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
兩天前,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宣布了“改革現行的匯率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談一下我國匯率機制的改革。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將來大家會做很多的分析研究,這些分析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市場很多的問題大家也都會有各自的看法,我們人民銀行也是應該聽取大家的分析和意見,以便在工作當中改進自己。
我借這個機會想說的是,匯率機制的改革,要求配合思維方面的轉變,角度需要發生變化。大家都知道匯率問題歷來爭議比較大,特別是學術界,有主張固定匯率,有主張浮動匯率,各種各樣的思路都有。我們站在固定匯率的角度上,就容易看出浮動匯率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同時站在浮動匯率的角度,也看到固定匯率有各種各樣的毛病,都有一個參照系的問題。隨著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參照系應該隨著形勢不斷的調整。參照系和腦子里面既定設置的標準,會影響你看問題的角度。我們應該如何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模式來適應變化?由哪幾個方面來調整看問題的角度呢?
第一,是以美元為參照、還是以一籃子貨幣為參照。怎么看人民幣匯率水平位置合理不合理?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恒定的標尺作為參照。過去是以黃金為參照系,后來黃金慢慢變得不穩定,所以不得不拋棄黃金。作為一種中心價值的參照點,美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起了這個作用,這也跟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范圍內的世界經濟地位有關系,另外它也相對比較穩定。此后,特別是最近這些年,我們發現美元也不是那么穩定了。歐洲區這些小貨幣最后形成了歐元,歐元成了另外一個強大有代表性的貨幣。
美國經濟也有它自己的問題,比如大家都關心的雙赤字,美元也不那么穩定,代表性也不那么大。從中國角度來講,中國非常重視中美之間的關系,但中美之間的貿易或者投資,雖然也是比較大的,但也不是一統天下的,占絕對大比例的。如果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好的標尺或者參照系,對于大家的計算都是方便的,但萬一如果沒有的話,或者這種情況在發生變化的話,我們就應該考慮采取一些新的方法來對我們自己進行調整。
此次匯率機制改革是強調以市場為基礎的浮動匯率,浮動匯率需要有一些參考點。我們根據整個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美元地位的變化,選擇了采取一籃子貨幣作為參考。大家長時間習慣以美元作為參考點,后來發現參考點變了,參考點不那么直觀,而且要天天計算,這就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金融界和銀行界特別要適應的,也是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摸索判斷的。
第二,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應對金融風波傳導的思維方式需要轉變。是固定的匯率機制能夠經受金融風波還是浮動的匯率機制能夠經受風波?這兩種方式不一樣,所以站在其中一個角度會看到另一個體制的問題比較多。比方打仗,固定匯率有點像我們手里面拿的盾牌,得拿著堅持住,否則沖擊就會對你造成影響。如果你發生動搖的話,就會給出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會使投機者、沖擊者發現一些弱點,發現有機可乘之處。
浮動匯率思維邏輯不一樣。浮動匯率有點像一個海綿墊子,你要打進來我就給你一個軟的,不讓你打到我,等你想撤的時候,我還夾你一下。還有一種就是敵進我退,等你撤了我就頂回來了。所有的東西都有優點,也會有缺點,兩種思維模式不一樣,兩種體系在應對外部匯率沖擊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第三,匯率機制的改革涉及到微觀經濟主體對靈活性的偏好。對于企業、居民,更多地是希望它們處于穩定的偏好,還是希望它們在不可避免、不斷變化的市場變化中有更多的靈活性來應對市場經濟的變化?
中國是從計劃經濟轉軌向市場經濟發展,企業面臨著市場條件越來越多的變化。過去在中央計劃經濟模式情況下,產品、原材料、銷路、價格所有都是固定的,導致邏輯也是必然的,匯率也是死的,否則企業做計劃不好做,執行計劃也不好執行。改革后,這些都會發生變化。但我們也可以想到,改革過渡期間的時候,我們看到在80年代中后期,那時候的外貿企業就提出匯率不要動,但實際上匯率情況已經變了,大家可能還記得,當時實行的是企業外匯留成,不同的行業外匯留成比例不太一樣,官方匯率相對比較穩定,但外匯留成都是在外匯市場上交易,而交易的價格是天天在變的,盡管外貿企業希望匯率不動,但實際上在那個情況下,也已經不可能了,外匯留成的部分最后收益大小已經不可避免的要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我們說隨著改革不斷的演進,企業靈活度是提高的,而且我們應該強調企業應該具有更高的靈活調整能力,特別是中小企業,大家用一個詞就是“船小掉頭快”,這是它的優越性。企業固定成本不變,進貨銷售一切不變,這并不是優點,而是缺點。當然,從宏觀方面來講,我們希望宏觀政策、產業政策給大家構造一個相對穩定的、比較可預測的宏觀經濟條件。但從微觀經濟來講,靈活度越大就越能適應當前的變化。匯率機制作為一個價值機制來講,既是宏觀經濟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反映整個國際經濟、貿易、資本流動的客觀局面。這些客觀環境的變化,也是需要企業去進行響應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匯率機制改革討論的過程當中,可以感覺到有一些同志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比較具有固定性的偏好,希望生產條件、價格等所有東西越固定越好;另外一些同志比較希望能看到企業用更多的靈活性來應對的偏好。講到銀行業也是一樣,也應該結合市場條件各種各樣的變化,運用自己靈活調整能力應對變革。
第四,匯率機制改革涉及到定價機制的態度問題。這里的定價機制還不是指定價能力,我是講匯率機制的變化會通過商品和服務的產品定價來影響整個經濟。
匯率發生變化,首先是進口產品面臨降價的影響,這確實使得國內的企業、居民感受到人民幣升值、國家經濟發展壯大所得到的好處。從出口者的角度來講,有些人比較偏重于從成本角度分析,匯率變化以后,假定銷售價格不變,在現有固定的成本情況下,盈利空間就會減少,甚至競爭力弱的企業從盈利就變成虧損了,這種計算雖然沒錯,但還不夠全面,這些假定條件是可以變的。
匯率變化之后,出口產品應該盡可能調整銷售價格,這也正是有序校正全球經濟不平衡的需要,但出口的總收入不一定就會受到侵害。這里面就取決于競爭能力和競爭關系,如果我們某一個出口產品在某一個市場的競爭對手是其他國家的產品,它有可能不具有價格調整的優勢,是由買方來決定價格;但有些產品是有價格調整的空間的。或者有很多的產品是在中國廠商間的相互競爭,既然中國人民幣匯率調整,導致成本折合成外幣變化,對出口商來講,都是等價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下,就有可能使得定價機制隨之發生變化。進口商品的價格和出口商品價格最終變化是復雜的過程,不能用簡單的計算方式來計算。這個計算,不僅是一個簡單方法對不對,或者考慮全面不全面的問題。應對“挑戰與變革”,你更多地用傳統體制下的思路指導你的計算和市場應對,還是你可以用更加市場化的方式來考慮、應對匯率變化以后帶來的新變化。從我這個角度來講,也涉及到思維的調整,也要更加適應市場。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本文根據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