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
軍人是一個頗具英雄主義色彩的職業。說到軍人,人們就會聯想到“勇敢”、“無畏”和“犧牲”等這樣一些詞匯。因為他們從事的工作通常都是最危險的。且不說軍人在戰場上意味著流血犧牲,即使在和平年代,像搶險救災這樣的工作,軍人也常常是沖在最前面的。艱難和危險的環境容易產生英雄,所以,歷史上令人敬仰的英雄多數都有從軍的背景。然而,軍人的這種勇敢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出來的?其實,軍隊在招募新兵的時候并沒有什么評價“勇敢”的手段,雖然有些國家的軍隊在征兵時采用了心理測驗,但其是如何培養的?
目的也主要是對某種潛在能力進行評估,為的是在人力資源配置上能夠盡可能做到人盡其才。顯然,軍人在“勇敢”這一素質上,并不比老百姓具有更多的先天優勢。也就是說,勇敢的軍人不是挑選出來的,而是軍隊這一特殊環境造就出來的。
我們都知道軍隊具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也從各類媒體上看到過軍人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的情景,這其中既有行為習慣和技能的訓練,也包括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平時的遵紀守法和吃苦耐勞,毫無疑問都會有助于提高戰時的作戰效能。但這對于戰場上所需要的那種勇敢犧牲精神來說,還遠遠不夠。
軍人的勇敢不同于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膽,膽大并不等于勇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曾從監獄在押的犯人中招募了一批執行特種任務的潛水艇艇員,但這一嘗試最后卻以失敗而告終。這些罪犯在平時漠視國家的法律,在戰場上他們也同樣會漠視軍隊的紀律。而且這些膽大妄為之徒在戰場上并不比別人表現得更勇敢。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客觀存在的危險時,他對這種危險程度的判斷直接影響著他的行為。在旁觀者看來是極其危險的情境,在當事人眼中卻未必如此。所以,要斷定某種行為是不是勇敢行為,必須考慮當事人是如何看待這一危險的。如果行為者沒有知覺到其中的危險,不論他是沒有能力預見到危險,還是因為他具有非常高的危險閾值,其行為都不能算做是真正的勇敢。因為無知而對自己的行為后果缺乏預見性,再大膽的行為也只能稱之為魯莽。另外,即使意識到危險的存在,但通過對情境和自身能力的評估,確認自己有能力應對,其行為雖然在旁觀者看來十分大膽,但也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勇敢。軍人的勇敢,是指充分意識到了危險的存在,經過評估無法確認是否有能力應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種犧牲精神。
從探險者的身上我們似乎也能看到這樣一種勇敢精神,比如挑戰極限。但探險者的勇敢精神主要來源于自身的個性特征,甚至有人認為他們天生就具有一種冒險需求。軍人的勇敢不是發自于內心的需求,而是在某種責任感的驅使下所作出的一種抉擇。
如果你被問道:“在戰場上,最令人恐懼的是什么?”我想你一定會很快地作出回答:“當然是死亡或者受傷了。”然而,國外的實地調查卻發現,結果并非如此。當軍人們被要求對戰場上的恐懼因素進行排序的時候,列居首位的竟然不是“死亡”和“受傷”,而是“辜負他人”。軍官最害怕辜負他的下屬,而士兵則最害怕辜負他的戰友。在戰場上因為膽小、怯懦或背棄戰友而遭人鄙視,會使人感到生不如死。在一支士氣高昂的隊伍里,這樣的群體壓力尤其強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士兵的勇敢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所在部隊的群體凝聚力聯系在一起的。群體的凝聚力越強,相互依存性越高,群體中的成員就越有可能為了同伴而作出犧牲。
人是社會動物。當基本需要滿足之后,對群體的歸屬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人的自尊和價值感都建立在對群體的歸屬感之上。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心理障礙,無一不是以人際關系的失敗為重要特征。失去了社會支持,在群體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至于被群體所排斥,都足以令人感到極度的恐懼和無助,甚至痛不欲生。而在群體中享有充分社會支持的人,不僅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價值感和力量感,還會對所隸屬的群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于群體中的其他成員也會充滿信賴和尊敬,并且能夠為了實現群體的目標而克制自我,為了信守對上級和對戰友的承諾而自覺地作出自我犧牲。所以,軍人的勇敢體現在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上。群體的凝聚力強,士氣高,充滿著團隊精神,那么該群體的每一個成員的勇氣都會成倍增長。
只有軍隊這一特殊群體才能培養出軍人特有的勇敢精神。我們把軍隊的基層群體叫做面對面群體,學術界則稱之為首屬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共享經驗,共擔風險,共同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他們甚至要共同分享一支香煙或者一壺水。這樣的人際交往性質很容易使他們形成密切的情感聯系,由此產生群體的凝聚力。當群體的目標獲得成員的廣泛認同,多數成員都愿意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共同努力時,就會產生高昂的士氣。當首屬群體成員向上一級群體——也就是次級群體——認同時,不僅接受上一級群體的目標,還將自己的自尊與該群體的榮譽相聯系,以能夠隸屬于這樣的群體為驕傲,這就形成了團隊精神。在這樣的部隊里,其士兵常常能夠以一當十。中外軍隊都有長期保留部隊番號的做法,如“塔山英雄團”、“紅一連”、“第一騎兵師”和“皇家威爾士步兵團”等,這其中就有強調榮譽感的用意。此外,外軍有些營一級部隊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徽標,除了作為識別標志外,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為了培養團隊精神。
在人類戰爭史上從來不乏以少勝多和以弱勝強的戰例。我們經常用“兵敗如山倒”和“一觸即潰”這樣的成語來形容戰敗一方的頹勢。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失敗一方的士兵們個個膽小,也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平時缺乏訓練或者沒有紀律約束,而是因為他們的群體是松散的,士氣是低落的,人際關系是疏離的,組織目標是缺乏吸引力的。在這樣的群體中,個體再勇敢,也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凝聚力、士氣和團隊精神,這三者被許多軍事家并稱為影響戰斗效能的重要變量。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不僅要精通作戰指揮,還要善于利用群體的功能培養屬下的勇敢精神,通過增強凝聚力、提高士氣和樹立團隊精神來挖掘屬下的戰斗潛能,使得每一個士兵都能因群體的作用而變得英勇無畏,從而使群體的戰斗力得以倍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強將手下無弱兵”。
其實,這一原理并不僅限于在軍隊中發揮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群體環境,無論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天資稟賦,沒有群體作支撐,就很難成什么氣候,個體只有依靠群體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作為群體的領導,要善于利用群體的力量來凝聚、影響和改造個體;而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則要善于協調與群體的關系,從群體中獲得支持,從群體中獲得力量,充分利用群體的各種資源,在與群體成員的良好互動中健康成長,并依托群體這個大舞臺來展現自己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