計工作的監督職責和違反(條例)的罰則
(一)明確了財政等部門對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職責
(條例)明確規定財政部門應當建立會計監督制度,強化執法監督和檢查;審計、稅務、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應當依法對單位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的確,再健全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脫離了相應的督促落實和監督檢查,其執行效果都不可能理想。要規范會計行為,加強財務管理,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使《會計法》、《條例》以及相關法規落到實處,除了代表政府執行監督職能的財政部門和行業自律外,社會監督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單位在辦理注冊登記、大額劃款、取現、稅收征繳、證券投資、社會保險等業務過程中,沒有審計、稅務、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負責任的監管,單位出問題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如果會計人員依法對單位財務工作實施監督管理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沒有地方投訴,或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會計人員迫于壓力也不敢再正確行使職權,要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就是一紙空文。因此,《條例》的頒行,保護了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改善了會計人員的執法環境,為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準確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明確了違反《條例》的相關法律責任
《條例》明確規定了單位不按《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處理業務;聘用不具有代理記賬資格的會計人員代理記賬;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監督部門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違法違規行為應受到的法律制裁。這些規定加大了對單位、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監督部門及監督人員違法違紀行為的處罰力度,一改舊條例中只有規定沒有違規罰則而帶來的強制力弱的缺陷。
總之,會計管理是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工作,加強會計工作,對維護市場經濟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