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松
國際貿易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動態利益反映了工業化的某些內容和要求,對外貿易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對國際貿易動態利益的追求成為工業化進程的客觀需要。貿易政策的選擇是為實現本國工業化服務的。我國實施怎樣的貿易政策,對于其在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著重大的影響。
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把工業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目標。所追求的工業化目標,既包括了經濟總量的擴張、產業結構的多樣化、技術設備的高級化等重要內容,也包括了國民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等更深層次的內容。在國際分工日益發展、各國經濟聯系不斷加強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只能在開放的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中實現,而對外貿易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將毫無例外地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貿易與增長理論的發展開始強調國際貿易在技術的擴散和外溢方面所起到的影響。在大量的對于跨國樣本的實證估計中,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地正相關。Kornai和Sachs表明,類似進口替代這樣的工業化策略的實施會在開始的10-20年內,對少數產業部門的發展起到較快地推動作用,但這些部門的發展很快地陷入了低效率的困境。Dollar、Ben-David、Frankel和Romer等人的實證分析均表明各國的開放程度和人均收入的正相關。從這一意義上出發,幼稚產業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會成長得更快。Coe和Helpman的實證分析也支持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刺激作用。
基于這些實證發現,許多增長模型對開放貿易開始持樂觀態度。Long和Wong提出技術進步、國際貿易和要素積累是經濟增長中的互補品,因此國際貿易為一個國家提供了一個從其它國家學習的渠道,而物質資本的積累不是增長的源泉,而是增長的結果。Chuang假定進出口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促使各國之間的經濟收斂。Ben-David和Loewy也持類似的看法。Dodzin和Vamvakids的模型給出了從進口機器設備中學習新技術,并由此帶動經濟增長的理論機制。他們同時利用跨國的數據,證明制造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與貿易的開放度呈顯著的正相關。Hendricks認為勞動力的技能和隱含在資本投資中的技術進步之間是互補的。使用代表新技術水平的資本品,是工人提高自身技能的一個主要途徑。設備價格的差異反映了扭曲性的貿易政策,限制資本品的進口和過高的設備價格將抑制技術進步。其貢獻在于將技術進步的過程由learning by doing改為learning by using(對learning by trading的具體化)。
在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前,中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被限定為調劑余缺,顯得無足輕重,自然就談不上貿易政策的研究。自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對外貿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對外貿易體制改革是在中國經濟體制全面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逐步向前推進。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同樣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對外貿易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趨重要。1980年以來我國在選擇和實行貿易政策變化情況,大致可分為“進口替代與邊際出口導向”、“以出口促進抵消進口替代”、“出口促進與邊際貿易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大經貿、多元化”五個階段。
通過對各個階段的經濟指標的考察,可以反映出貿易政策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
從經濟增長情況看,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是在不斷加速增長。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6.06%上升到2002年的26.32%,反映出實施“邊際”鼓勵出口、出口導向、貿易自由化、多元化貿易戰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通過考察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Y=α+βX(Y表示GDP、X表示EX)。樣本區間選取1985~2002年(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0-2003年),使用數量經濟軟件,求得出口與GDP的回歸參數α=5742.996、β=4.957、R=0.954 ,由以上數據知,經濟增長與出口相關性強,回歸效果顯著,出口額每增加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加4.957億元。
從進出口額和工業制成品出口情況看,從1980年起,我國進出口額呈逐年增長趨勢。1980年我國的出口額為182.7億美元,到“七五”年末的1990年時,已增長到620.9億元,到1995年時為1487.8億美元,而到了2002年更是增長到3255.69億美元。特別是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長,在較短時期出口的比例由80年的49.29%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91.25%,因此長期困擾中國的外匯瓶頸問題也得到明顯的改善。這說明早期出口鼓勵和后期的進口自由化與多元化經貿政策對出口的有力刺激。
從積累和投資情況看,國內積累和投資率的變化趨勢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1985年開始的出口擴張大幅度提高了積累和投資的水平,這是因為出口的邊際積累率要高于國內的平均水平,而活躍的出口制造業也往往是進行投資的主要部門。
另外,林毅夫、蔡昉等我國經濟學家通過考慮出口與進口在經濟運行中的不同作用以及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在計算出我國歷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對出口變動的彈性,可以發現,九十年代該彈性數值大致在0.1左右(平均值0.105),即出口每增長10%可以促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近1個百分點,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增加必然增加出口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程度,這證明了出口增長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
但同時,王如忠等從中國20年來各種貿易條件的實際變化狀況進行考察后,指出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主要是數量擴大張型增長,這表現在最近二十幾年來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仍主要呈現出下降趨勢,中國出口收入的不斷上升以及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是在出口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通過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來實現的,而與此同時,中國在出口部門的要素生產率方面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差距則在逐漸拉大,要素貿易條件的改善在短期內還面臨著較大困難。中國對外貿易的這種數量擴張型增長雖然明顯有別于貧困化增長(這一點可以制成品為主的出口商品結構以及中國收入貿易條件的變動狀況等幾方面得到證明),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聽任目前的狀況自由發展,那么中國的對外貿易中隱藏著的貧困化增長的可能性就將變為現實,因為中國從出口數量上來看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通過擴張數量來改善收入貿易條件的空間已十分狹小。因此,在國際貿易的利益分配上,我們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各種政策手段,盡量避免貧困化增長的發生,并為中國對外貿易的質量效益型增長創造有利條件。
從出口的角度看,在當前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日趨激烈,同時中國在這類產品中的勞動生產率又無法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如果再繼續推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數量擴張,將惡化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并且很容易落入貧困增長的陷阱,因此要優先發展高科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認識到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中必須提高產品的技術力量才能夠保持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國家利用貿易政策進行有選擇性的干預和支持,加大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力度,提高出口產品中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此外通過出口關稅以及出口數量限額等政策手段適當限制那些不可再生資源性產品的出口。
從進口的角度看,對過快的放開進口限制給國內支柱性制造業造成的沖擊要有所準備,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節制外國企業對華攫取壟斷利潤。要善于利用貿易大國的地位,按照本國產業結構發展的客觀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對一些部門給予最優關稅或給予補貼,使其積極面對國際市場,有效地改善本國的價格貿易條件。
貿易政策的選擇是為實現本國工業化服務的,我國實施怎樣的貿易政策,對于其在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工業化過程成功推進的關鍵在于突破要素投入和市場需求這兩方面的約束,而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的改善可以為突破這些約束創造有利的條件。一個好的貿易政策必然會對本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的改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在實施貿易政策中,要處理好實施貿易政策與貿易自由化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實施貿易政策與國內其他領域的經濟改革之間的關系,使之與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價格體制均有系統的關聯;處理好實施貿易政策與中國加入WTO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實施貿易政策與政府機構能力和政策決策過程之間的關系。
作者為廈門大學2004級統計系博士生、漳州師范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