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旭
博茨瓦納是南部非洲的
內陸小國,面積58萬平方公里,人口172萬(2003年)。博曾是英國“托管地”,1966年獨立時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大多數人口從事農牧業,沒有自己的貨幣,沒有工礦業,農牧業也相當落后,政府行政開支一半靠英國補貼,人均GDP(按當時匯率計算)僅25美元。當時曾有人懷疑它獨立后“能否生存下去”。但獨立以來,博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安定良好,成為南部非洲乃至全非的一個亮點。
上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博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1%。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但仍保持在5%左右,高于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獨立后近40年間,博經濟總量增長50多倍,2003年GDP達到73.8億美元,人均4290美元(世界銀行數字),在黑非洲名列前茅。鉆石業成為領頭產業,制造業和旅游業也后來居上。文教衛生事業有較大發展,已基本普及小學和初中教育,城鄉均實行免費醫療,人均壽命達55.7歲。博經濟發展被譽為“黑非洲成功的范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三個最富裕國家之一。昔日的赤貧之國,如今已成為非洲“小康之國”。
博經濟發展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鉆石外,主要是實行了符合本國國情的政治體制和經濟發展戰略。
長期保持國內和平
與穩定的政治局面
首先,符合國情、運轉有效的政治制度確保了政局穩定。首任總統卡馬在1966年獨立時提出“民主、發展、自力更生和團結”的建國四原則,博民主黨政府一直努力付諸實施。根據1966年獨立會議通過的憲法規定,博實行多黨議會制和三權分立。多黨選舉制度經歷30多年的發展,漸趨成熟穩定,運轉有效。博執政黨——民主黨與反對黨遵守政黨游戲規則,保持競爭共處的關系。民主黨政府允許反對黨的存在和活動,但不準“用非民主的方式奪取政權”。反對黨雖然有4、5個,但力量弱小、分散,對執政黨從未構成威脅。民主黨內部比較團結,先后實現了第一任總統卡馬向第二任總統馬西雷以及馬西雷向第三任總統莫哈埃的權力平穩交接。民主黨政府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和維護安定團結的路線,政局從未發生過大的動蕩。與那些政局長期動蕩不安的非洲國家相比,博堪稱“和平與安定的綠洲”。
第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注意團結并發揮傳統領袖的作用。博基本上是單一民族,95%以上的人口為班圖語系的茨瓦納族人。該族有8個主要部族,各族有大小酋長。博憲法和法律承認各部族的平等,并規定酋長享受文職官員待遇。為了維護各部族利益,博還成立有酋長院,作為議會的咨詢機構,8個部族的大酋長是酋長院的當然成員。每年國民議會開會前酋長院先開會,向國民議會提交不具有約束力的動議和議案。酋長院在必要時可以要求政府部長到酋長院說明情況,部長也可到酋長院主動征詢意見。議會開會期間,有關議案須提交酋長院征得同意后方可進行討論。這種政治機制不僅照顧了酋長的利益,而且有效地團結了全國各部族,消除了部族沖突的隱患。
第三,繼承和實行傳統的“大樹底下的民主”。博政治制度,包括政黨制度,既繼承了西方的政治體制,又汲取了博傳統社會的成分,即“霍特拉”機制。霍特拉系茨瓦納語,意為部落會議。過去,博茨瓦納主要部族中都有傳統的部落會議,是成年男子討論部落事務和問題的集會場所。在部落會議上,人們可以暢所欲言,討論協商,就公共事務發表自己的看法,決定部落重大事項,被稱為“大樹底下的民主”。獨立前夕,“霍特拉”式的協商會議就為制憲奠定了基礎。獨立后,博茨瓦納在政黨和議會里繼續保持傳統結構中的民主協商精神,不僅使人們有發表言論的自由,而且也使不同政黨可以平等協商。現行多黨制度繼承了傳統社會所體現的民主協商精神,這是博茨瓦納保持穩定的根本原因之一。
走符合本國國情的
經濟發展道路
博茨瓦納政府根據本國國情,因地制宜,緊緊抓住自身優勢發展經濟。
1、重點發展鉆石開采業。博茨瓦納經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豐富的礦產資源。獨立后,博利用外資對本國礦產資源進行了廣泛勘探。已探明的30多種礦產中,鉆石資源極其豐富,居世界前列。博政府為此制訂了有效的礦業政策,促進了采礦業的迅速崛起。1971年到1983年間,博先后建了三個大鉆石礦。目前,博是世界上第二大鉆石生產國,鉆石年產量達2500萬克拉左右,每年為國家賺取10多億美元的外匯收入,成為博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和第一大外匯收入來源。鉆石開采業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動力。
2、善于管理經濟,從不寅吃卯糧。博歷任領導人治國作風嚴謹,講求辦事效率和經濟效益。在制訂國家發展計劃時,穩重謹慎,留有余地。長期執行審慎的財政政策,精打細算,量入為出。由于措施得當,博政府長期保持財政無赤字,且略有盈余。只是在近幾年,由于鉆石業收入下降、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和政府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博財政方在個別年份出現赤字。
3、及時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制造業和旅游業以及中小企業,以解決失業問題。為改變單一經濟結構,逐步擺脫單純出口鉆石的局面,政府積極調整政策,于20世紀80年代起鼓勵發展制造業,使經濟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90年代通過設立工業開發區等措施,吸引了外商投資。瑞典、韓國、南非、香港公司紛至沓來,先后在博開辦了汽車裝配廠、服裝廠、食品廠等企業。90年代中后期博又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提出發展旅游業。目前,鉆石業、制造業和旅游業成為三大新型產業,不僅推動博經濟穩步發展,而且也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堅持外交為經濟
建設服務的方針
博茨瓦納政府堅持奉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同時,尋求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援助,大量引進外資與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博一方面加強同原宗主國的關系和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同時積極同東、西方國家發展合作關系,在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博獨立以來一直實行對外開放和自由企業、匯兌自由等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國公司前來投資。70年代博進行的礦業資源勘探就是全部通過利用外國資本和技術才得以實現的,而采礦行業中的許多企業都是與外國合辦的合資企業,為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博政府妥善處理與西方大國,尤其是英國和前南非白人政權的關系,一方面積極爭取經濟援助和合作,另一方面又努力擺脫外來控制。現博每年可獲得約1億美元的外援,有力地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
當然,近年來博經濟也面臨著一些的困難和挑戰。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和世界經濟不景氣給博經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艾滋病高感染率不僅使博人均預期壽命縮短,喪失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而且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減緩了經濟增長的速度。農牧業還受到持續干旱和口蹄疫的不利影響。近兩年來礦業收入下降。博失業率攀升,通貨膨脹有所抬頭,經濟增長速度較前放緩。為改善經濟環境,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博政府正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多樣化發展。當前,博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是,在確保無高通脹危險的條件下取得經濟快速增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南部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發展。
(本文責任編輯: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