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潔
近幾年,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發展和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財務報告透明度及利用率的增強,會計盈余信息已成為影響股價的一個重要因素。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政策、法規和契約亦直接或間接地以會計盈余作為考核依據,這使得會計盈余信息利益攸關,重要性日益突出。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
我國上市公司由于股權結構失衡,治理結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結構。
完善上市公司產權制度,進行國有股減持,改變股權結構嚴重失衡的局面。國有股的減持途徑有:一是,國有股流通,即直接讓一部分國有股上市流通,這樣自然就達到了減持國有股比例的效果;二是,國有股轉讓,包括拍賣轉讓、協議轉讓等;三是,注銷部分國有股,比如根據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回購股份后必須進行注銷,注銷后國有股比例也就降低了。現在新股發行以及增發新股的公司不少已按第一種途徑實施國有股減持,這對改變我國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局面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完善上市公司內部監控機制,提高董事會、監事會等非經理人員信息收集、評判能力,以加強對公司管理行為的了解,減少信息不對稱。一是,健全董事會,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就高級管理層聘用與報酬、重大關聯交易、吸收合并、股份回購等重大事項發表意見;二是,建立審計委員會,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作用,負責對公司經營與財務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并擁有聘用注冊會計師的決定權等;三是,建立董事會與管理層一種基于合約的委托代理關系,明文規定雙方的責權利關系。
推行股票期權計劃和民事賠償制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制度。激勵機制的核心是使經理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整體利益掛鉤,使經理也成為企業剩余索取權的享有者,從而使股東目標成為經理目標,消除激勵經理的利益障礙。為實現這一目標,推行股票期權計劃不失為一條可行途徑,它可以使股東與經理人員的目標最大程度的一致;可以留住人才,減少現金支付負擔;可以體現人力資本的產權價值。對于約束機制,目前尤為迫切的是要建立民事賠償制度,以經濟手段使造假違法的管理層無利可圖,切實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包括合法選擇和非規范會計選擇,這些盈余管理行為是否合理則完全依賴于注冊會計師的判斷,故注冊會計師審計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監督力量。增強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的外部監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完善的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體系。包括修改已出臺多年的《注冊會計師法》,盡快制定《注冊會計師法實施條例》,以增加注冊會計師的可操作性;加快獨立審計準則的制定步伐,盡快出臺《審計報告指南》等。
2、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離開獨立性,民間審計的鑒證功能將一文不值。由此,有必要建立強有力的注冊會計師民間賠償機制,對注冊會計師因串通舞弊或重大過失而不能發現上市公司重大盈余操縱行為,致使投資者或債權人蒙受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推進監管政策的市場化改革,減少誘發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誘發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是應付證券監管機構的監管政策。比如,上市發行政策、配股政策、終止交易政策,這些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監管政策無意中誘導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因此有必要繼續推進監管政策的市場化改革。
1、樹立市場化的監管理念。就上市發行政策而言,現在的核準制不僅僅仍然存在類似審批制下的盈余管理動機,而且由證監會充當審核批準的角色,似有裁判員充當運動員之嫌,不利于市場監管機構分清職責。監管機構應繼續推進上市政策的市場化改革,將準市場化的核準制逐步轉為完全市場化的注冊制,即發行證券之前,按法規向主管機構申請注冊。
2、根據需要及時調整監管政策。一方面,監管政策中的具體財務指標需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因為經濟景氣年份的公司盈余水平從整體上說,一般要好于經濟蕭條的年份,若不區分對待,固守標準,反而不利于監管政策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證券監管部門應根據國家經濟形勢和改革趨勢及時調整監管政策,以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改革。
3、監管機構應端正自己的監管角色。我國證監會一方面審批的權利太大,把在其他國家需要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投資銀行的信譽才能承擔的風險全部接收下來;另一方面,監督的權利太小,國外的證監會可以發傳票,可以進銀行查賬,而我國內地卻不可以(香港證監會例外)。因此,證監會要正確履行監管職責,就應該縮小審批權,擴大監督權。審批權可以下放給證券交易所,同時,為加大查處市場違法、違規的力度,可與公安部聯手成立稽查局。
4、健全保證信息披露質量的會計標準和執行機制。會計準則在制定過程中,應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可供企業管理者會計選擇的余地,尤其是對于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計量原則應盡可能地明確規范,這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提高市場參與者的素質,增強識別盈余管理的能力
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基石,行為規范的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在市場上的各自責任,對違規行為會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因而對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有制衡作用。投資者素質提高了,基石穩定了,證券市場才能真正進入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學習境外經驗,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投資者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方式。一是,在認識上把教育投資者的工作作為證券監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二是,在監管機構內部專門設立投資者教育部門,負責提供教育內容、指導投資者對市場的認識;三是,把投資者與受理投資者投訴結合起來,統一把投訴的事項轉達給證監會有關部門,以便他們向投資者做出解釋和解決,無法解決的移交稽查部門查處;四是,對投資者教育應堅持非營利性原則。
形成對真實會計信息的有效需求與解讀,以及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有效約束。一方面,美國等資本市場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只有當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主力,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需求主體,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另一方面,應切實提高個人投資者的素質,引導其投資行為,使其由短期投機者向長期投資者的角色轉變,從而使真實會計信息的需求與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之間逐漸建立起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