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勇
近日,小女告訴我,老師讓他們小學生為印度洋海嘯捐款。我說咱們家學習用品多,能否捐贈一些學習用品、玩具或其他的實物?孩子默默點了點頭。沒想到她放學后放聲大哭,說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責她沒有愛心,對她的鉛筆盒等物全部拒收。
表面看起來是小學生捐款,其實質是家長捐款,但為什么又要搞這個形式呢?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育部門不是紅十字會或民政系統或中華慈善總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和習慣法,沒有行使捐贈的權能。況且教育本來是需要資助的,是法定的受贈人地位,現在國家也重新實行了“公教一體”的政策,與“科教興國”的國策相配套,我國也是有名的“窮國辦大教育”,怎么能反過來讓小學生捐款支持別國災民呢?實在令人不解。
依捐贈法和習慣法,小學生無行為能力,也無主體資格。小學生捐款等同于家長收入變相亮相排隊,教師在操作程序上又欠嚴格的法律意識,不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使低收入家庭孩子心靈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中國語境里有一個詞匯叫做“苛捐雜稅”。現在,我國國民逐漸理解了西方人所謂“只有納稅和死亡是不能避免的”,國家也不斷對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稅費進行清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更難的是對于各種名目的“捐”的治理,因為這方面的立法更欠完善。一般說來,如果硬把小學生作為捐贈人,他們對慈善公益、宗教、政治、教科文衛體、賑災等各種名目的捐款是缺乏判斷能力的,更不知道何為“苛捐”與“常捐”,更無力對捐款進行有效監督,無法避免善款使用效率低下或被中飽私囊、挪作他用等各種弊端。
事實上,我國尚有個別地區人民生活水準還趕不上印度洋海嘯受災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們也許更應該得到人道主義援助。只有我們自己首先脫貧了,我們才有更多道義力量幫助別的窮國。當然,如果政府愿意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對受災國施以援手,我是完全贊同的。但是政府行為要與民間表示有所區分,這樣也許會減輕教育行政部門的壓力,使我國的捐贈行為走上法治軌道,而不是僅僅捐贈停留在一個政治任務的層面。
對捐贈問題大談“愛心”,排斥法治,好心就會辦壞事,讓祖國的花朵——小學生們首先成為小公民才是最重要的,不宜再在這個領域人為制造更多的新的“賴寧”。明理才能愛人,是非心與愛心雖有交叉,但是愛心不能沖擊是非心,要徹底改變中國人潛意識中的“情理法”概念,樹立起“理法情”的正確意識,還需要走很長的道路。在這場捐贈運動中,不宜提倡讓未成年人沖在前頭,那會令全體成年公民蒙羞,甚至會讓受贈國感到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