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芳
[摘要]契約存在于企業活動的每一個角落。通過契約簽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信息不對稱,有利于將雙方的業務設置在一個信息差異較小,可以控制的范圍內。盈余管理產生的前提是企業內外普遍的信息不對稱,其充分條件是應計制及公認會計原則的運用,必要條件是企業內報酬計劃與債務契約的簽定。盈余管理主要是處于企業內部信息優勢一方的管理者,為了取得報酬契約中的私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種調整會計數據的行為。對于盈余管理的認識,存在著正面、負面和中性的觀點。
一、盈余管理問題的提出
(一)選擇契約作為基本分析切入點
信息經濟學與交易成本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與原理為認識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各種現象的本質提供了一種分析工具,同時為我們解釋盈余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許多活動主體。典型的有企業與政府,而這二者都與市場關系密切。本文重點將針對企業這一主體展開有關分析,分析的背景是將企業置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其中有能動型政府作用在其間;分析的內容側重于企業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分析的基本工具選擇為信息不對稱。
在企業的一系列對內對外經濟交往中,發生著各種各樣的契約行為。契約的存在,一方面保證企業約定活動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表明了進行業務雙方的信息擁有量的差異。通過契約簽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有利于將雙方的業務設置在一個信息差異基本較小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從企業的契約網絡來看,大致可以勾畫出以下幾條主要契約線路:一是企業與投資者、債權人簽定的報酬計劃、債務契約,在企業內且——以信息不對稱為背景對盈余管理的探究在約定的時間內有效;二是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簽定的供銷和約,在國家《合同法》約束下,條款的執行是強制的,否則違約方承擔法律責任;三是企業與職工簽定的勞動用工合同,在國家勞動法約束范圍內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實施;四是企業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各種強制性契約;五是企業對社會、環境的責任與義務,它可以采取非正式方式,但對于現代企業來講,這已經成為企業的一種約束;六是企業內各級各部門之間的權責分配,其實體現的也是一種類型的契約關系。上述企業與不同主體之間的契約簽定內容各異,而且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包含不同的內容。
(二)簽定契約的根本原因:普遍的信息不對稱
圍繞企業存在的契約網絡,給我們分析企業問題提供了一種工具。作為契約聯結體,應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出現了: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企業雙方或多方為什么要簽定契約?根本原因與目的是什么?契約的簽定在哪種程度上達到了這一目的?契約的簽定又引出了什么問題?
信息經濟學將信息這一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并作出了人類現實社會信息的無處不在與信息的廣泛不對稱是客觀存在這一歷史判斷。信息資源的無處不在提醒企業重視信息,在對各種外部信息的獲取中,企業應該說相對處于被動位置;對于由企業自己生產、運用、傳輸的各種信息,即使在外部有關規范條件下,企業的自主權或者主動權也比前者寬大許多。面對信息資源的廣泛存在及企業的某種信息生產與提供優勢,與企業簽約鎖定一定風險保障簽約方利益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所以,在信息世界里,信息的廣泛存在且普遍的不對稱,是造成簽約的根本原因。如果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可以預見,未來的契約將不復存在,至少契約的內容將發生實質性改變。契約的簽定是以雙方掌握信息以及對未來信息的共同預見為基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個交易的平臺,雙方盡可能消減信息不對稱,或者即使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通過一些具體措施限定信息優勢方的行為,從而保障企業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
將上述討論進一步縮小范圍,即將信息的生產與提供限定在財務會計領域,我們看到:財務會計信息不對稱仍然是導致企業委托人與代理人簽定和約、企業與債權人簽定契約的根本原因。無論報酬和約還是債務契約解決了一定意義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由于契約優勢一方的信息掌握權及現行應計制會計、公認會計原則運用中的主觀判斷的客觀存在,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及其產生條件
在現實的普遍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有者與債權人把資金投入企業后,顯然處于了解企業全面真實經營信息的劣勢,如何解決這一信息不對稱問題,思路有:一是親自參與企業經營成為企業的實際管理者;二是派代表參與企業的經營,監督企業內部管理者;三是通過事前與企業內部管理者簽定契約,以一定的激勵與約束條款緩解信息不對稱可能引發的利益損失。
第一種思路顯然就是企業發展早期的經營方式——業主制。在現代化企業經營條件下,企業規模通過重組兼并不斷擴大,全球化的經營環境已經并且正在塑造著日益增多的跨國企業。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第一種解決思路不能有效實施是顯而易見的。除非企業退回到原始經營階段。第二種思路就是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治理結構的一般安排,投資者通過選派代表進入公司董事會與監事會,董事會與監事會通過一定程序行使決策權與監督權,保障處于信息劣勢的投資者利益。公司治理結構的設計從理論上看,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制衡機制。但在實際執行中,中外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效。原因之一是內部管理者憑借其強大的信息優勢取得了在董事會中的絕對發言權,以至于股東代表成為了形式上的擺設。借助股東代表緩解信息不對稱的機制失靈。于是,內部人公然借助信息優勢侵害處于信息劣勢一方的利益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三種思路是被許多企業實踐著的又一種平衡信息不對稱的方式。董事會作為股東利益代表不直接監督經營者的活動,而是通過與經營者簽定基于經營成果的報酬契約,以此約束經營者行為,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不利影響。這里的經營成果就成為問題的關鍵。現代會計中,衡量企業經營成果的指標主要有營業利潤、利潤總額、稅前利潤、稅后利潤,這些利潤指標的計算有一定彈性,從而為內部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利潤指標的彈性特性,是由現代財務會計的應計制和公認會計原則的運用引起的。應計制下,出現了許多與經濟業務的現金收付不一致的事項,它的確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管理者的主觀判斷;加之公認會計原則給定會計方法的多種選擇空間,二者共同引致了利潤的彈性特性,所以,對于利潤有兩種不同認識:“經濟收益觀”和“信息觀”。前者認為利潤應該就是企業的實際經濟收益。任何人為的判斷與調整結果都是對利潤的操縱。這種認識傾向于現金收付制下的利潤概念,強調真實收益的計量。后者則認為,會計數據(如利潤)不過是據以作出經濟決策信息中的一種,信息觀意
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這一統計特征。
分析以上兩種觀點,對利潤的認識都有道理,但又欠全面。首先,就企業的分期經營來看,每期的經濟收益是確定為現金收付制下的現金凈額還是應計制下的利潤?對現實財務會計而言,取后者符合公認會計原則。但是,如果僅僅把利潤看作一種收入與費用配比的結果,由于收入的確認與費用的配比過程中大量運用主觀判斷,不同的管理人員即使對相似的業務站在不同的關注點上也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斷,這樣各企業間利潤將不具有可比性;由此將導致投資者無法根據各企業的財務報告的合理比較,從而不能引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基于此,產生了約束對外財務報告的公認會計原則,將各企業的生產信息行為統一規范,但是由于各企業實際情況各異,公認會計原則的規定只能要求企業遵循客觀性原則進行應計制的運用,留給企業相當大的判斷空間。其次,信息觀下的利潤概念,認為證券價格變動程度反映了相應程度的信息內涵。因為內部管理人員擁有關于企業真實經營情況的信息優勢,即使各種和約的簽立也不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對稱;而在將擁有優勢的經營信息對外報告過程中,內部管理人員又有進一步的選擇報告信息優勢;雖然應計制及公認會計原則的運用是有條件的,都是在客觀性原則的制約下,但是對客觀性的判斷是一個相對困難的過程。對運用它的管理人員可能存在站在誰的角度基于誰的觀點看待同一問題的不同認識,而對監管企業對外報告的注冊會計師,同樣甚至存在更大的真實性判斷困難,本世紀初美國“五大”事件所相繼卷入財務舞弊丑聞,原因之一就是對被審計客戶的真實性原則運用的判斷失誤。
盈余管理就出現在這個職業判斷空間里。但是,企業內外部信息不對稱、應計制及公認會計原則的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努力及其伴隨的主觀判斷,并不必然導致盈余管理行為的出現。是企業內部契約中的報酬計劃與債務契約直接催生了盈余管理。希利于1985年發表了《獎金計劃對會計決策的影響》,其中對盈余管理進行了著名的實證研究,并得出結論:在進行盈余管理前,經營者擁有關于公司凈收益的內部信息,而外部的利益集團,包括董事會本身都無法準確了解公司利潤,所以經營者就會乘機操縱凈利潤,以使公司報酬和約中規定的獎金達到最大化。為了更精確地測量管理人員操縱應計項目,瓊斯于1991年提出了一個更加精確的方法來估計非操控性應計項目。近幾年,霍桑遜、拉克爾和斯隆研究了經營者為了獎金而操縱應計項目的行為。上述研究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證據表明經營者會利用應計項目來進行盈余管理,以使其獎金最大化。
由此可見,盈余管理產生的前提是企業內外普遍的信息不對稱,其充分條件是應計制及公認會計原則的運用,必要條件是企業內報酬計劃與債務契約的簽定。
三、盈余管理的價值取向
目前對盈余管理的認識,大體存在三種價值取向:
(一)盈余管理是好事。(節省成本、為管理者增加經營的穩定性提供了一種手段、以此增進了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從管理者角度來看,盈余管理是一件好事。客觀的看,由于信息不對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面對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巨大成本,明智的選擇應該是盡量減少信息不對稱,而不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盈余管理給管理者的經營提供了一定范圍內的選擇權——通過選擇改變現金流量的盈余管理手段或不涉及現金流量的盈余管理手段,協助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
(二)盈余管理是中性的。(客觀存在)
大部分學者持這樣一種態度。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客觀存在,會計的權責發生制原則留給管理人員職業判斷空間,準則中備選方法的合法性選擇,造成盈余管理的客觀存在。關鍵問題是要適度運用,在利益驅動下,需要規制一個管理范圍,限制盈余管理的濫用。
(三)盈余管理是不好的。(對信息使用者而言)
對盈余管理手段的濫用,將導致財務報告中的凈利潤信息失去意義。目前國內外許多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就是管理者過度進行盈余管理的結果,最終表現為財務造假、財務欺詐,以致觸犯法律。究其原因:私利的追逐是根源。同時,我們看到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承認個體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權利這一基礎上的,所以關鍵問題由此下移,如何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將追逐私利行為限制在一個合理的框架內,既能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動力規律,保持發展經濟所需的動力不短缺,同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又能在一個合理的規范框架內推進經濟發展。
為了保護處于信息劣勢的投資者利益,在不動搖目前的應計制會計的前提下,我國政府部門應該通過準則制定,對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及有關經濟業務入賬條件作出全面規定。即會計準則應該劃定一個范圍,允許企業在各種可能的方法與政策間進行選擇,這就意味著給出了一定范圍的盈余管理限度。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會計準則整齊劃一地規定一種會計政策與方法,也許可能消除盈余管理,但這是以不顧各企業的具體實際情況而主觀臆斷的做法,違背了會計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同時也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
所以,適度的盈余管理其實是一種權衡——保持凈收益的相對可靠性與成本效益原則之間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