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傳照
多年來,南通市在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的過程中做出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涌現出近300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先進典型。其中,扶貧濟困的“莫文隋”群體、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江海志愿者服務站、支教助學的海安教師群體等典型,成為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的焦點,在江蘇省內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很大反響。作為一個中等城市,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參與的廣泛性、持久性和影響的深遠性等特點,以至于許多專家、領導把南通出現的眾多感人的先進事跡,稱之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南通現象”。
“南通現象”的出現有其復雜的原因。良好的市民素質是“南通現象”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各級領導的重視是“南通現象”延續和提升的保證。而從道德建設的層面來看,“南通現象”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便是,要緊密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變化的實際,以廣大人民群眾為道德建設的依靠力量,以培養公民道德素質為中心,在道德接受和道德支持上下功夫,引導公民道德建設不斷向深層次發展,這對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
道德接受是道德建設的起點。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它不能靠外在的強制力去發揮作用,而要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俗等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發生影響。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們的內心信念。因此,對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規范的理解、認同和接受,就成為當前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成為衡量道德建設成效的顯著標志。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接受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根據自身的情感傾向、思想觀念等對外部信息進行反映、選擇、解釋,最后融入自身思想結構的過程。這就是說,在道德接受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同時又是接受主體,只有與主體的情感、觀念相吻合的道德信息才能為他們所接受;相反,那些與主體的情感、觀念相距較遠的道德信息則難以為他們所接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主體意識,也使社會意識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像過去那樣,把一些道德規范看成是唯一神圣的東西,采用傳統的居高臨下的說教方法來開展道德教育,必然會引發逆反心理,使道德接受的過程中斷。因此,怎樣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解決好道德接受的問題,使人們能真正理解、認同和接受主流社會發出的各種道德信息,這是當前道德建設面臨的一個新情況,也是道德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對此,南通市在道德建設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對道德精神的倡導和宣傳中,突出強調群眾的可接受性,善于把高尚的道德要求與廣大群眾身邊可敬、可信、人人均可學習的先進典型人物結合起來,使他們身上閃爍的道德亮點,逐步轉化為越來越多群眾的實際行動。1995年3月,南通工學院的兩名貧困學生先后收到署名為“莫文隋”的陌生人寄來的資助款。他們四處打聽、尋訪幫助自己的好心人,當地媒體也發表了《“莫文隋”,向您致敬》、《“莫文隋”,您在哪里?》等系列報道。出乎意料的是,人們在尋訪中發現,原來在南通還有許多“莫文隋”(“莫問誰”的諧音)式的好人,如資助孤兒院的“吳銘”(“無名”的諧音)、匯款給社會福利院的“魏群”(“為群”的諧音)等。盡管這類“莫文隋”式的事跡都是平凡小事,在一時一地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但它們卻深受群眾喜愛,又是易學易做的好事。南通市領導敏銳地發現了“莫文隋”事跡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價值,主要領導即親自帶隊作調查研究,深入總結挖掘,并廣泛征求意見,鄭重做出向“莫文隋”學習的決定。正因為此,“莫文隋”的事跡很快為南通人民所認可、接受,在1996年南通市一年一度的新風先進評比中,“莫文隋”榮登榜首,并在全市掀起了群起仿效“莫文隋”的熱潮。據南通市慈善會、社會福利院和希望工程辦公室不完全統計,“莫文隋”事跡被廣為傳頌后不到3年的時間內,它們共收到捐款近百萬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筆,甚至一些海外華人也加入了仿效“莫文隋”的行列。香港有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1997年到南通時聽說了“莫文隋”的事跡,十分感動,當即趕到慈善會,一下子捐款15萬元,并再三請求不要公開她的姓名。一名印尼華僑多次出資在南通辦學校、建醫院,當南通市提議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些項目時,都被他婉言謝絕。近年來,南通市還推出了南通醫學院優秀知識分子群體,以昝圣達為首的江蘇綜藝優秀青年企業家群體、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黨支部書記葉劍生、江海志愿者服務群體等諸多令人信服的先進典型。這些先進典型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生活在南通的老百姓中間,他們的情況為人們所熟知,他們的事跡對廣大群眾來說是可敬、可信、可學的,因此,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道德精神,就易于為人民群眾所認識、理解、認同和接受。
其次,在平等的討論方式中尋求道德接受的深化途徑。人們對道德信息的接受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思想觀念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教育、引導必不可少。但同時又要注意避免采取那種單向的、居高臨下式的“教育”和“引導”,因為這種方式只會引起接受主體情感上的抵觸,不利于對道德精神的理解和接受。運用公民大討論這種自我教育的方式來促使人們道德認識的深化,是南通的又一成功經驗。南通的市民大討論,近年來進行過兩次。新世紀之初;南通市圍繞“富民強市、率先崛起”的奮斗目標,組織了“新世紀南通人新形象”和《南通市民公約》大討論。經過精心策劃和組織發動,大討論吸引了眾多市民的參與,他們通過來信、來稿,暢談自己對新世紀南通人新形象的看法,對市民公約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力地提升了南通市民的思想道德境界。2002年6月,南通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南通日報社又組織了關于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的大討論。通過“真情回放”、“暢言南通文明”和“把脈‘南通現象”這樣三個階段的討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鞏固了已經取得的道德建設成果,進一步提升了“南通現象”的品位,確定了今后的發展方向。人民群眾正是在這種自身廣泛參與的、平等討論的氛圍中,接受著先進的道德精神的熏陶和引導,在自我教育中深化了對先進道德的理解和接受。
二
道德支持是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又一重要環節。人們的道德行為是道德意識的外化,但這種外化需要有社會的支持。沒有社會對道德行為的支持,人們的道德行為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當前,社會的道德支持是我國道德建設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從精神約
束的情況看,發達的分工使社會交往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開始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單位組織和單位氛圍作為傳統的道德調控手段,其作用力正明顯降低;而與此同時,新的有效的社會評價力量又尚未完全形成,以致社會上出現了諸如見死不救、救人索財之類的“道德冷漠”現象。從硬約束的支持情況看,社會轉型時期體制的不健全、法律調控的不到位,使道德建設缺乏制度的強有力支撐,從而出現了道德調節乏力的情況。怎樣根據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為道德行為提供精神、物質和制度等方面的有效支持,這是當前道德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南通同樣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首先,努力構建強有力的社會道德評價力量。近年來,南通市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指示,把道德宣傳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根據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普泛化的特點,充分利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媒體力量,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弘揚正氣的道德氛圍。在南通市的“兩報兩臺”,道德宣傳教育作為常抓不懈的重點,始終保持宣傳有版面、有欄目、有精品,常年不斷。閱讀《江海晚報》的讀者常常會發現,在每周固定的版面上會出現一組個人照片,照片上的人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名人、明星,只是一些普通的市民,但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江海志愿者。1998年3月31日,由南通市團市委、江海晚報社和東洋之花化妝品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創辦的“江海志愿者服務站”開始在報紙上公開招募志愿者,為孤寡老人、軍烈屬、見義勇為英雄家屬、離休干部、下崗職工和特殊困難者傳遞服務需求信息,提供無償服務。媒體的宣傳報道和積極參與,使江海志愿者服務站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情支持,服務站從一開始注冊的30多人迅速發展到現在的近萬人,在年齡上也早已突破了一開始“青年”的范疇,年齡最大的是85歲,最小的只有15歲。他們中有醫療、法律、金融、電器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也有熱心于公益事業的社會團體、個體戶、學生,甚至下崗工人,他們用自己的愛心和一技之長,為而臨困難的人們提供各種幫助,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江海志愿者服務站的創立和成長壯大說明,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對社會的發展正發揮著越來越廣泛、深刻的影響,我們應充分利用其力量,讓它們在形成全社會強大的道德支持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其次,把制度強制力和軟約束結合起來。道德的自律是以他律為必要前提的。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正經歷著各種變化和調整,使軟約束的力量相對減弱,此時,制度強制力的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這一特點,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中,把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和自來水、公交、煤氣、綠化、路燈、市政、醫院、商場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行業的行風建設作為重點,以“市級機關人民滿意單位”、“人民滿意公務員”、“誠信服務窗口”等創建活動為抓手,一方面,通過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重點人群和重點行業的職業道德素質;另一方面,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融于有關法規和具體規章制度中,融于各項管理中,依靠制度的力量對各種不良行為給予必要的制裁,從而增強道德約束的權威性。
再次,給予必要的物質保障。道德行為是個人的自覺行為,就個人而言,并不是要圖什么回報,這是道德行為的重要特征。但作為社會,則應在可能的情況下給道德行為人以必要的支持,包括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工作和發展環境,切實為他們解決生活.卜的后顧之憂。這實際上體現的是社會對道德行為的鼓勵和支持的態度。例如,南通市有一名立志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村黨支部書記葉劍生,他曾在一段時期面臨資金、技術上的困難。有關部門知道情況后,主動上門提供各種服務,幫助他克服了困難,帶領鄉親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在丈夫下崗的困難條件下仍領養了4名孤兒的農村婦女邵淑華,也曾一度在生活上陷入困境。市有關部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她渡過了難關。為消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南通市成立了見義勇為基金會。在成立之初,即發動全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通過每年組織義務勞動捐獻一天工資的形式,籌集部分資金,使見義勇為者生活上有了保障,精神上得到關愛。
三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道德建設也是如此,良好的社會風氣是靠社會上每個人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南通市在道德建設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十分關注“小人物”的道德熱情,為他們的道德行為提供服務、給予支持。
首先,肯定“凡人善舉”。道德是善的精神,只要是善行,不論事大事小,都應該得到同樣的肯定。道德建設就是要靠每個人的一點一滴的努力才能形成社會風氣,由此帶來社會面貌的大變化。正因為此,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領導有意識地在道德建設上引導人們關注身邊的“小人物”。他們認為,樹立典型,不一定都要去追求驚天動地的壯舉,努力發掘群眾身邊的典型,是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所謂精神文明建設的“南通現象”,正是南許多并不驚天動地的“小人物”的“凡人善舉”構成的。南通市自1986年在全省首創文明新風典型評比活動,至今共評選出300多名先進典型,其中90%以上是沒有行政級別、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而恰恰是對這些“小人物”的道德行為的關注、肯定和褒獎,使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設獨具魅力且卓有成效。
其次,要為“小人物”的善行提供組織支撐。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許許多多的志同道合者一旦走到了一起,其力量就是巨大的。通過組織的形式把為善群體和需要服務的對象連接起來,這是南通市在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創舉。例如,江海志愿者服務站成立后,一方面在社會上公開招募有各方面特長的志愿者,另一方面面向社會接受服務對象,在“小人物”的為善熱情與需要善行幫助的人群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江海志愿者們不因善小而不為,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響亮地提出了“有困難,請找我”的口號,讓人民群眾時刻感到善的溫暖。同時,服務站又使“小人物”的善行由自發變為自覺,由個體行為變為群體行為,使“小人物”的“凡人善舉”,發揮出對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南通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王清明]