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岷
為所欲為的APP是這個被利潤和貪婪所控制的企業界的最好縮影。它像任何公司一樣,只不過是一臺機器怪獸,一個不屬于道德范疇的產物
為了遠在云南的一片原始雨林,浙江的數十家飯店同時決定更換他們的紙品供應商,進而引發了一場跨國公司與國內地方行業協會之間的名譽權官司。沒錯,這就是過去2個月來鬧得沸沸揚揚的“APP毀林事件”。
顯然,金光集團在朝一個錯誤的方向進行危機公關。APP需要做的遠不僅是宣稱其“使用的所有木材來源都有合法證明”,還必須拿出更多有力的證據來洗刷自己的惡名。
來自環保組織和媒體報道的證據顯示,APP是全球最臭名昭著的森林破壞者之一。從大面積非法采伐到財務管理黑洞,種種丑聞總與這一公司緊密相聯。至于APP與當地政府簽訂的這個協議,不僅一直遭到林業部門的反對,而且可能存在著與行政官員的灰色交易。
賺取利潤的怪獸
為所欲為的APP是這個被利潤和貪婪所控制的企業界的最好縮影。它像任何公司一樣,只不過是一臺機器怪獸,一個不屬于道德范疇的產物,它只有一個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就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說的:為股東賺取利潤,只有股東才有權決定企業該從事什么事業。無論全球化將企業領向何方,他們都不該有任何內疚感。
這正是過去20年來市場原教旨主義者所孜孜鼓吹的,蘇聯式共產主義的瓦解讓其一度成為了民主社會的主流聲音。正如索羅斯所描述的,一切人類價值被簡化為市場價值,自由市場被定義成惟一能夠理性配置資源的最有效系統。而企業的全球化無疑是把這個理念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包括中國的最好途徑。
然而,今天的世界并沒有比20年前更好。世紀之初的9.11事件和安然丑聞已經宣告了這個鍍金時代的結束。但問題并沒有終結,原本是自由市場基石的企業有成為社會公害的趨勢。最大限度的追逐利潤已經對企業身處的環境、所在社區和許多個人造成了腐蝕性影響——包括公司內部的人——很可能將永遠無法進入平衡狀態。
高高在上的首席執行官們或許有意忘記了弗里德曼還說過:那些利潤應該是正當獲得的。也就是說,公司必須遵循社會所建立的法律法規,當然,社會也一定要時刻警惕公司的貪婪。
毫無疑問,現在幾乎每個企業都口口聲聲要做社會責任(CSR)的表率,問題是我們還能否信任他們:2005年,美國十大名人將站上法庭受審,其中三位是不可一世的企業總裁,都是美國大企業——安然、世界通訊、泰科,他們或則貪污,欺詐,做假賬以圖利自己,使得員工退休金無著,投資股東終生儲蓄泡湯。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和第二大消費市場,同樣也是那些貪婪企業舞臺巡演的必到之處。在東莞的血汗工廠里,一雙售價120美元的耐克鞋完成所有加工程序,總共付給中國工人的工資不到1.5美元。而朗訊前中國總裁戚道協、首席運營官關赫德因為違反《反海外腐敗法》雙雙被解雇。
2004年,加拿大法律教授巴肯(Joel Baken),訪問近40位教授、管理專家、以及企業總裁,例如96歲的彼得·德魯克、前殼牌石油總裁史都華爵士、前固特異總裁吉伯拉,寫成《企業的性格與命運》(The Corporation)一書。接著與兩位電影制作人艾其博(Mark Achbar)和阿爾伯特(Jennifer Abbott)合作拍攝成同名紀錄片(中譯為《解構企業》),贏得一片贊賞。
這兩部作品的核心主題只有一個:企業的本質是什么?如何讓企業擔負起社會責任?
假如企業是人?
涂掉華麗的公關辭藻,拋開眩目的廣告,忘記那些創始者以人格力量塑造的公司文化以及感人肺腑的公司愿景,企業的首要目標從來都是:賺取利潤。正如自私是人類的天性一樣。
社會評論家杰里·曼德尖刻地指出,就像裝配線上的工人必須要調整自己的節奏以適應機器的速度一樣,公司的執行官和經理們不可避免地也要使他們的行為最終與公司的贏利目標相一致,無論他們自己有什么樣的道德和倫理標準,那些不這樣做的人,就不會取得成功。
企業是人類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產物。看起來,企業個體對利潤無止境的貪婪,毫無道德責任感,那么最終的結果是否就是“囚徒困境”呢?
我們或許不用那么悲觀。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但自私的人類卻建立了民主的社會。道德法律的產生并非個別人善心突發靈光一現的結果,而是人類通過反復博弈進而達成共識的產物。
在《解構企業》這部紀錄片里,順水推舟,假想企業真是“人”,他會是什么樣的“人”?影片制作人根據某些企業歷年來表現,再以世界衛生組織診斷標準,這些企業根本是精神病患(Psychopath),例如:不關心其它人的感受,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與人不能維持長久人際關系,任意解雇員工;不關心其它人安危,例如隨意污染環境,剝削童工;欺騙,假造事實,例如安然欺騙客戶和投資人,只為自身牟利;沒有罪惡感,作任何決定,都以“追求最大利潤”為擋箭牌。
“企業不只是工作場所,應該是我們的鄰居、社區,”前麥肯錫顧問史密斯說,“更應該是一群人在一起,為社會及文明做出貢獻。如果企業流于只是工作場所,人們就失去創造生命意義的大好機會。”也就是說,商業道德本身應該是一種反復博弈中的平衡,受制于市場環境各個成員行為的反應而達成的一種規則。
“你的能量越大,你的責任也就越大。”這句好萊塢大片《蜘蛛俠》里的臺詞,看起來正是為橫行無忌的跨國公司們準備的一記警鐘。弗里德曼認為,確保世界成為高尚場所不是企業的事,但對21世紀的全球性企業來說,它們別無選擇。
作為一個轉軌制度的國家,中國剛剛從“市場萬能”的迷思中擺脫出來。不要坐等“倉廩實而知禮節”,市場并不是拯救一切的萬能靈藥。它必須建立在商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基礎之上。
APP官司提供給我們一面很好的鏡子,社會責任的意識已經萌芽,如果APP能夠在中國打贏這場在全世界都打不贏的官司的話,那只能說明我們的制度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中國新時代 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