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海 張 鑫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的交易費用的不斷降低,國際貿易和投資飛速增長,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國際經濟活動的障礙逐步減少,世界經濟的整體性增強,世界市場的力量正沖擊著各國的經濟疆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國家不想被世界拋棄的話,就應當使本國經濟融合于世界經濟之中。對屬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的意義更為重要。
經濟全球化實現的速度與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世界經濟的運行和發展,而對經濟全球化動力的探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顯得尤為重要。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機制,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由于全球系統的龐大性,多層次性,互動性,現在尚無一個成熟的理論能對全球化的動力機制進行詳盡的解釋。有的學者認為全球化的第一動力是交通和通訊的日益發達;科學技術的國際化和科研創新的國際化,也推動和加深著經濟和社會的全球化進程。也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是全球化的另一個重要動力;與此相應國際舞臺上新的行為主體的形成和傳統型為主體被賦予了新角色,則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問題的日益嚴重也是推動全球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凡此種種,提出了多種理論進行了論證和探索。筆者認為對全球化動力機制的研究應該從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角度進行系統分析,才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資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的內在動力
資本是要追求利潤的,逐利性是資本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市場經濟最原始的沖動。正是這種沖動才導致了國際分工的萌芽,貿易藩籬的打破,世界市場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也是這種沖動的副產品。在生產的諸要素中,資本是流動行最強的,資本的全球流動是全球化最活躍的層面。因此可以說,沒有資本的全球化就沒有經濟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從經濟整體看,科技革命產生了一大批新產業,而科技成果的加快轉化使新興產業在發達國家不斷涌現,傳統產業的對外轉移成為必然,結果一批發展戰略比較成功的國家加入到工業領域的產品分工,世界作為整體走向工業化,工業在各國的比重提高使各自逐步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國際分工。從產業層次看,先進國家普遍從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得到好處,許多新產業處于相近的競爭水平上,幾乎不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于是更多的產業內部分工得到發展,世界經濟的整體性表現為同一水平的分工合作。從產品層次看,科技革命使現代化產品的生產過程日益復雜,許多產品難以由一個國家單獨開發、研制和生產,于是要求產品在零部件生產乃至工藝上進行合作,世界經濟的整體性表現為同一生產過程的相互聯系。隨著技術的發展,商品可分解成多個零部件,不同的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國家生產,然后組成成品,銷往世界各地。如寵蒂亞克菜曼牌汽車由美國福特公司牽頭,德國負責設計,零部件來自韓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日本和新加坡等七個國家,最后在韓國組成車運銷世界各地,成為國際化產品。零部件的分散制造導致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國家之間的大規模的流動,使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在全世界傳播,相應地,資金在國際間流動的規模增大,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的依賴性增強。
在當今知識經濟發展時代,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微電子通信技術迅速發展,現代信息互聯網絡遍及全球,使得全球信息網絡的建成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全球化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從而使經濟的全球化成為現實。以美國為例,其IT產業已占美國GDP的14.7%,美國經濟增長中約1/4來源于信息技術產業,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有些行業如研究開發、金融、產品設計、商業得到了大力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力軍
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活動的國際化,而經濟的全球化正是經濟活動國際化的必然趨勢??鐕拘纬珊?,為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不同地區設立生產點,這種國際性的生產方式,加速了國際生產專業化、協作化的發展,擴大和加深了國際分工。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專業化大生產日益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商品、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進入國際交流,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大大加強,而生產社會化超越國界就必然提出消除市場障礙和實現經濟一體化的要求??鐕镜陌l展,使得經濟活動的國際化成為一種必然,客觀上要求各國打破疆界,彼此間進行經濟協調和聯系。因此,經濟生活的全球化和國際化就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要求。二戰后,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迅速擴張,跨國公司也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跨國公司無論在規模、財力還是在經營范圍等各方面都迅速擴張。進入70年代后,跨國公司的力量更是急劇膨脹,其對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影響遠在其他經濟組織之上。這一時期全世界擁有跨國公司的總數為9000家,控制著30000多家子公司。發展至今,跨國公司已控制了世界生產的40%,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貿易銷售額占全球貿易額的50%,其技術開發費用占全世界的90%,跨國公司還掌握了目前世界上80%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壟斷了國際技術貿易的75%。
國際性的組織為經濟全球化提供物質基礎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協定,國際經濟法規,以及它們所從事的國際經濟協調都在共同起著促進作用。這些組織通過各國共同協商,制定出一些國際市場運行規則來協調各國政府的政策,規范跨國公司的經濟活動,對國際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的交易費用的不斷降低,國際貿易和投資飛速增長,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國際經濟活動的障礙逐步減少,世界經濟的整體性增強,世界市場的力量正沖擊著各國的經濟疆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國家不想被世界拋棄的話,就應當使本國經濟融合于世界經濟之中。對屬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的意義更為重要。
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戰略
建立在兩種意義的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發展戰略即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也使發展中國家永遠處于世界發展行列的后排。因為其發展是建立在產業的國際轉移基礎上的,也是建立在勞動力或自然資源基礎上的而不是技術或知識基礎上的,這是發展中國家要素稟賦的基本特征。這種發展戰略,即使是歷史證明有效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可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的絕對落后狀態,但不能改變其相對落后狀態。有沒有一種適應當今形勢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戰略呢?方興未艾的經濟全球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那就是全球化戰略。據研究,當今世界上那些經營最好的公司無一不是跨國經營的公司,那些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無一不是擁有跨國公司較多的國家。
全球化戰略是把本國經濟發展與全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的戰略,即是從世界經濟范圍中規劃生產與經營的戰略,而不是只從本國經濟出發的生產出口戰略;是更好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的發展戰略,而不是一般利用外部市場與要素的戰略。發展中國家要想成功的融入經濟全球化,并從全球化進程中獲得較多利益,改變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相對落后的地位,就必須努力成為全球化的動力,而不是被動的應付挑戰。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1 建立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沒有市場經濟,資本就沒有流動的空間,沒有資本的流動經濟就無法發展,更別說參與經濟的全球化進程。無論是激進的“休克療法”,還是漸進的經濟轉型,實踐表明,建立一個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必須為此付出長期的不懈的努力。
2 科教興國,走技術創新之路。一國經濟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此階段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國在生產要素上擁有的優勢,即是否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第二階段是投資推動階段,此階段主要取決于資本要素,大量投資可以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和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第三階段是創新推動階段,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研究和開發。第四階段是財富推動階段??梢?,技術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3 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參與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深化使產業的國際分工不再簡單地表現為不同要素密集型產業的分工。尤其是當經歷過發展的起步階段后,已經可能在一個更深的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的時候,后進國家應當廣泛地參與各個層面的國際分工,而不是簡單繼續發揮勞動力優勢的分工。通過國際直接投資,完全可能進入傳統產業的一些細分市場的分工,即利用產品差異性多樣性進入高級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加入WTO以后,要利用海外市場擴大和穩定的機會,以市場細分的戰略進入現代制造業的國際分工。
4 積極融入多邊貿易體系。多邊貿易體的規則不僅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改善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也提供了完善改革國內經濟制度外部動力。所以,發展中國家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加入WT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
5 力于國際分工地位的提高。由于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幾乎從同一起跑線出發,發展中國家有可能保持與發達國家較小的差距。因此,應當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其出口市場作為戰略重點。應當以此改變在國際分工中的相對不利地位。由于這類產業的國際投資比較注重靠近市場,應當利用市場優勢吸引投資,經過一段發展以后形成出口產業。加入WTO以后,要通過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吸收更多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