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中
2005年7月21日19時,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此消息頓時引起國內外金融市場乃至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據(jù)報道,美國、英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德國等許多國家都在第一時間里進行了表態(tài),歡迎中國政府完善人民幣匯率改革機制,評論認為中國政府采取更加靈活的匯率機制是邁向國際化的重要的一步,這將有助于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穩(wěn)定。
同時,國內輿論也認為此舉利大于弊。經濟學專家普遍認為,近期美元在升值,外界壓力相對減小,尤其上半年我國GDP數(shù)據(jù)比預期的要好,匯率調整時機很好。并且,升值有利于改善進出口貿易結構,有助于降低進口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并調整出口結構。與貿易制裁相比,升值顯然是一個更優(yōu)選擇。
當然,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國經濟現(xiàn)在面臨的國內矛盾和國際壓力確實比較大,經濟對內有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尚未解決,而且經濟對外依存度也比較高。因此,做好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后續(xù)工作,特別是提升各經濟主體(政府、企業(yè)、金融、居民等)適應變化能力,并習慣于市場中各種以價格變動為核心的市場變化,對于適應今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出臺的各種配套措施,對于適應市場上包括匯率、利率等在內各種價格和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于在各種變化乃至危機中保持各經濟主體能夠趨利避害并保持中國經濟較快平穩(wěn)可持續(xù)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在計劃經濟時代,不變是常態(tài),幾乎一切都一成不變,各經濟主體都按照國家計劃在統(tǒng)一行動,沒有例外。這種經濟模式在充分信息的前提下,是既公平也有效率的,對我國也是做過貢獻的,它的利弊已經經過充分的理論與實踐證明。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各經濟主體都習慣于不變。相對而言,在市場經濟下,變化是常態(tài),一切幾乎都在變化之中,各經濟主體在市場價格(利率、匯率等)信號的指引下調節(jié)各自的行為,順價格者生、逆價格者亡。這種經濟模式雖然也有利有弊,但在信息不可能完全充分的現(xiàn)實世界里,市場配置資源是相對更趨于公平和有效率的。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各經濟主體習慣于變化,圍繞價格而變化。世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都是采用市場經濟模式。我國經濟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并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作用越來越大,價格信號對各經濟主體的調節(jié)也越來越明顯,這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雖出其不意,但在情理之中,且波瀾不驚,這也說明了各經濟主體對市場變化的適應。因此,今后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進一步推進,各經濟主體更要從思想上、能力上不斷提升,以在這種變化已是常態(tài)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斷趨大利而避小害,至少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利益不受侵害。
有了適應變化的思想,更需有應對變化的能力。能力的獲得需通過學習和實踐。各經濟主體適應市場價格變化的能力應從市場錘煉中漸漸獲得,這里需要把握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三大原則。主動性是指經濟主體根據(jù)自己的目標、偏好、現(xiàn)有能力、自身稟賦等主動去鉆研市場,找出適應自己的市場發(fā)展之路。可控性是指經濟主體在市場中選擇運用不同工具,比如根據(jù)不同利率進行不同的資產組合,根據(jù)匯率的變化情況選擇人民幣遠期結售匯配期保值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等,在風險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圍內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漸進性是指經濟主體隨著國家宏觀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一體化的廣度和深度,隨著自身適應市場變化能力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弱到強、由國內到國際、由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從而逐漸達到適應市場中任何變化,以不變應萬變,立于不敗之地的境地。
就這次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的應對措施而言,各經濟主體的目標函數(shù)是不同的,其選擇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也不同。對作為中央政府一個組成部門的主管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來說,主要應對措施是保持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和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斷深化,使市場形成一個政策穩(wěn)定和有利改革的合理預期;逐日盯市公布在合理浮動范圍內匯價和調整巨額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使我國國家利益最大化并有效打擊匯率投機商;適時適度地推出人民幣對外匯的衍生金融品種,包括人民幣遠期結售匯、貨幣互換等,在金融市場上增加避險和投資的工具,使金融、企業(yè)、居民等增加選擇權以應對市場變化等等。對金融和企業(yè)來說,主要應對措施是深化改革,調整資產、資金、產品結構,提高科技含量,關注金融市場的變化并選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進行金融資產組合,提升國際競爭力,盡快在市場優(yōu)勝劣汰中成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良好、財務能力較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可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與外國競爭對手同臺競爭的現(xiàn)代企業(yè);對那些未能及時進行遠期人民幣對外匯結售匯套期保值而有損失的出口企業(yè),只能吃一塹長一智,學習運用應對市場變化的各種方法,將損失視作在有勝有負的市場競爭中正常交付的學費。對居民來說,這次匯率調整并沒有造成太大的直接經濟上的損失,即使對部分持有美元的居民來說,2%的損失也是可承受的,這種情況在市場變化中是正常的,每個市場中人都應從中學會適應。
(作者系北京工業(yè)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