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
高胰島素血癥是高血壓的又一發病機制
由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李光偉教授和大慶市第一醫院王金平主任等歷時6年研究,近日得出結論:胰島素抵抗引起的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是高血壓的又一發病機制。
目前,公認的高血壓發病機制包括遺傳因素的作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鈉鹽敏感、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增強等。通過對大慶地區的170名非糖尿病患者進行6年隨訪后發現,在非糖尿病人群中,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能引起血壓水平的明顯升高,提示胰島素抵抗引起的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是高血壓的又一發病機制。與此同時,研究者用胰島素增敏劑進行了藥物降壓治療的臨床觀察。發現胰島素增敏劑改善了高血壓患者的胰島素抵抗,降低了患者的血壓水平,降壓幅度與標準降壓藥物效果相似。因此,通過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機體胰島素敏感性來糾正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可成為胰島素抵抗人群治療高血壓的有效措施,但此治療在糖尿病的前期狀態即開始實施才會見效,故應在未患糖尿病的高血壓人群中應用。
抗生素可減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美國研究者通過運動實驗提示,視網膜微神經膠質細胞的活化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起重要作用,美滿霉素可以降低這種細胞的活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美滿霉素是一種很有希望的降低糖尿病視網膜并發癥的治療性藥物。 最近有依據表明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慢性炎癥反應。膠質細胞是視網膜固有免疫效應細胞,降低這種細胞活化可以減輕視網膜炎癥。美滿霉素是四環素類第2代藥物,既有抗微生物作用,也有抗炎癥作用。
該研究小組使用嚙齒類動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模型做了這項研究,結果發現在糖尿病發病早期出現膠質細胞活化,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炎癥因子增加,引起視網膜神經細胞凋亡,美滿霉素治療可以減輕這些病變(編者按:這是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尚未在人群中應用。患者不能自購抗生素來治視網膜病變,還是應到醫院就診)。
非諾貝特可延緩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進程
法國一項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用非諾貝特治療可改善脂代謝,并減緩進展至微量白蛋白尿。研究者認為,尚需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為什么降脂藥會產生這一益處,及其對腎功能的長期影響。在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干預研究中,研究者還觀察了非諾貝特對314例患者尿白蛋白排出的影響。結果顯示在3年研究期間,安慰劑組18%的患者尿白蛋白排量增加,非諾貝特組僅有8%的患者尿白蛋白量增加。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主要是由于預防了尿白蛋白量正常的患者發展為微量白蛋白尿,而不是防止已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進一步惡化。研究者認為,用非諾貝特治療3年以上,對減少2型糖尿病(無糖尿病腎病)患者腎病進展是有效的。
胰腺移植改善1型糖尿患者的腎病
意大利研究人員報告,對保留了自身腎的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單獨移植胰腺對其腎病有大量持續有益作用。
比薩大學的研究小組評估了32名1型糖尿病患者在成功移植胰腺前、后一年的情況,并評估了30名未移植的對照患者。
該小組報告,移植后糖尿病患者持續的血糖量恢復了正常,而不必給予外源性胰島素,也減少了血脂水平,顯著降低了血壓。而且,尿蛋白排泌顯著減少。實際上,4名微量尿白蛋白患者和3名大量尿蛋白患者尿蛋白正常了。肌酐清除率基本沒有改變。未移植的患者沒有上述變化。
研究人員呼吁應進行更多研究,但“胰腺移植對糖尿病患者自身腎的這些有益作用,支持單獨移植胰腺來作為一種有用的治療選擇的概念”。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通過新胰腺恢復喪失了的胰島素分泌功能,保持了血糖的持續正常,并且改善了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蛋白尿。
力量訓練對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益
一項小規模的研究顯示,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每周進行兩次力量訓練,即使沒能減少體重,也可能有助于控制他們的糖尿病。
西班牙運動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對9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后發現,一般通過16周的力量訓練課程就可以改善他們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是調節人體血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這項訓練還能使這些老人腹部周圍的脂肪分布均勻,從而使他們的體重保持穩定。
即使沒能使體重減少,運動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研究已經表明,腹部周圍的脂肪減少后,就能夠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不過,研究人員對為什么力量訓練能減少腹部脂肪還不清楚。研究人員說,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力量有所下降,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進行力量訓練是很有益的。
二甲雙胍降低糖尿病患者
癌癥的發生率
英國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接受二甲雙胍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與未接受該藥治療的患者相比,癌癥的患病危險降低。研究人員將1993年至2001年間1.2萬例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該研究,其中923例后來被診斷患有癌癥;1846例年齡、性別及診斷時間與試驗組相匹配的非癌癥糖尿病患者被納入對照組。
在癌癥診斷前期,36.4%的試驗組患者和39.7%的對照組患者服用二甲雙胍。二甲雙胍與癌癥之間似乎存在量效關系,隨著二甲雙胍治療時間和總劑量的增加,患癌癥的危險性逐漸下降。
研究者認為二甲雙胍可以激活AMP活化的蛋白激酶,后者又受到腫瘤抑制因子LKB1的調節。因此二甲雙胍可能降低癌癥的發生率。
早期服用二甲雙胍可減少
糖尿病晚期并發癥的發生
意大利研究人員報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雙胍作為初始治療方案,可以減少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并發癥。
意大利和英國科學家認為,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預防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和壽命的晚期并發癥。從某種程度上講,強化控制血糖可能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平衡。雖然飲食和運動治療可能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并且經常作為臨床試驗的首選方法,但對多數患者來說,其療效程度和維持時間還不夠。
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對于單純用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更早地使用二甲雙胍,可以降低糖尿病引起的不良轉歸發生率。
最近,在英國國家研究院臨床最優化小組和英國糖尿病學會制訂的糖尿病指南中,也支持二甲雙胍作為所有無禁忌證的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治療藥物。
急性心梗后嚴格控制血糖很重要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研究者稱,發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與預后密切相關。
研究者在1200多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糖尿病患者中,對3種血糖控制方案進行了比較,一種是標準治療方案,另外兩種是胰島素為基礎的治療。雖然在首次治療24小時后,胰島素治療組的血糖水平較標準治療組低,但從長期血糖控制來看,3組間沒有差異。死亡率在3個治療組間也沒有明顯差別。
研究者認為,強化胰島素治療對于獲得最佳轉歸似乎并不是必需的,胰島素也并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嚴格的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使用一切可行的方法降低血糖。
抑郁會損害
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一系列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到抑郁癥的困擾,而抑郁癥也可以誘發糖尿病。研究人員說,能夠控制血糖水平的患者身心兩方面都能得到較大的改善。科學家回顧了1998年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醫學記錄數據,發現有21%的患者在被確診之前的11年里至少有一段抑郁癥狀發作病史,而年齡、性別與之匹配的非糖尿病對照組抑郁的發病率只有17.8%,同時還發現這些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研究者認為精神抑郁期間體內激素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羅格列酮可輔助
胰島素治療1型糖尿病
據美國研究人員報告,在胰島素治療中增加噻唑烷二酮類羅格列酮可控制超重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降低血壓。
研究人員對患有1型糖尿病并且基線體重指數為27的50例受試者進行了一項雙盲研究。受試者被隨機分為接受胰島素和羅格列酮或胰島素和安慰劑。調節胰島素方案和劑量使患者血糖水平達到接近正常。在為期8個月的研究中,兩組的受試者體重都增加了3公斤,但兩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降低。羅格列酮組降低至7.9%,安慰劑組降低至7.7%。羅格列酮組36%的受試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達到6.0%和6.5%之間。而安慰劑組只有16%的受試者達到這個水平。羅格列酮組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降低。安慰劑組沒有變化。
研究人員說,對于有胰島素抵抗標志的1型糖尿病患者,例如體重指數超過30,每日使用大劑量的胰島素以及高LDL膽固醇水平,羅格列酮可能有效地輔助胰島素治療。然而,由于羅格列酮有增加水腫、貧血和低血糖的可能,所以只有在努力強化胰島素治療、增加患者自我血糖監測以及飲食管理沒有達到預期的血糖目標后才應考慮使用羅格列酮。
新發現
2型糖尿病藥有了新一代
全新類型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倍它(Byetta,化學名Exenatide)日前獲得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準。這是美國禮來公司和Amylin公司共同開發的藥物。可以說新一代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已經誕生,而且前景廣闊,這將為世界上成千上萬的2型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新一代藥物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在美國西南部的毒蜥。這種蜥蜴每年只進食4次,研究者們從毒蜥的唾液中分離出一種叫做exendin-4的化學物質,發現該物質有幾大作用:促胰腺分泌胰島素作用、降低血糖作用、減緩胃腸道蠕動,抑制食欲。
研究者在體外大量人工合成了exendin-4,將其命名為Exenatide,藥名“倍它”,為皮下注射針劑(不是胰島素),每日用藥2次。獲準用于服用傳統的二甲雙胍和磺脲類藥物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倍它24周后,約一半的患者血糖水平達到目標范圍,且患者平均減重3.4公斤。本品還有望成為單一療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它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惡心等不適,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該癥狀可以減輕。
最令人期待的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倍它還能刺激β細胞增殖。如果倍它能刺激β細胞增殖這一重要作用在人類試驗中也被驗證的話,這將是2型糖尿病治療領域的一個革命性的突破。因為β細胞的數量增加意味著糖尿病的病情得到明顯緩解,甚至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還有可能完全痊愈。
我國有了治療
2型糖尿病原創藥
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和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支持的治療2型糖尿病原創藥物——西格列他鈉(CS038),獲準2005年6月下旬正式臨床試驗。這是我國目前唯一自主設計合成并具有全新化學結構和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糖尿病治療藥物。
我國現有治療糖尿病的口服藥均以改善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為主,而不能明顯緩解機體胰島素敏感度下降這一根本問題,故療效相對較低。西格列他鈉是中國首個作用機制領先的小分子化學創新藥物,目前,國內外均無相同作用機制的產品上市。西格列他鈉屬于新一代胰島素增敏劑。預期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西格列他鈉不但能夠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異常變化,還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自由脂肪酸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并能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從而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發癥具有防治作用,實現2型糖尿病的全新治療方式。
美國專家成功開發出
新型無針頭注射器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美國科學院發明家和革新者聯盟年會上,展示了最新開發的MicroJet噴射注射器。這種注射器與常用的皮下注射器不同,它根本無需進入皮膚,而是通過電子傳動器將疫苗、胰島素或者其他藥物注入患者皮膚,有望緩解患者在打針時的疼痛感。
雖然目前市場上噴射注射器種類繁多,但是大部分在使用時無法準確把握注射劑量和速度。研究人員介紹,新開發的MicroJet使用一個細小的壓電傳動器替代針頭,當電流通過時,傳動器就會相應地膨脹收縮,將針劑推射出針管。與機械力相比,電子控制的注射器流量與速度更穩定也更容易控制。
研究人員同時強調,MicroJet并不會完全取代目前的皮下注射器,但是其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在顯微外科等醫療領域將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對于肘關節或者膝關節等無法進行皮下注射的身體部位,使用MicroJet也是不錯的選擇。
用隱形眼鏡進行血糖檢查
美國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可以利用隱形眼鏡來進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規檢查。
美國馬里蘭大學熒光和光譜中心克里斯·杰德斯教授研發出一種用于測血糖的隱形眼鏡。這種隱形眼鏡對人體非常敏感,能夠反映極微小的血糖變化。研究人員在隱形眼鏡的鏡片上,加入適當的化學物質和硼酸。淚腺分泌出的淚液中含糖,跟硼酸接觸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熒光。隱形眼鏡配戴者通過鏡子把測試用的光線反射到眼睛上,測量光亮度,即可獲知血糖值。
研究人員發現經過處理的隱形眼鏡不但能檢測血糖,還可以測量配戴者體內的鈉、鉀和膽固醇等信息。杰德斯教授認為,雖然眼淚中的葡萄糖水平比血液中的要滯后半小時,但這不會影響測量結果。因為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抽血檢測時,也有數小時間隔。相比之下,用隱形眼鏡檢測可以更方便、及時。
研究小組正在開發一種更先進的變色隱形眼鏡,它會隨著血糖值變化而變色,有綠、黃、橙和紅四種顏色,配戴者可以直接通過顏色來確定血糖從低到高的變化。
日本發現導致腎病惡化的蛋白質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藥學研究科的研究小組最新發現了一種能導致腎病惡化的蛋白質。研究人員將根據這一成果著手研發一種腎病新藥。
這種蛋白質是一種名為CK2的酶,存在于全身細胞中。研究人員發現,在患有腎炎的實驗鼠體內,CK2水平的變化與腎功能惡化關系最為密切。研究人員給實驗鼠喂食抑制CK2活性的化合物后,實驗鼠的尿蛋白含量減少了2/3,血液中的排泄物減少了一半以上,腎功能得到大幅改善。
目前,糖尿病和慢性腎炎患者在進行透析和器官移植前,主要采取利用類固醇等臨時控制炎癥的方法。如果能夠研制出抑制CK2活性的藥物,就可以推遲實施人工透析的時間。
多余脂肪引發
糖尿病的秘密揭開
糖尿病的發生與人體內多余脂肪的累積有關,但這些多余脂肪究竟是如何引發糖尿病的呢?以色列和瑞典兩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終于揭開了兩者間的作用之謎。
研究人員發現,在胰腺中,負責生產胰島素的β細胞外層有一種稱之為GPR40的受體。研究顯示,GPR40對脂肪酸起反應。脂肪與糖一起出現時,GPR40受體將引發更多的胰島素輸出。對β細胞連續過量的刺激,在持續提高胰島素水平的同時,也加速了糖尿病的發生。在第一種實驗鼠身上,科學家使用一種稱為“基因破壞”的技術,來阻止GPR40受體的生產。在第二種實驗鼠身上,施以過分活躍的GPR40基因,制造出能夠發出脂肪信號的過量受體,欺騙β細胞感覺有高水平的脂肪酸存在。
實驗顯示,GPR40極大地削弱了老鼠保持健康狀態的能力。如果將GPR40受體刪除,即便大幅提高日常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也可使實驗鼠獲得無病的結果。相反,攜帶過多GPR40受體的動物發病比較迅速,可立即顯示出糖尿病典型癥狀,并且身體中的β細胞不能生產所需要的胰島素。結果顯示,GPR40受體溝通了肥胖和糖尿病之間的聯系,今后只要能阻止該受體的活動,就可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較低
美國鹽湖城猶他大學的莫耶米利爾報告,1型糖尿病患者盡管能正常地生長和發育,但他們似乎骨礦物質密度減低、骨骼減小。
他們檢查了42名12~18歲的糖尿病患兒和199名健康兒童。兩組的身材大小和發育度相似,但在基線和12個月時糖尿病患者的脛骨、脊椎和全身骨較短,而肌肉質量較大,骨礦物質密度更低。糖尿病患者的脛骨、皮質骨和全身骨礦物質含量也較低,且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負相關,但是脊柱面積和密度、全身肌肉質量都較大。
總之,糖尿病患者的全身骨礦物質含量少8.5%,表明骨礦物質沉積還不足與肌肉的增加相適應。作者認為,還需要長期研究來確定青春期血糖控制差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后是否增加了骨質疏松的風險。
新動態
最新統計顯示:
全球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腦中風
6月24日是世界卒中日。據中國卒中培訓中心主任、著名神經內科專家、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介紹,國際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每12秒鐘就有1位腦卒中新發病者,每21秒鐘就有1人死于腦卒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高居世界首位。
導致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就是高血壓。據介紹,2004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五屆世界卒中大會倡議每年設立世界卒中日,并發表了《世界卒中日宣言》。王擁軍教授指出:出現無痛、短暫、突如其來的面部及上下肢麻木無力、不能講話或不能理解言語、單眼視力喪失、突然失去平衡等均為卒中的早期癥狀,應和嚴重胸痛以及突然嚴重頭痛一樣,按醫學急癥處理。吸煙、酗酒、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被列為卒中的易發人群。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戒煙限酒是預防腦卒中的有效方法。
芙蓉菊可能成為防治糖尿病的新型植物藥
芙蓉菊主要分布于我國南部地區、臺灣省、東南亞及日本等。在我國華南地區民間用于治療糖尿病,臨床效果良好。
中國科學院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對芙蓉菊的生物活性進行了深入研究,用胰島細胞損傷模型、內皮細胞高糖損傷模型、ConA誘導的T淋巴細胞增殖模型對玉芙蓉一些組分進行活性篩選的過程中發現,芙蓉菊的提取物對白細胞介素-1造成的胰島細胞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內皮細胞的高糖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玉芙蓉的水相和正丁醇萃取相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比對照組胰島素分泌量提高了2.8倍,有希望成為新型的、有效的治療糖尿病的植物藥。
中藥治療磺脲類藥繼發性失效
磺脲類藥繼發性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的難題之一,其發生率約為糖尿病患者的5%~10%。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糖尿病強化治療中心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應用益氣養陰活血通腑方藥治療磺脲類藥繼發性失效患者,取得滿意療效。
研究人員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在原磺脲類藥劑量不變的情況下,中藥組(21例)加服益氣養陰活血通腑湯劑治療,每日1劑。方以加味桃核承氣湯為基礎(大黃、桃仁、桂枝、玄明粉、甘草、玄參、生地黃或熟地黃、麥冬、黃芪)。西藥組(19例)加服羅格列酮,每天1次,每次4毫克。結果表明,中藥組外周血胰島素敏感度與胰島素敏感性指數顯著改善。說明益氣養陰活血通腑法可減輕磺脲類藥繼發性失效患者的外周胰島素抵抗。
糖尿病新藥給1型
糖尿病患者帶來曙光
美國正在試驗的一種新型療法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部分恢復胰島素分泌功能,進而減少依賴注射胰島素。
此次研究的新型藥物針對1型糖尿病患者。試驗顯示,服用了這種名為“抗-CD3”的新型藥物的患者,其胰島素分泌能力有所增加,對注射胰島素的依賴降低了12個百分點。但研究報告同時指出,患者在接受這種藥物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果新藥最終確認安全可靠,那么不少糖尿病患者將有望擺脫注射胰島素的煩惱。
韓國科學家培育成功胰島素分泌細胞
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利用人類胚胎干細胞培育出胰島素分泌細胞。
韓國漢城大學醫學院文信容教授介紹說,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把蛋白質直接植入人類胚胎干細胞,最終分化出了胰島素分泌細胞。這種細胞具有胰腺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初期功能。
胰島素分泌細胞是形成胰腺細胞的前一個階段,它的培育成功將為利用胚胎干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特別是促進胰島素分泌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康復開辟新的途徑。研究小組表示,他們今后將繼續開展人類胚胎干細胞分化研究,以培育出完整的胰腺細胞。
“強化控制血糖達標”全球項目在中國啟動
血糖控制不達標問題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而我國僅有不到3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達標。為此,“強化控制血糖達標”全球項目于今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0個國家開展。該項目旨在革新傳統治療觀念,宣傳強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提高血糖達標率,降低糖尿病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近日此項目在京啟動,由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沈陽、南京等10個城市的糖尿病和內分泌專家兼任顧問委員。
北京301醫院內分泌科潘長玉教授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患者和部分醫生混淆了監控指標與診斷指標,使病情的嚴重性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專家們指出,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的診斷指標,它只反映患者當天的血糖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才是國際上公認的糖尿病監控的“金標準”。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越高表示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空腹或餐后血糖只是反映某一具體時間的血糖水平,且容易受到進食和糖代謝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并不穩定。糖化血紅蛋白則不同,它穩定可靠地反映以前數周內血糖水平的控制情況,更適合作為糖尿病的監控指標。因此,應3~6個月監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
另外,糖化血紅蛋白與因糖尿病引發心血管并發癥所造成的死亡率有緊密的關聯。據英國劍橋醫學院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對危險性在男性增加24%,女性增加28%,而且與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無關。該研究顯示:只要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