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義
在日本各政黨之中以綱
領路線穩定而著稱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日本共產黨,以2004年1月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修改黨綱為標志,實施了自1961年第八次代表大會以來最大的政治變革。日共這次政治變革,既是對“八 大”以來“日本式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延續和總結,也是對近年來“務實、靈活路線”的確認和發展。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召開前,日共在黨內廣泛征求修改黨綱的意見,在中央舉辦了10多次各級干部讀書會和講習班,并且在黨支部會議、地區黨會議和縣黨會議等各級會議展開討論;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后在黨內開展了學習新黨綱的活動。所以,日共的政治變革雖然只有一年多,但可以說初見成效。
理論思想更加統一
以政治理論統一全黨的思想,是日共區別于日本其他政黨的最顯著標志。日共長期以來對“日本式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行探索,這次修改綱領,可以說是對理論探索作出階段性的總結。日共議長不破哲三指出,新綱領在理論方面的突破點有三個:“當前日本形勢的把握和當前革命問題、世界形勢的看法問題和未來社會論問題。”
對世界形勢的看法,尤其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看法,新綱領著重解決了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析。日共在舊綱領中,一般都將“壟斷資本主義”等同于“帝國主義”;新綱領提出:“帝國主義”不僅在經濟上實行霸權主義,在政治上也實行具有侵略性的霸權主義,美國就具有這樣的特征。“蘇聯及受其支配的東歐各國的解體,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的霸權主義、官僚主義和專制主義的破產”,因此“并沒有顯示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這就為全黨認清美國帝國主義的本質和改變日本從屬美國地位的必要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提供了理論基礎。
對當前日本形勢的把握和當前革命問題,新綱領刪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表述,提出當前所進行的是“民主主義革命”,“在日本社會發展的下一階段,是超越資本主義,謀求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前進的社會主義變革”,最終實現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與人之間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實現真正平等和自由的共同社會”;新綱領強調“社會主義變革,并不是在短期內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在國民一致同意下分階段進行的長期過程”,無論是民主主義革命,還是社會主義變革,都是通過“變革”、“改革”的和平手段,在國民大多數支持的情況下實現,從而容易為日本國民所接受。
對未來社會論問題,新綱領著重探討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途徑,提出“生產手段的社會化”和“通過市場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的理論,強調“在向社會主義前進的過程中,日本共產黨堅決貫徹以下兩點:第一,生產手段的社會化,其所有制、管理和運營都將根據形勢及條件采取多樣化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探索適合日本社會的獨特形式,決不允許踐踏生產者是主人翁的社會主義原則。將‘國有化和‘集團化作為樣板,壓抑生產者的官僚專制體制的蘇聯模式的錯誤,絕不允許重現。第二,通過市場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在推進社會主義改革的過程中,使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富有彈性和有效率地運行經濟,對農漁業和中小工商業等私有制的尊重,將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前者強調不是分配方式而是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形態,社會主義保護私有財產,后者強調社會主義全面否定“統制經濟”,有助于消除日本國民對社會主義的諸多誤解。
原則立場更加堅定
日本共產黨仍然一如既往地高舉和平反戰的旗子,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和《教育基本法》,反對參拜靖國神社,抵制右翼教科書,要求對侵略戰爭歷史做出深刻的民族反省,為此在國會內外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和平憲法”是日本反省侵略戰爭并承擔責任的重要標志,對其維護還是修改,一直是日本左右翼政黨斗爭的焦點。日本國會眾參兩院憲法調查會于今年4月提交了最終修改報告,日共表示堅決反對和抵制。日共明確宣示:“作為修改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的突破口的首相公式參拜(靖國神社),是準備新的戰死者‘英靈的危險動向。”在今年4月7、8兩日召開的日共二十三大三中全會上,反對修改“和平憲法”成為第一主題,委員長志位和夫做《團結國民的大多數,反對憲法“改惡”》的報告,強調“作為一貫奉行反戰和平這一根本原則的政黨,反對憲法‘改惡是日本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存在的意義”,提出當前“把團結國民的大多數,反對憲法‘改惡作為迎接黨的二十四大的擴大黨勢的運動”。5月12日,在東京日共大樓,日共舉行時局報告會,14個國家的外交使團出席,實行電視直播。在會上,日共議長不破哲三提出:“只有明確日本過去的侵略戰爭和殖民地統治的實態,以及與之對應的戰后政治問題,才能夠解明現在成為焦點的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和教科書問題的本質。這顯示出為日本的戰爭恢復名譽的動向,違背了首相在國際舞臺上表明的‘反省的承諾,必須予以譴責。”針對這個問題,不破哲三提出三個提案:“1、斷然終止現任首相參拜靖國神社;2、把反省殖民地統治和侵略的立場誠實地認真地反映到學校教科書里;3、構筑同亞洲鄰國的和平關系,實行強化的亞洲外交大戰略。”
針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性質、篡改歷史真相的教科書問題,日共在社會上展開了不懈的抵制活動。日本保守派學者組成的“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以下簡稱“編撰會”)2001年推出歪曲歷史的《新歷史教科書》,日共聯合左翼進步力量展開抵制活動,致使該書采用率僅占0.039%,“編撰會”不得不承認失敗。今年4月5日,“編撰會”二次推出的《新歷史教科書》,經日本文部科學省審定合格后再次出版發行;其進一步歪曲歷史、美化侵略和推卸罪責的內容,遭到、中、韓、朝等國政府和民眾更強烈的譴責。日本共產黨書記局長市田忠義當天表示:“由‘編撰會編輯的歷史教科書得以審定合格,日本政府和文部科學省對此負有重大責任;這種對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的反省和清算加以否定的教科書,受到國內外的強烈批判,是理所當然的。”
形勢任務更加明確
自1961年第八次代表大會以來,日共雖然堅持走“日本式社會主義”的道路,實行抵制蘇聯干涉的革新路線,但是舊綱領對世界形勢的認識一直沒有脫離兩大陣營的框架,將世界各國分為帝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三類,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代表進步力量。新綱領對世界形勢的看法有新突破,將世界各國分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國家三類,各自開展獨特的運動,美國的“霸權主義、帝國主義的政策和行動”,“是世界和平與安全、各國主權與獨立的最大威脅,也是引起世界經濟大混亂的根源”。“以附屬美國和大企業、財界橫征暴斂為特征的日本現體制,蘊涵著無視日本國民根本利益的諸多矛盾。這些矛盾,進入21世紀后顯得越發重大而深刻。”
認清國際和日本國內形勢的發展態勢,使全黨對當前的民主改革及其三大根本目標,以及通過統一戰線來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任務,更加明確。各級黨組織遵循新黨綱開展各種活動,吸引了更多的民眾尤其是更多的年輕人參加;吸收了3500多名新黨員;黨刊《前衛》、黨機關報《赤旗報》和雜志《經濟》的影響面在擴大,撰稿人也在增加;2004年參議院選舉中,比例代表得票率有所提高;在日本地方選舉中頗有成效,北九州日共10名候選人全部當選,新 市議員1名候選人也順利當選。
方針政策更加務實
新綱領將日共未來的目標與當前的政策區別開來。作為最終奮斗目標,重申仍然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作為當前的政策,著意減弱“革命”色彩,強調尊重民眾意愿并且為大眾謀利益的“變革”、“改革”。比如就天皇制問題明確提出,其存續問題取決于國民未來的選擇,在此前與天皇制共存,卻要嚴格遵守天皇無執政權限的現憲法天皇條款;日共議長不破哲三在歡迎丹麥女王的宴會上與天皇同桌就餐;日共同意派遣自衛隊赴印度洋參加救災,等等。這些政策的調整,表明日共逐步改變了過分拘泥于理想的僵化形象,力圖成為一個通過參加政權來影響現實政治的政黨。
這一政策的調整,有利于日共與其他在野黨進行政治協調,以便增強共同抵制執政黨的能力。例如自2001年以來,日共聯合民主黨和社民黨向日本參議院連續6次提交《促進解決戰爭性強制受害者問題法案》,要求日本政府向“隨軍慰安婦”謝罪并采取措施恢復她們的名譽。最近,日共關于要求俄羅斯歸還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全部千島群島的提案,在日本國會成為各黨派議論的話題。日共這些舉措還獲得更多無黨派人士的支持,以振興“黨勢”。
黨際交往更加活躍
在國際關系方面,日共改變了以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劃分敵友的作法,提出新的基本姿態和政策:強調獨立自主的原則,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侵略戰爭;確立遵循聯合國憲章原則的國際和平秩序;將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轉變為確立新的公正民主經濟秩序。日本共產黨認為:“21世紀是體制變革的世界,世界分為四個集團:一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二是把社會主義作為目標的國家,三是亞洲、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四是經歷的體制解體的前蘇聯和東歐國家。21世紀的客觀條件使四個集團都有產生超越資本主義傾向的可能性。”① 據此積極開展在野黨的黨際交流活動。日共在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中最早舉起反對美國侵略伊拉克的旗幟,并且堅決反對日本協助美國向伊拉克派兵。日共同世界眾多國家,尤其是中東伊斯蘭國家發展關系,開展同中東和非洲8國大使的懇談活動,從而擴大了日共在國際社會的影響。
國際社會的左翼政黨和共產黨的復興,為日共提供了更大的黨際交流空間。日共同這些政黨展開了交流活動,例如同委內瑞拉執政黨建立了正式關系,并且簽訂了交流協議;參加巴西社會主義人民黨代表大會、墨西哥民主革命黨代表大會、瑞典左翼黨代表大會、亞洲政黨國際會議等活動。日共還積極加強與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政黨的交流與合作,為推動新形勢下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做出貢獻。
日共經過這次政治變革,理論鮮明、任務明確、政策務實、交流活躍,必將為其發展壯大帶來新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日共政治變革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在黨內,一些老黨員認為日共失去了以往的革命信念和斗志,感到迷惘;在黨外,一些媒體認為日共正從革命政黨向普通政黨轉變,失去特色。更困難的是,希望改變自民黨腐敗政治的選民,即使看好日共,也基于日共目前沒有執政可能性的考慮,不得不改投民主黨的票,使得共產黨候選人在小選舉區沒有獲勝的可能性。日共要想消除這些負面影響,度過難關,打開新局面,尚需假以時日;要想成為問鼎執政權力的政黨,在近期也難以實現。
然而,日共在現存日本政黨政治中是惟一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一定的社會階級為基礎的政黨。在當前日本政壇總體保守化的情況下,日共已經成為日本革新力量的代表,可能獲得更多的要求革新的國民的支持;日共作為社會弱者老人、家庭主婦和就職前的年輕人的代言人,將會獲得這些生活在社會下層民眾的支持;日共已經成為抵制保守執政黨的主力軍,將在批判保守黨政府的錯誤政策,阻止社會總體右傾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這才是創造和平、民主、正義和獨立的日本的希望所在。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