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河

章政攤開一張他從2004年5月10號日文版《日經商務周刊》上復印下來的圖表說:在全世界所有的電子企業當中,日本松下的研發經費是最高的,而其次才是IBM,IBM之下便是索尼,從整體上來講日本軍團的研發費用遠遠高于歐美企業。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用于核心技術研發的巨額投資都投在了日本本土,絲毫沒有外流,而與此同時日本進一步將制造環節轉移到中國。日本IT企業在日本政府的幫助之下蓄足力量進行沖刺,它的潛力空間非常大,與歐美IT企業相比,以后誰是全球IT業的霸主,現在我們很難講清楚。
章政,中國著名的日本經濟研究專家,在日本工作學習達13年之久,曾因為杰出的工作業績先后受到日本首相竹下登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接見。他坐在記者面前,神情澹然,他向記者揭開了日本IT企業2004年全力進入中國背后所隱含的故事。
日企“舞劍”意欲何為
年初以來,幾乎所有的國內IT媒體都沉浸在日本IT企業巨資涌進中國所帶來的欣欣向榮的氣氛當中,曾長期沉淪的日本IT企業從2003年開始發力中國,各大企業總裁走馬燈一樣飛臨中國上空。噩夢剛過,他們就盯上了中國。
2000年世界性的IT災難,讓日本IT軍團全面受到重創。2001年,富士通、佳能、索尼虧損額度上升到1000億日元左右。噩夢綿延到2003年1月才曙光初露,這些日本IT企業的市場訂單這時開始增加,從2003年中期開始,這一趨勢更加明顯。2004年初,顯示出比2003年更為有利的發展態勢,長期虧損的日本IT企業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利潤收入。一些2002年進入日本企業的年輕員工,都有了一個強烈的感受:我們的企業從來沒有如此強大過。
章政說: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在轉好,日本經濟復蘇是從2002年開始的,當年的增長是0.5%,而到了2003年則達到了1%,2004年則攀升到1.5%,這就是日本IT企業全面復蘇的大背景。

數據告訴我們,從2004年開始,日本IT企業在本土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擴張,NEC在日本本土的投資增加了600億日元,東芝在日本大豐縣的投資增長了2000億日元,SONY在雄本增加投資2000億日元用于芯片研發。2005年索尼還要準備增加2000億日元主要用于日本本土,東芝準備增加投資2700億日元主要用于四日,富士通主要是在三重市準備增加投資1600億日元,松下準備在魚津市增加1300億日元的投資,而這些投資無一例外用于與IT相關的核心技術的研發。
而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進入2004年,從已經公開的信息上,我們僅僅看到索尼公司和松下電器在中國的一些投資動向,索尼公司在中國蘇州進行鋰電池項目,而這個產業是一個高度污染的產業,在廣東進行的是DVD業務,而這是一項普及技術。日本企業大都沒有公布在中國進行戰略投資的具體數字,但是他們卻無一例外的全面披露出在中國的銷售目標。.索尼期望到2005年,在華業務將達40億美元;到2008年,索尼僅在華業務有望超過日本本土業務,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松下則表示,到2005年要達到1萬億日元(約700億元人民幣):東芝的目標是2005年要達到6000億日元(420億元人民幣),2008年更是要達到10000億日元(70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將超過東芝在美國的業務總規模。
章政說:另一個我們不能不關注的動態是,日本IT企業全力參加的DLAN,這樣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正逐漸將日本國內與國際標準不相融的電器規格和標準統一到國際標準中。日本國內許多電器標準和規格都與現行的國際標準不相融,借這個跨國別、跨企業、跨領域的國際組織,日本企業要大舉擴大在世界的市場份額。日本企業一方面專攻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將自己的電器標準統一到全球標準中,這將為現有的市場格局帶來極大的沖擊。
日本IT企業在中國的真實戰略布局
日本對中國以及亞洲市場的未來戰略是,維持“水平分工”,即把核心技術留在日本本土,在中國進行生產制造,然后以轉口貿易的方式進行國際出口,日本的根本市場還在歐美。這也是日本IT企業通常采用的戰略。
能力分工,水平分工的第一個形態。這是日本IT企業在中國、在東南亞所普遍采用的做法。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使日本本土的制造能力遠遠跟不上,日本IT企業便將制造鏈條轉移到國外,日本在中國的許多企業便是由此而生,這些企業主要用于解決日本本土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并不涉及到技術,是水平分工中層次最低的一個。
經濟分工,水平分工的第二個形態。在簡單的生產制造之外,日本IT企業開始在經濟分工角度上在中國尋求更低的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市場費用、電力、優惠的用地、稅收以及政策。目前在中國這種分工表現得最為典型。
技術分工,是水平分工的最高層次。但是從目前來講,日本IT企業在這個層次上跟中國企業的合作非常少。主要是跟歐美企業進行技術標準上的合作。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通過在技術上的統一占據更大的市場。索尼總裁稱,索尼要通過技術標準上的統一希望在高顯示度的彩電世界市場份額提升到20%。章政說,如果不進行標準的統一是達不到的。但是在技術分工方面還基本沒有與中國企業合作。而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這樣一種合作。中國的方正、紫光、同方都是做為給掌握了核心技術的企業打工而生存的。這是我們最為擔心的一個局面。

日本IT企業欲將中國置于何地?
通過中國以及亞洲輻射歐美市場是日本IT企業的最終目的。
在日本企業全球合作的戰略之中,與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進行生產制造上的分工,與世界跨國企業進行技術上的合作,這樣一種布局是非常明晰的。
從2004年1-3月份的數據來看,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23%,對亞洲整體的增長是19%,與此相對比的是對美國的出口不升反降,為0.9%。從2002年開始一直保持著良好態勢的美國經濟為什么沒有給日本企業一個好的市場刺激?章政分析說,日本IT企業的許多產品的整機出口在日本已經非常少,而這些產品通常由日本企業在中國以及亞洲的生產,然后轉口貿易最終到達美國。美國市場的拉動作用變成對中國市場的拉動,然后通過中國這樣一個通道再轉向日本市場。日本的經濟學家分析的結果是,日本出口和市場景氣主要來自東亞,而東亞景氣主要來自對美出口,所以日本的根本市場還是在美國。章政說,中日美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三角關系。
目前,日本正在對美國和歐洲進行出口戰略的調整,重點就是利用在中國和東亞的這種分工優勢來完成對美國更大規模的出口,這是一種第三國貿易或者轉口貿易的方式。中國成為日本向美國出口的一個跳板。利用這種方式可以減少日本IT企業與美國正面的貿易沖突。而這種方式不影響他們的利益。基于此,日本的制造投資仍在向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轉移。章政說,這就是為什么近期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增加了的原因。但是日本IT企業自始至終的一個原則并沒有放棄。即:維持原有的水平分工,核心技術放在日本國內。
日本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最終意圖中有一部分是放在中國的。借助中國輻射歐美市場的同時,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即日本IT企業的第四步戰略:在技術標準和規模上與國際接軌。日本IT企業國內的許多規格包括電壓都與現行國際標準不同,在中國,日本IT企業完全可以實現統一。
日本目前旺盛的市場需求會持續到什么時候?日本經濟學家預測最多能維持到2005年或者2006年,而日本企業的景氣值越來越依附于國際市場。在以后的合作中日本IT企業會不會將技術輸入到中國市場? 章政說,現在這個問題講不清楚,一個方面取決于技術本身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取決于國內的制造成本。但是從目前來看,日本政府在保護本國IT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設施和支持,不希望核心技術轉移出去,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些企業都在日本國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背后是有政府的支持。據最近的統計結果,日本企業,尤其是日本的IT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資要遠遠高于在制造方面的投資。可以看出來,日本IT企業對保持和維護核心技術世界領先的決心非常大,而這將直接導致與歐美企業的劇烈對抗。以后世界IT格局現在還不清楚。
章政指出現:反過來看,日本企業在尋求中國合作伙伴時,選擇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確,一般不會進行核心技術的合作,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漢字處理技術,因為這個領域的專利掌握在國內企業手中。除此之外的合作層次都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